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汉字文化生态美学发展战略之思考

2015-12-19刘鸣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美学汉字生态

刘鸣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当前中国汉字文化生态美学发展战略之思考

刘鸣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中国上千年的汉字文明发展至今,源远流长,生命力犹强。但是,应看到当今其正经受着外域文字文化的浸染与侵扰。对汉字未来命运的认知与选择,国内外学者们各有其主张,莫衷一是。在此背景下,我们犹须强化“汉字生态和谐发展”观,在其战略思想上,应从国家政策、文教导向、社会创新和个体表率等多层面展开汉字文化生态保护与优化工作,不断推进我国“汉字文化生态事业”的和谐发展。

汉字;生态;美学;战略

当下,中国汉字文化当前正史无前例地接受着当代的历史严峻拷问:汉字是归顺于西方拼音文字而淡出历史?或由信息技术再造网络文字替代之?或固守于传统而“顽固不化”?或与时俱进、自力更生、发扬光大?对于这一重大社会课题,我们认为:应本着科学的态度,从生态美学着眼和出手,正视汉字文化存续兴盛的历史逻辑和现实依据,长善救失,积极开发和利用有益资源,处理好汉字文化内部与外部的多层生态平衡关系,进一步强化和优化汉字文化的自我张力,不断改善其生态环境而最终促进其和谐健康发展,这便是当前守护我们祖国汉字文化根基的大道所在。

汉字是汉民族在自己长期社会生活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有其独特音、形、义因素构成的文字符号体系,它一方面承载着本民族的精神文明史,一方面又在文字自身的运用和构建过程中派生出丰富的人文景观,因而说汉字不仅是一个符号标志,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象征。在人类对世界的关注已经移升到生态文明高度的今天,除了自然生态外,社会人文生态更是牵动人心的一个方面。汉字正是通过自身的文化体位参与到整个社会大文化的活动中的一种方式,也必然具有须遵循的新陈代谢、吐纳互生的生态规律。应该看到,任何事物的生态发展,都可以从其“形而下”到“形而上”逐级展开研究。那么,作为生态学的高一级别层次的研究内容,即生态美学则是关注于事物生态运动的哲学化了的审美观照,倾心于生态物运行的节律与平衡理论,亦即研究和实践着的生态和谐理论。显然,汉字文化的生态美学研究景观,指向的是汉字文化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同化与异化、内部与外部的生态关系链上的和谐态势。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首先提出“语言生态”概念。随之,国内外学者对汉字文化生态话题展开研究。在主张“汉字生态和谐发展”观点方面,董明庆认为,汉字文化圈是作为汉字媒介孕育成的中华文明共同价值体系的独特精神世界,是在中国及其周边发展出的以同一个表记法为基础的文化地带。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安琰石认为,生态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语言的视角,它与传统的把语言视为一个自足系统的观点截然不同。根据生态系统学的原理,可以把汉字及其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这样能够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汉字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方式、目的和规律,为汉字综合研究开拓广阔的前景。朱竞认为,中国的汉字、汉字思维及其汉语文化思想,熔铸了华夏民族的潜意识和意识,造成了汉字与汉语及其中国文化的高度的一致性。王岳川认为,在批判西方误读东方的“东方主义”思潮中,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坚持中国本位立场,调动知识和心性来扩充智能和精神,用普遍的中国文化知识和理性方法,来表达现代人的文化胸襟和生命价值观,来弘扬以汉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蕴含的生命原动力和超越精神。而在主张“去汉字”观点方面,学者毛喻原认为:“汉语不管是作为意识的记号、储存,还是作为思想表达的工具和手段,如果不改变它精神意旨的方向,不变换它思想语用的策略,不替换它生物位格的定势,那么,它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这种悲惨指的是,仅在汉文化的生活圈子内,它才可能成为一种无可非议的所谓大语种,而就世界文化传统的大范围而言,它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种标准的少数民族语言。”[1]而所能持公允态度的王力说得好:“最难爬的一棵树,他的果子并不一定是最不好吃的,只因难写难认就怪汉字不好,这完全是一种功利主义。”[2]

在国外,西方思想家汪德迈(LeónAnder⁃meersch)(1998)认为:“汉字的内在合理性使它越过了表意文字系统所不可逾越的、以无限的拼音组合(拼音文字)来表达无限意义的障碍。由于没有走以音符代替意符的世界共同的语言发展之路,汉字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系统和表意语言系统的一个文字典范。汉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它是世界文字大系统存在中的一极。”[3]

中国汉字作为中国语言及其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表征,其与社会大文化环境形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社会生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有着文字文化内部和外部的多重生态相位,构制成复杂的生态关系链。确定汉字文化独具的人文生态价值、地位、构成、样态及其生态关系消长运作,是认识和守护汉字文化发展的本体命意。然而,考量这一关系情势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汉字文化生态的和谐之美。这正是我们运用生态美学原理展开对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动机和出发点。因此,我们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一个“社会实践——思想论证——社会实践”的工作原则,以及“贴近现实、提升文化、守护汉字、和谐生态”之核心理念。然而,在现今乃至未来一个久远的历史时期,从横向看,一方面是由于世界文化正加速融合与分化,加之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后殖民”的文化侵略,民族本位镜像的客观存在,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的国家抗衡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则来于现代信息工业的突飞猛进、风起云涌,显然导致了汉字文化的生态波动。故在此情境下,有人提出了“去汉字化”等的观点;从纵向看,汉字文化自身的历史演进也受到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制约,必然会出现一些生态性的餍足和衰减现象,加之在我们汉语文化的国家决策调度和国民心态调动方面犹存着种种不良症候。这就对汉字及其文化的继承与革新提出了相关的生态课题。

在此社会文化情景下,消极地主张“去汉字化”和“唯汉字化”之观点都有失偏颇。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关系到汉字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民族性话题,需要从人类整个历史发展长河及其当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整体生态相出发,认真谨慎待之。应该看到,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而且也是构成我华夏民族文化系统全息化的一个生态基质,其承载的是民族的自尊与他尊、本国与世界的和谐共存的精神“实体”,是保持其文化生态审美情状之平衡进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元素,亦是国家主体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因而,所谓“用英语或世界语取缔汉字”,以及“‘类火星’等网络语言取缔汉字”等消极观点都是不合时宜的。在当今,进一步维护、优化和拓展汉字文化,营造和增进一个与全人类文字文化共荣互进的生态美学景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我们相信,积极找准当今汉字文化生态发展中的问题症结,依据生态美学原理和汉字内外部运动规律,明确汉字文化的生态美学发展理念,并且确定促进其劲健存续的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不断地维护汉字文化的生态文明进步,求其汉字文化和谐美好的生态前景,是我们未来一个长期的生态审美文化之工作内质与使命。

当下我国汉字文化生态基本现状,以及影响我国汉字文化生态美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关键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对撞与融合,国门打开导致的外国语言文化的冲击与汉语言存在采取的弱化姿态,数字技术、网络文化对汉语言文字的冲击与激励,汉字传统与现代性的断裂与承继发展的不尽协调,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功利性促成的精神文化之骚动与偏执在汉字用语上的“并发症”这样个局势背景,我们的汉字文化生态出现了诸多问题症结,即:长期以来,我们对汉字真诚守护度的心理弱化;对汉字书写的边缘化与陌生化、幼稚化;对汉字书法艺术审美中过度功利性的异化;对汉字可持续发展国策性生态构建的欠缺;对汉字运用的繁简二元化并立的心态纠结;在“美语圈”与“汉语圈”的语言文字交流中的社会争位与消长;对汉字自我拯救中表现出的审美表象化与浅薄化;面对汉字誉毁兴废对决的日益公众化如何予以良性诱导之疑惑;如何把持好“网络谜语”、“类火星”等异态文字的存废和限制;保护好常态汉字的存在和发展,以避免新生“字态”的过度泛滥与失范性操作;国人在运用汉字中日渐生成的“提笔忘字、误读、错写”等汉字审美疲劳与惰性化问题等等。

如何改善汉字文化的地位和境遇,我们认为应该结合当前实际,运用进步的学理思想,进行汉字文化审美生态之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明确汉字文化生态美学发展战略的内涵,对当下汉字文化生态之审美策应理念予以阐释,概括言之,即在其战略思想上,可从国家政策、文教导向、社会创新和个体表率等多层面展开汉字文化生态保护与优化工作,且提出完善和推进我国“汉字文化生态事业”和谐发展之方略举措:坚守汉字自我张力下的多元化语言文字相互间和谐共进的生态格局;中国政府须给予必要而适度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进一步加大向国外普及汉语文化的推进力度、步伐和策略;探寻汉字文化与祖国大文化在生态审美之间的应和规律;加强汉字规范意识与技能培育,且须将之贯穿于全程学校教育;充分发挥汉字以形表意的审美意境化的造型与传播优势;进一步加大汉字资源的再开发;探析和改善汉字文化内外部的社会因素,尤其是与其他文字文化的和谐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形式不断增进我们华夏族人的语言自觉性和自信力,以及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忠诚度;需要关注与研究当下计算机技术的媒体特性对汉字载体功能的适用性问题,尤须注重汉字对计算机运用功能的无限适应和开发研究;全面求实地展开汉字社会审美化的实践探索与开拓,如弘扬“书法艺术”等;进一步强化社会传媒参与汉字规范化的垂范与监督作用,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以及即将推出的“汉字谜语大会”、“汉字歇后语会战”、“汉语诗歌之星”等;不断优化汉字本体的改造与完善,以提升其现实存续的应变性;加强汉字文化普及性读物的扎实营造;鼓励文化学人开展横向与纵向的汉字文化美学研究;打造和树立保护和表举汉字文化的国家各级模范城市及其精神坐标,如河南安阳的“国家文字博物馆”;借助国学等传统文化运作大势推举个性化汉字书写范型,如“启功体”、“张海体”等;充分开发汉字宜于优化人性情智的文化潜质;进一步开放视野,吸收外国语言文字的必要营养,以滋养汉字文化机体,取长补短,完善汉语文字体系等。

深入研究且改进汉字文化发展态势,自有其积极的社会人文价值。首先,从汉字文化及其与整体社会文化关系的生态审美发展战略高度出发,通过对汉字文化当代时空交织运变的矛盾分析,探求其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所在,探讨我国汉字生态文化审美发展中的问题症结,为今后国家政府制定汉字文化策略提供参考。其次,从汉字文化生态现实着眼,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汉字文化教育实践,操持并贯彻“坚守汉字自我张力下多元语言文字文化和谐共进”的生态美学思想,确保汉字文化的健康发展。再次,针对当下在人文传播与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补偏救弊的实践性调研工作,切实加强汉字健康有效的传播和应用机制建设,确保汉字最大化、最优化地发挥其社会效应。最后,围绕汉字文化生态审美发展这一中心,进行深层开掘,在其学理层面上提出有创见性的论证思想,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祖国汉字文化审美系统的构建。

对当前我国汉语文化的这一现实热点问题,须从其国家文化战略高度予以深切关注,对“汉字”这一文化基点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新颖性切入,弥补与统和了国内外以往仅仅偏执于“汉语有声语言生态”或“汉字本体构建”或“汉字审美研究”等单层级阈限,我们认为应以当代崭新的“生态美学”的和谐观与实践观展开调研,且从“汉字文化与生态美学”辩证关系及其系统构成着眼,把汉字文化置入到社会生态系统大背景之中,以生态美学的哲思之角度予以观照,从理与据、本体与交叉、社会与学理等关联性阐发,既有汉字文化生态的诗情画意之生态美之内部研究,又有汉字与社会关系的外部研究,密切联系现实,重点分析和解决我国文化的焦点问题且提出应对策略,明示了“汉字文化自我张力下生态语境中的和谐发展”的思想。从而,以科学态度及其思维方式,透析目前汉字文化发展态势,进而展望汉字文化生态的美学前景。

[1]毛喻原.汉字文化圈的生态保护[J].书屋,2000(9).

[2]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汪德迈(León Andermeersch).中国表意文字的起源及其特征[J].陈彦译.二十一世纪,1998(8).

(责任编辑:王念选)

B83-05

A

1673-2998(2015)01-0053-03

2014-10-19

刘鸣(1958—),男,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文艺美学理论。

猜你喜欢

美学汉字生态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妆”饰美学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