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贴需求办教育

2015-12-18伍梦尧

纺织科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实训学院

文/ 本刊记者 伍梦尧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革新教学方式,以提高实训能力为核心,助推学生未来发展

近日,本刊记者随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对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获奖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探访。尽管只是一所高职类院校,其针对企业需求、紧跟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令人印象深刻。

瞄准企业需求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成熟,知识领域的精进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术型教学抑或实践型教学哪个才应是教育的主体?站在未来发展的分岔路口,很多学校开始走上了不同道路。

面对这一选择,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在座谈中,学校党委书记崔哲表示,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校要加深自身特色,在学生的培养教育上一心瞄准企业需求,力争做到“企业要什么,学校就给他们什么”。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学校着手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改革。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尚华介绍,在正式确定改革方案之前,整个团队先与企业进行了多番交流及深入调研,真正明确了企业需求。然后,项目改革小组的各位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化学分析检验课的核心总结为了“三能力”。即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学生需掌握化学分析能力、仪器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以精准掌握分析检验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在“三能力”的基础上,尚华领导的团队还进一步组织归纳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三模块”,以及学生在实践中所必须掌握的“三技能”——以分析检验岗位的国家标准为指导,以分析检验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为参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三层递进式”技能训练系统的构建满足了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为学生匹配企业需求、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后的课程标准对于企业需求给予了更多重视。通过几届学生的培养与反馈,改革的效果初见端倪。在分析检验课程标准革新的基础上,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各门课程的实际状况加以调整,最终形成了适用于学院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化学分析技术课标准,并将改革的果实惠及整个化学类专业。

不仅在理论标准上大胆革新,学院还投入大手笔,在校内建设了具有分析检验岗位真实工作场景的理论实践一体教室。尚华告诉记者:“我们把教室搬进实验室,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保障。”

教育重心的调整使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发展定位更为精准,在学校“2.0”版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热烈欢迎,“近年来,我们的学生总是还没毕业就被一抢而空。”学生处老师的介绍,表明学院教学改革已达到预期目标。

“任务驱动型”教学

在改革后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尚华领导的团队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发行出版了部委级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学分析技术》,完成了关于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材的整理工作。

在“尽力提高学生实训能力”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化学分析检验课程的老师通力合作,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了大量的企业案例。由教师亲身经历总结出的案例,不仅提高了教材生动性,相比改革前的教材,也更贴近于现实需求。通过对于案例的总结,学生可以清楚了解企业的业务偏重,贴近行业发展方向,提高岗位业务的处理能力,进而做到在较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比之教学内容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改革后的课堂不再是老师在黑板前讲、学生在座椅上听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求老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渠道提前进行准备,主动吸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通过实际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内容,最终上交实验报告。

尚华在接受采访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我们今天要检测双氧水含量,学生要在课前通过查资料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从实验步骤到实验中会涉及的药水、仪器,完全由学生自主确定方案。在课堂上,学生要通过实际操作完成老师任务内容,上交相应的分析报告,计入平时成绩。”

改革后的教学方法通过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的方式,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正如化工与纺织学院院长杨建民所介绍的:“以前我们会要求学生掌握所有化学方程式的推导过程,现在只要求学生会用就可以了。通过在实验及报告中的多次使用,学生自然就会将方程记住。”

同时,学院对于教材及教学方法的变革,也将企业真实的工作考核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上课内容与职业技能大赛及工作岗位要求紧密对接。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革新,也较好解决了以往教学内容繁杂、重理论轻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不匹配等问题,突出了专业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更为可贵的是,相比教学方式的革新,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的年终考核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络在线考试平台,将教师所出题目、近年来国家大赛上出现的相关试题等内容全部输入题库,学生可以在考试前进入考试平台进行无限次练习。在考试当天,学生登录考试平台后,应答随机生成的试卷,并当场拿到分数。若分数未能达到标准,学生可以再次登入平台进行测试,直至成绩通过为止。

通过在线考试平台得出的总结性评价与“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中贯穿的过程性评价,理论学习评价与实际操作技能评价得到了很好结合,兼顾了学生的职业资格与职业素质考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1~2013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竞赛省赛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及“工业分析检验”赛项国赛团体三等奖2项。明显增多的竞赛成果,激励教师为课程改革付出更多努力。

学中干,干中学

杨建民在座谈中的一句话使人印象深刻:“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平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学校也在学生的实践课程方面深下苦功。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校按照专业大类将实训内容分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训练3大模块。再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及专业特点,最终确定实训课程。同时,通过制定每门实训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最终将每门课的实训内容分成了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实训项目。通过一个个实训项目的锻炼,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中干,干中学”,业务能力及教育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项目成效明显。

不仅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转型升级,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打造出了针对高职纺织类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库。

据严瑛教授介绍,学校引入企业管理方法中的6S先进模式来规范实训资源,按照“教学、培训、科研、生产”4大功能实现了纺织实训教学资源共享。任课教师根据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门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完善教材功能,最终建成了纺织工艺素材库。素材库中初步囊括了纺纱、织造的各种文本、图片,学生实习实训录像,企业工作现场录像及新工艺、新技术的文本、图片等内容,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及行业内部信息检索均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资源库采用了以纺织工艺素材库、企业生产项目、学生创新作品、职业技能证书、各类技能大赛、科学实验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资源共享模式,探索出“产学一体”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严瑛告诉记者,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已成功建立起多家实训基地,如宁波雅戈尔、山东孚日集团、江阴福汇集团等企业都已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兼职教师会以工程实践性课题作为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课题训练促进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以企业的考核评价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学分。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临岗实习表现及就业率,也为企业发展做出不小贡献。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对于自身定位及职业道路拥有更准确认知,凸显了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以提高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核心的特色。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实训学院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初等教育学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院掠影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