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联合亚低温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15-12-19张景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尿激酶基底溶栓

张景伟

山东齐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齐河 25110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于1980年Caplan首先报导,病因为基底动脉尖端血栓形成。缺血范围可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2cm内的深穿支所支配的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1]。TOBS临床预后不佳,完全恢复较少,大部分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早期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TOBS患者预后十分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尿激酶早期溶栓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TOBS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0-03—2013-10收治的60例TOB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TOBS临床诊断标准[2],且经CT、MRI等检查手段证实,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或近期出血病史、脑梗死病史、颈内动脉系统脑卒中、TIA、深静脉血栓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68岁,平均(53.6±7.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2.6±1.2)h;合并高血压27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22例,冠心病13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6~65岁,平均(52.3±6.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h,平均(2.3±0.8)h;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症23例,冠心病8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各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按照《脑卒中诊断与治疗学》[3]中治疗方法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控制血压,低分子肝素钠抗凝、钙离子拮抗剂、活血化瘀中药等。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溶于1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同时给予亚低温疗法,采用PCG-1型降温仪,将冰帽置于患者头部,将降温仪温度调节至33~35℃。持续治疗3~5d。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7d、14d、21d时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按照NIHSS评分改善情况制定疗效标准,即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100%;显效:NIHSS评分减少50%~89%;有效:NIHSS评分减少15%~49%;无效:NIHSS评分减少<15%或死亡或中转外科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比较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14、21d后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同期组间比较治疗组NI HSS评分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比较(±s,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7d 治疗后14d 治疗后21d治疗组 30 22.15±4.12 15.33±3.05 12.18±3.12 10.20±2.05对照组 30 21.98±3.68 18.29±3.41 17.15±2.36 15.32±1.87 t 值1.320 -3.261 -4.150 -4.226 P值0.815 0.027 0.018 0.009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1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愈显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6,P=0.027)。见表2。

表2 2组治疗21d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n(%)]

3 讨论

TOBS为基底动脑顶端2mm范围内5条动脉的分叉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单侧或双侧,2个或2个以上相应供血区域,如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和颞叶等发生缺血性改变[5]。本研究60例TOBS患者中经MRI扫描,按梗死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丘脑(75%)、中脑(60.5%)、枕叶(39.4%)、小脑(32.6%)、颞叶(25%)和桥脑。从解剖学特征来看,供应丘脑、中脑的血管为细小的深穿动脉,侧支循环建立较为困难,缺血后梗死发生率高于脑叶和小脑,MRI影像学检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组MRI资料还提示,双侧梗死灶的发生率高达2/3,而双侧丘脑(66%)和双侧中脑(60%)部位梗死的发生率最高。

TOBS患者的预后与梗死部位及数量密切相关,当受累血管数量较少时病情较轻;部分血管闭塞,其他血管相继受累,则梗死面积逐渐扩大,临床症状不断增多,病情呈阶梯样加重;当5支血管同时闭塞时,则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为重,预后不良。临床对于TOBS的治疗同其他脑血管疾病一样,成熟而有效的方法不多,主要是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机制进行治疗,如尽早溶栓、抗凝、扩张血管剂、钙离子拮抗剂、改善脑血液循环、脑细胞功能和中药制剂等综合方法为主[6]。本研究2组均给予上述常规治疗措施,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和亚低温疗法,结果证实,联用上述两种方法可有效提高短期内神经功能评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预后具有改善作用。

尿激酶是由新鲜人尿经分离提纯制得并能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的碱性蛋白酶,其具有抗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提高血管ADP酶活性、预防血栓形成等作用。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梗死病灶发病6h内即给予有效的溶栓治疗,可显著缩小梗死病灶暗影区,提高神经功能后期恢复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尿激酶不具有抗原性,不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也不会导致致热源,对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作用强于链激酶[7]。本研究治疗组30例TOBS患者均于发病6h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减少了缺血半暗带面积,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研究已经证实,对脑梗死患者早期采取亚低温疗法有助于减轻缺血缺氧、降低相关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康复[8]。由于亚低温疗法将患者脑部组织温度持续稳定在33~35℃,可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和能量代谢水平,减少脑组织因缺血缺氧造成的乳酸堆积。同时亚低温疗法还可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延长缺血半暗带的生存时间,对梗死病灶后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亚低温还能够抑制梗死后缺血缺氧产生的相关有害物质的释放,如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NO等,从而减轻这些有害因子对脑组织的损害,此外,亚低温还能够明显抑制脑损伤后脑组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单胺类物质的生成和释放,有效阻断这些物质对脑细胞的损害[9]。对于TOBS患者而言,梗阻早期维持有效的血管通路、稳定的颅内压十分重要,而亚低温疗法可保护血脑屏障,能够显著减轻脑组织损伤区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改善神经功能提供有利条件。有研究证实[10],TOBS后脑细胞蛋白的合成明显降低,而这不利于神经组织的自主修复,亚低温疗法可减少脑组织蛋白破坏,促进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结果证实,治疗联合应用尿激酶早期溶栓、亚低温疗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不论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还是治疗愈显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严密监测,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朱晓华,周其达,邹锡良,等.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及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58-59.

[2]吴逊.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7,4(2):105-109.

[3]韩雄主编.脑卒中诊断与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338-340.

[4]何及,李许,常振森,等.实用脑血管病学[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751-753.

[5]段红霞,钱洪军,王保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7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52-53.

[6]牛勇爱.基底动脉尖综合症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5):61-63.

[7]陈文景.中心静脉导管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J].当代医学,2014,20(16):20-21.

[8]杨玉梅,贺丽,赵晓,等.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100-103.

[9]廖品君,高彬.局部亚低温延长急性脑梗死治疗时间窗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2):1 666-1 667.

[10]潘素素,王永峰,张克垒.亚低温冬眠疗法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72-73.

猜你喜欢

尿激酶基底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a-C基底对WSx 薄膜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