APP下载

宠物建筑
——王骏阳谈犬吠工作室

2015-12-19鲁安东,路培

世界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犬吠安东建筑师

宠物建筑
——王骏阳谈犬吠工作室

Pet Architecture: Conversation with WANG Junyang on Atelier Bow-Wow's Workspace

访谈时间:2015年3月17日

访谈地点:上海

1 犬吠工作室剖面透视图(图片来源:Graphic Anatomy Atelier Bow-Wow, Toto Shuppan, 2007)

鲁安东:您去日本比较多,有没有参观过什么有意思的工作室?

王骏阳:在日本看的工作室都是跟东工大(东京工业大学)老师有关系的,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塚本由晴的工作室。除了塚本,其他几位老师的工作室都规模更小,像安田幸一、长谷川豪、结构工程师大野博史等。

鲁安东:其实,我对具体某位建筑师的工作室并不特别感兴趣。工作室能够反映一种建筑文化,就是在他们这个群体里面建筑是怎么产生的。我觉得第一手的感觉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想问您的是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他们跟欧美建筑师的工作室有没有差别,他们的工作室有没有某种日本的东西?

王骏阳:欧美有些著名的大型事务所,像SOM、皮亚诺、福斯特、包括现在的OMA等,其实我都没去过。倒是一些小型事务所,比如西班牙建筑师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事务所之前曾经辉煌过,现在的面积已经变成了一套公寓住宅大小,还有桑丘-玛德丽霍斯(Sancho-Madridejos)事务所,或者瑞典一些建筑师的事务所/工作室,也都是比较小型的。与欧洲的小型事务所相比,日本的有什么本质上的特点,我倒不觉得,都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的事务所。

鲁安东:那他们工作室的建筑本身有没有试图去表达自己个人化的理念呢?还是说无所谓?

王骏阳:大多数是租别人的房子,顶多就是内部改造一下。但是塚本的事务所比较特别,是他自己设计建造的房子,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和事务所。他的犬吠工作室(Atalier Bow-wow)致力于东京城市的研究。这个建筑的基地属于他们研究过的那种,由小路引进来,是比较典型的日本城市土地私有的结果。由于遗产税很重,许多日本人继承房产后将基地的一部分卖掉付遗产税,导致用地越分越细。犬吠工作室的基地就是这样割出来的一块。整个建筑看起来完全是其研究和理念的表达(图1、2)。房子用的是很廉价的材料,外墙是像油毛毡之类的东西,橘黄色。进入以后,左手是一个大的钢楼梯,贯穿整个建筑。建筑本身也是钢结构的(图3)。

2 犬吠工作室入口(2-5 摄影:王骏阳)

鲁安东:其他还有什么?

王骏阳:整个建筑连地下室一共是4层,准确地说是两个相错半层的4层。地下室和一层是设计工作室。塚本事务所是我在日本看到的人气最旺的,但基本都是学生和实习生。二层是会议室和咖啡室,有一个阳台,可以作为户外聊天和吸烟的地方。三层是塚本夫妇的起居室,在上半层是卧室。再上面是一个屋顶平台,种了不少植物,也是比较随机自然的。从屋顶平台可以眺望城市,景色不错(图4、5)。

鲁安东:建筑每层有多大?

王骏阳:估计40~50m2吧,因为基地就很小。

鲁安东:有花园么?

王骏阳:没有,估计建筑已经把基地撑满。入口前有一条夹在邻居建筑中的小路,应该是塚本自己做的景观设计。

鲁安东:他们不开车吧?

王骏阳:没有车。在日本首先你要有一个停车位,你才能买车,他这(块地)不可能。

3 室内

鲁安东:你前面谈到的其他几位都是租的房子?

王骏阳:都是,包括在欧洲看的建筑师工作室都是租的房子,很少有塚本这么“奢侈”的。塚本工作室到东工大还是有点远的,据说他都是全副武装骑自行车去学校。我感觉塚本这一代建筑师与经济高速发展时的日本建筑师非常不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本最近20~30年后泡沫时期的社会发展有关,设计项目都比较小,需要以低成本、低代价来维持自己的事务所,同时保持对建筑的追求与反思。不过这倒是一种蛮好的状态,看了他们的事务所反而觉得那种大型事务所不是很有意思。大野博史的结构设计事务所也很小,面积可能只有30~40m2左右,在一个商住楼的二层。事务所除他本人,还有3~4位设计师。据说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到事务所思考设计和一天要处理的问题,然后回家做早餐并与老婆孩子一起用餐,完了再回事务所接着工作。

鲁安东:我之前看过一本书是研究画室对画的影响的,我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例如,说到塞尚画室窗户看出去的风景和他画的东西有关。那么建筑师的工作室有没有可能反映一个他理想的工作环境呢?

4 屋顶平台上的植物

5 屋顶平台眺望城市

王骏阳:我觉得塚本的工作室是有的,因为他的工作室是与他对东京这个城市及其建筑文化的理解完全吻合的一个建筑。

鲁安东:工作室作为建筑师可以自己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它构不构成一种建筑类型呢?因为建筑师的功能和生活习惯是很特殊的。而且我怀疑是不是有一种纪念性(monumentality)的意识在里面,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就是你对一个理想的建筑有某种精神上的依赖,把它作为自身物质化的延伸。

王骏阳:没错。记得有一本书叫《100个建筑师的家》。这个所谓的“家”有一部分同时也是建筑事务所。它们表达了建筑师对于自己的想像,同时也是对自身理想的建筑表达。当然在它们同时作为自己居家的时候,会与建筑师设计的公共性建筑有比较大的区别,更少一些纪念性,更多一些居家(domestic)的感觉。

猜你喜欢

犬吠安东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塔纳达办事处 日本,千叶市,釜沼
The Dog in the Manger
安东奎,愿尽一己之力推动中韩产业合作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滑雪初体验
当建筑师
范东学
图书选荐师安东
胡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