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
——以我国西部12省为例

2015-12-19孙丽萍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子系统城镇化

孙丽萍,杨 筠,童 彦

(1.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2.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
——以我国西部12省为例

孙丽萍1,杨 筠2,童 彦1

(1.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2.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基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我国西部12省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交互作用,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系统有序向前发展,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过程具有空间分异性和动态波动性。进而提出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性

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含义,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做了进一步阐释,使其更加丰富〔1〕。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才提出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很多学者提出新型城镇化不同的内涵,如姚士谋等指出新型城镇化内涵为资源节约型、质量和效益型、城乡协调发展型城镇化〔2〕,单卓然和黄亚平提出新型城镇化包括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三大内涵〔3〕,方辉振和黄科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人本、公平、和谐〔4〕。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矛盾统一、互动共进的关系。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国内学者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城镇化滞后论。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居多,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王小鲁、樊纲、叶裕民、顾朝林和杨波,如王小鲁的研究显示1952年我国城镇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5.1个百分点,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98年为11.8个百分点〔5〕。二是城镇化协调论。郭克莎认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原因是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就业非农化基本一致〔6〕。三是城镇化超前论。邓宇鹏认为政府公布的城镇化率属于显性城镇化率,实际城镇化率为隐性城镇化率加显性城镇化率,这样计算出我国出现超前城镇化现象〔7〕。学者一般从不同阶段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产业结构等进行判断,得出城镇化水平超前、滞后于工业化,或者与工业化相协调的结论。由于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极大拓展了城镇化理论的内涵,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区别,仅使用城镇化率单一指标无法刻画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新型城镇化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层面、全方位的评价,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提出新要求,在新形势下,探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协调关系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通过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评价,构建了包括西部工业化子系统与城镇化子系统的复合系统,进一步利用协同学理论中的协调度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探讨我国西部12省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协调关系。

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建立

由于经济事物之间的复杂性,采用单一指标,已难以科学、合理地描述经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引进系统的概念,将社会经济整体看成是包括工业化和城镇化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分别由不同经济变量组成。复合系统协调指各子系统内部及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和谐一致,反映了社会经济系统整体效应的优化。复合系统协调的程度采用协调度来进行定量刻画,其基本原理源于协同学理论,该理论研究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规律性。文中采用孟庆松提出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7〕,该模型一经提出,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8-11〕。但我们发现,孟庆松提出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在应用中存在局限性,该模型能刻画子系统随时序由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却不能反映不同地域单元的空间分布状况,即它具有时间效应,却没有空间效应,我们在遵循科学性和适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该模型进行一些改进,以使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复合系统s={s1,s2,…,sk},其中sj为复合系统的第 j个子系统,j=1,2,…k,sj由“子子系统”组成,sj={sj1,sj2,…,sjl},sj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形成s的复合机制。复合系统协调是复合系统的总体效能大于各子系统的效能之和〔10〕。

首先给出系统的有序度的概念,我们在孟庆松〔7〕提出的复合系统有序度计算公式:,其中uij为有序度,eji为序参量,βji≤eji≤αji,当1≤i≤l1时,序参量eji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uij越高;当l1+1≤i≤m时,序参量eji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uij越低。

在这一公式的基础上,加入能反映空间效应的地域单元变量i,使模型既能反映时间效应,又能反映空间效应,改进后的模型如下:

uij表示第i地区的第 j子系统的有序度,eijk表示第i地区的第j子系统k个序参量,由于研究的是西部地区,显然i∈(1,12),仅有两个子系统,因而j∈(1,2),用 j1、j2分别表示工业化子系统和城镇化子系统,k为各子系统序参量的个数,k∈[1,m],则有:假设当k<l1时,eijk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为正向序参量;当l1+1<k<lm时,eijk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为负序参量,而uij(eijk)∈[0,1],其值越大,表明子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反之有序度越低。

由于有序度模型(1)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0,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集成,

为衡量两系统协调度动态变化过程,取为第i地区的第 j子系统末期的有序度,t为时间间隔,则复合系统协调度动态模型为:

cmit∈[-1,1],若 cmit∈[0,1],则 θ>0,即->0,表明协调度呈正向变化,二者协调发展;若cmit∈[-1,0],则θ<0,即,表明在这段时期内,系统中至少有一个系统向无序方向转化,二者之间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

三、西部12省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

(一)复合系统的建立及指标选取

依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整体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我们构建了一个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新型工业化子系统包含工业增加值、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和单位产值能耗6个序参量,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效益、资源利用等方面综合评价新型工业化子系统;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包含城市化率、城市就业人员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建成区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6个序参量,从人口迁移、就业、收入、土地、生态等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民生、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选取我国西部12省区为分析的地域单元,重庆市1999年才有统计资料,为保证西部地区研究数据的连续性,数据范围确定为1999年至2013年,共2 160个数据样本。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信息网和国研网1999年至2013年相关的统计数据。

图1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

(二)西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有序演进过程

利用有序度模型(1)和(2),计算得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子系统的有序度(见表1和表2),绘制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有序度演进趋势图(见图2),得到以下几方面结论。

图2 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子系统有序度变化趋势

表1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子系统有序度

表2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有序度

第一,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有序度都较低,但随时序在逐步提高,二者交互作用,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未显示出存在某一系统明显滞后的情况。从内部看,在2005年以前,城镇化系统有序度高于工业化系统有序度,2005年后,工业化系统有序度高于城镇化系统有序度。1999年,西部大开发启动,西部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特别是土地城镇化快速扩张,城镇化有序度明显提高,而工业化体现渐进、有序的发展过程,导致2005年前城镇化系统有序度高于工业化系统有序度。2005年后,西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且工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表现为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所以2005年后工业化系统有序度高于城镇化系统有序度。

第二,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有序度的空间分异现象明显,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的有序度,呈现高值与高值相对应,低值与低值相一致。以2011年为例,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新疆5省(市)无论是新型工业化子系统还是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其有序度都较高,工业化和城镇化交互促进的拉动效应较强,而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子系统的有序度都较低,交互促进的拉动效应较弱。表明西部各省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及水平具有一定的对应性,高水平的工业化地区对应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低水平的工业化地区其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也较低。

第三,从工业化和城镇化子系统有序度偏低来看,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地理环境制约和历史遗留的工业布局不合理,西部地区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表现为工业化发展粗放、低效,工业化总体水平不高,综合竞争能力弱,同时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导致产业结构内部比例失衡,就业结构的转换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带动城镇化的动力不足,妨碍了城镇化进程。

(三)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分析

在构建的西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有序度的基础上,根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3)和(4),计算得到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静态和动态协调度,绘制图形(见图3)。衡量协调发展程度时,根据前人研究结果〔7-9〕,采用的阈值分别为0.3、0.5、0.8,认为如果静态协调度在0.0~0.3,二者属于低度协调,即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均较低,但二者在低水平上能保持协调发展;若在0.3~0.5,二者属于基本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交互促进,能有效推动复合系统有序向前发展;在0.5~0.8,二者属于良好协调,说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较高,二者之间能实现良性互动;在0.8~1.0,二者属于高度协调。结论如下:

图3 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复合系统静态和动态协调度

第一,从动态协调度来看,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复合系统协调度的波幅不大,表现出经济社会系统由低向高的有序演进过程。而动态协调度基本为正值,说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逐年提高,其中,2001年动态协调度为负值(-0.01),其原因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的有序度在2001年出现异常值。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西部地区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指标被高估,其原因是由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加大了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投入,使得2001年这两个指标数据明显提高,导致其2001年动态协调度为负值。

第二,从静态协调度来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随时间不断提高。可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至2004年,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0.3,属于低度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在低水平上协调发展,无论是工业化系统,还是城镇化系统,二者的有序度均较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2005年至2010年,协调度在0.3~0.5,属于基本协调状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能在有序发展中不断推进;2011年后,协调度>0.5,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二者实现良性互动和有序协调。总体上,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能实现协调发展,但协调度没有超过0.8,说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未实现高度协调,可以预测,随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二者之间将会实现高度协调发展。

第三,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体现空间分异性。2005年,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等地属于低度协调区域,这些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不高,但能在低水平上实现互动共进。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属于基本协调区域,这些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基本能实现有序协调发展(见图4)。到2011年,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属于基本协调区域。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新疆等地属于良好协调区域,该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实现良好互动、协调发展(见图5)。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协调度的时空分异性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性造成的,经济发达省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该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也较高,在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下,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增强,使得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得益彰,总体上二者的协调程度较高。

图4 2005年12省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

图5 2011年12省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

四、促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工业化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化结构优化、水平提升和绿色发展有机结合;二是城镇化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应走内涵发展之路,强调质量、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三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第一,构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平台。一是积极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作用,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先导,推动带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服务化能力;二是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三是强化产业融合,促进产业与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之间动态协调和关联水平提升,从而增强工业竞争实力。

第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实现从追求城市规模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转变,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集约、高效、生态、城乡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重点发展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人口聚居条件好的地区,汇聚产业与人口,走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从国内外成功经验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空间依托。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水平低,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影响了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和集中。产城融合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必然选择,产城融合强化了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工业化、城镇化所形成的合力,是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产城融合,才能避免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空城”“鬼城”现象。

第四,由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异性,不同省区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发展思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较高,能实现良好协调的地区,如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新疆等地区,发展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而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重点在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同时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共进和协调有序发展。

〔1〕李文强,陈宪.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1(5):16-24.

〔2〕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3〕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4〕方辉振,黄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4):63-68.

〔5〕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0-32.

〔6〕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4-55.

〔7〕邓宇鹏.论中国的隐性超城市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0,7(1):60-66.

〔8〕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33(4):444-446.

〔9〕樊华,陶学禹.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4):515-520.

〔10〕刘耀彬,王启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4,24(5):600-603.

〔11〕孟庆松,韩文秀,金锐.复合系统“面向协调的管理”的概念模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4(3):256-258.

Analysis of Coupling Mechanism and Space-time Coordina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n Example of Twelve 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

Sun Liping1,Yang Jun2,Tong Yan1
(1.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Yunnan 655011,China;2.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Sichuan 641100,China)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setting up the compound system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welve 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model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ushes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esent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dynamic fluctuation.This paper also puts further forward measures and solutions of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s in China.

new industri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coupling mechanism and space-time coordination

F424:F299.21

A

1672-2345(2015)01-0029-07

10.3969∕j.issn.1672-2345.2015.01.006

(责任编辑 杨朝霞)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JY051)

2014-10-13

孙丽萍,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工业化子系统城镇化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