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语码夹杂现象的语用研究

2015-12-19王凤华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面子礼貌现象

王凤华

(郑州大学,郑州450052)

汉英语码夹杂现象的语用研究

王凤华

(郑州大学,郑州450052)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日益扩大和深入,汉英夹杂这种语码转换现象日渐普遍,然而,人们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态度褒贬不一。语码转换长期以来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利用基本的语用原则来客观分析和解释汉英夹杂语言现象产生并且日渐普遍的原因,从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这一语言现象。

汉英夹杂;语码转换;语用原则

一、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英语也进入到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也随之产生,那就是有很多中国人已经习惯在语言沟通交流中,时不时地在一句中文中夹杂一两个英文单词或者是英语句子,而且这种现象在近些年大有进一步蔓延扩大之势。无论在日常交谈中还是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语言中,这种汉英夹杂(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几乎人人都说“Hello”“OK”“Bye-bye”,人们更习惯说“给我发一封E-mail,”而不是“电子邮件”,“X光”“B超”“CT”等这些医学常用术语早已为人们所接受,涉及政治经济发展的“WTO”“GDP”“APEC”等这些英语缩略语许多人也是随口拈来。此外,像“FBI”“VIP”“CEO”“MBA”“MPA”这样的英文缩略语在汉语交流中也是频繁出现。

针对这种语言现象,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从维护汉语言的规范性角度,提出这种中英夹杂的现象损害了汉语的语言纯洁性,应该加以禁止,甚至认为这体现了一种文化入侵,是文化上的崇洋媚外。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国际交往和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必然现象。笔者则认为,语言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都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的经历、变化和发展。因此本文将试用语用学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这种语言现象。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及研究概况

事实上,在语言学研究中,这种汉英夹杂的语言现象被称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语言交际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自20世纪中叶以来,它就开始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英国当代语言学家Crystal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双语者进行交流时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变换。著名的语码学家Myers-Scotton则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转换不拘数量,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化的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由此可见,在语码转换这种语言现象中,参与转换的语言可以是两种以上,而且,参与转换的语码既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本文则主要探讨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使用者在言语交际中所出现的汉语语言中夹杂英语单词,也包括英语句子的这种语码转换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主要包括社会语言学、心里语言学、语法学、会话分析这几个方面对语码转换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上各种方法从各自的分支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而语用学的研究相比之下具有自己的特色,能够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语用学是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语言使用和理解作动态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揭示的是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而不仅是对语言现象简单地做出描述。语用学把语言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结合了起来,语用学角度下的语码转换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包括语言、社会、认知和文化在内的理论模式,因而更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也更能具体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语码转换。本文将试用语用学研究中的语言交际活动原则来分析中英夹杂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解释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汉英语码夹杂现象的语用原则分析

根据语用学家的研究,在人类的语言交际中,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在交谈中默契地遵守一些原则,其中引起较大关注的是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本文将尝试依据这两种原则对中英夹杂这种语言现象进行语用学角度的分析。

(一)合作原则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合作,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活动同样如此。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必须进行合作才能实现交际目的。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它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具体来说,合作原则就是要求在整个交际过程中每一个交谈者所说的话都要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或者方向。也正是交际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进行持续而有效的言语交际。

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这四条准则中的前三条与人们在交谈时“说什么”这个问题有关,第四条与“怎么说”这个问题有关,其中的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简明扼要,不要用晦涩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

我们常说的“中国加入WTO”,“WTO”是“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缩略语,直接使用“WTO”显然更加简洁明了。又如,人们也已经习惯用“GDP”来代替“国民生产总值”。再如,英文缩略语“APEC”,用汉语表述是“亚太经合组织”,显然“APEC”的表达简明得多。更多的例子还有CEO,VIP,NBA,MBA,FBI等等,相对应的汉语表述显得繁琐,因此在当今国际交流中,英文的缩写形式符合交际当中的合作原则,更加便于交流。

还存在一种情况,比如一些专业的名词,没有合适的中文翻译,那么用英文说就会简单直接一些,中英结合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多年前就已使用的X光、B超、CT等早已为人们所接受,还有现在发言、教学、开会都要用到的word和ppt。另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英语表达确实会比中文表达更传情达意,比如privacy,allege之类的词,或者西方国家一些特有的东西。中英两种语言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中英夹杂现象原本是为了工作或者生活中更准确地表达意思,尤其在一些回国的留学生群体和外企当中,这种现象更普遍。比如,他们从来不说谷歌,只会说Google.offer和presentation也是两个常用到的英文词汇,因为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词汇来确切地表达它们的含义。这种中英夹杂的使用反而使特定群体之间的交际更加高效,这在笔者看来其实符合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说话要简明扼要的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所以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可以用合作原则来进行解释。

下面是发生在人才市场大学英语教师招聘者与求职者之间的对话:

招聘者:您好!

求职者:你好!请问您这里招聘英语老师吗?

招聘者:是的,您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求职者:我是……大学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今年6月份毕业。

招聘者:Would you please explain why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in our university?

求职者:To start with,…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招聘者突然发生语码转换,应聘方立即做出响应,双方的语码转换体现了合作原则,从而使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

所以说,特定群体在特定环境下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夹杂英文反而能促使交际更顺利和简洁高效地进行下去,符合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二)礼貌原则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礼貌”本身是日常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是,礼貌这一概念一旦进入到语用研究的领域,就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不少语言学家(Grice1975;Leech1983;Brown&Levinson1975)都分析了礼貌在会话中的重要性,其中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相对Leech较为明确的礼貌原则理论“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Brown和Levinson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简称为MP)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面子是典型人的基本需求,因此都会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

Brown和Levinson认为,有些言语行为具有固有的威胁面子的特征,而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以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本质上,这一礼貌概念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双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避免伤害双方的“面子”,人们会采取语码转换的策略。换言之,语码转换也是一种礼貌策略。比如说,在国内,当谈话涉及性方面的时候,人们还是感到很不自然,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所以会用“make love”来代替,以避免面子上的尴尬。

又比如说,在生活中人们不太愿意提及不愉快或者禁忌话题,这时可能就会采用夹杂英语的方式来处理,举生活中一例。

A:小张,好久不见了。听说你妈妈病了,什么病啊,严不严重?

B:不太好,是cancer.

A:真是不好意思,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

中国人普遍比较爱面子,因此,在很多时候表示感谢,表示道歉和请求原谅或者示爱的时候就会选择英语表达来照顾自己的面子,因此这些英语表达像“Thank you,I’m sorry,I love you”在日常对话中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此外,一些表达强烈情感的话和骂人的脏话等也会因为顾及面子而夹杂英语进行表达,比如“I hate you,Shut up, Shit.”等等。

语言的得体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话。事实上,Leech在“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把得体准则(maxim of tact)看作是礼貌原则所包含的一条具体原则。而要实现言语交际的得体性,就必须要考虑交际的对象、交际的情景、交际的方式等因素。对某一场合来说是得体的语言,换了另一种场合便未必得体。

比如说在外企中同事之间习惯称呼英文名字,交流时根据需要夹杂一些英文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也是符合语言使用的环境和场合的。大学校园作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教育园地,本身拥有着这种语言现象产生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英汉夹杂语言现象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交际方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摩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交际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礼貌有其自身的相对性,礼貌运用得是否得体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语言本身、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他对这种英汉夹杂的语言现象给我们做了极为风趣的描述。比如对于崇尚美国货的假洋鬼子张吉民,那句“咦,headache?”钱钟书就说道,“那些英文单词,就好像牙缝里镶嵌着的腐肉,除了能表示主人昨夜的晚餐丰盛,再没有半点用处。”钱先生把中国话里夹杂无谓的英文称作“牙缝里嵌的肉屑”真是既形象又贴切,风趣地讽刺了假洋鬼子的崇洋媚外。

2012年天津卫视的求职节目《非你莫属》,其中留学生刘莉莉引起了人们对留学生群体的关注。刘莉莉在节目中解释莎士比亚诗歌英雄双形体的时候,不自觉地使用了英语“No,it's kind of like…”,但随后马上意识到不妥,同时伴随了一个用手捂嘴的表示尴尬的肢体语言。可能意识到主持人未必能够理解,随即道歉说不是故意的。当主持人问她读过莎士比亚的哪些戏剧作品时,刘莉莉的回答是《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麦克白》(Macbeth),又是习惯性地先说出了它们的英文名称。再接下来,当问到刘莉莉在新西兰读的哪所高中时,刘回答说“新西兰的国立Onslow College”。显然,这种汉语中夹杂英语表达的交流方式令主持人张绍刚感觉不太舒服,因此随后张绍刚提出他们的交流方式不太正常,要求对方“正常聊天”,这就导致两人后来的交流不太愉快,并最终陷入僵局,刘莉莉也没有在现场求职成功。也许留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已经习惯了这种中英夹杂的表达方式,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交际对象和场景的变换,其实也是违背了礼貌原则。而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后来也通过“非你莫属”官方微博回应,承认自己“对留学生群体真是缺乏了解”。

四、结语

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反映这些发展的语言的相应变化。随着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英语学习的进一步普及,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夹杂着英文的汉语应用会日益广泛。从语用角度分析这种现象,我们会发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语言伴随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恰当地使用反而会使某些场合下的交流更加简洁高效和礼貌。因此,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当客观科学地对待,既没有必要过多地指责,担心这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也没有必要全盘肯定。我们应当及时加以总结,指出其内在的联系,给予正确的引导,纠正那些使用不当、滥用的现象,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Brown,P.&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on[J].In Goody,E.(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5]Crystal 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J].In Cole,P.&Mor⁃ gan,J.(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7]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8]Myers-Scotton.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责任编辑:陈丽娟)

The Pragmatic Study On the Mix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

WANG Feng-hua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the mix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code-switching)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However,people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 phenomenon.Actually,code-switch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of sociolinguistics for a long time.The paper tries applying pragmatic principle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why the mix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rises and becomes so popular,thus guiding people to approach the phenomenon objectively.

mix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code-switching;pragmatic principles

H315.9

A

1673-2998(2015)01-0096-04

2014-11-12

王凤华(1980-),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篇章语言学。

猜你喜欢

面子礼貌现象
面子≠尊严
某贪官的面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做错题》《给足面子》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