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的修订与检验
2015-12-18吴敏,王斌,彭秀,冯甜
吴 敏,王 斌,彭 秀,冯 甜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的修订与检验
吴 敏1,王 斌2,彭 秀2,冯 甜2
1 研究背景
竞赛压力的研究早期,研究者认为竞技压力源是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的关键,它也往往成为研究重点。不过,随着体育组织行为学的兴起,运动心理学家已不再简单地将竞赛压力视为竞技压力,仅仅关注运动员在赛前、赛中、赛后的竞技压力源,他们更加注重探讨使运动员感到压力的组织环境,即组织压力源问题。Hanton等人研究发现,相比竞技压力源,运动员面临着更多的组织压力源,而且很多组织压力源是运动员在体育组织中时常遇到的[1]。目前,运动员的组织压力已成为国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运动领域组织压力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模型,他们甚至没有关注组织压力。更准确的说,他们的研究是从探讨运动员压力的来源开始的。这些实证研究揭示了大量压力源,其中包括许多与运动员所处的运动组织相关的压力源,如竞赛组织、教练和队友的影响、执教、管理、食宿、旅程安排、训练设施等等[2-4]。考虑到这些方面内部群体动力学的重要性,Woodman和 Hardy在Carron的群体凝聚力模型的基础上形成了运动领域中组织压力的理论框架[5,6],这也是运动领域中第一个组织压力源研究的框架。
在运动领域组织压力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组织压力源。Woodman和Hardy通过对个人项目优秀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将运动员的组织压力源归为4个方面:环境问题(如选拔、训练环境和财务)、个人问题(营养、伤病、目标和期望)、领导问题(教练和执教风格)和团队问题(团队氛围、支持网络、角色和沟通)[5]。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Fletcher和Hanton提出了运动领域中组织压力源的另一分类框架(见表1)。该组织压力源的框架分为5个方面和3个层级:运动的内在因素、运动组织中的角色、运动关系和人际需要、职业生涯和发展、组织结构和氛围。
上述研究表明,运动员面临着大量的组织压力源,需要运动心理学家给予足够重视。另外,研究者采取不同的分类框架,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组织压力源进行归纳整理,这有助于宏观把握组织压力源,同时也为后续的问卷编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和需求,厘清这些压力源对于运动员的压力管理将十分有意义。Fletcher等在回顾大量压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将组织压力定义为与组织直接且主要相关的环境需要同个体之间的持续互动,而组织压力源是指与个体所处组织直接且主要相关的环境需求[8]。Arnold和Fletcher等人通过回顾已有34个研究中的640种不同环境需求,他们将这些压力源分成31类和4个方面:领导和人际问题、文化和团队问题、后勤和环境问题、表现和个人问题[9]。尽管对于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认识已经得到广泛重视,但对于这种现象的评定尚未开发出一套有效的测评工具。Kristiansen和Halvari基于其研究需要,编制了用以测量运动员的媒体压力源、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压力源的专门问卷,但该问卷仅仅涵盖了组织压力源的2个方面[10]。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运动员的组织压力源问题,研究者迫切需要开发一套综合的组织压力源的测评工具。
表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概念框架(引自Fletcher和Hanton[7])
Arnold和Fletcher等人回顾了组织压力源研究中的心理测量学问题,并指出一个测评工具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概念和理论基础之上[11]。Fletcher等紧密结合竞技运动的特殊性,提出了“压力—情绪—表现”元模型[8]。元模型继承了认知交互理论,将组织压力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压力源来自于运动员所处的组织环境,它在感知觉、评价和应对的中介作用下,产生了相应的消极或积极的反应、感觉状态和压力结果。该过程受到个人和情境特征的调节作用,这会导致个体在面对相同压力源时出现不同的压力反应和结果。另外,该模型还认为动态过程具有循环性,即压力结果反过来会影响压力源,以及个人和情境特征,最终形成一个循环的动态压力系统。元模型分为3个主要理论阶段:1)个人—环境匹配阶段;2)情绪—表现匹配阶段;3)应对—结果匹配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于个体对压力源的感知和评价,当个体知觉到自己与环境要求不匹配或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第二阶段集中于个体对情绪反应的认知评价,当个体将情绪反应解释为有碍于竞技表现时,那么情绪与表现的关系就会失衡,从而导致个体出现消极的感觉状态,如低满意度、不良的心境。第三阶段集中于个体对应对有效性(coping effectiveness)的评价,当个体感到难以克服外界压力源,并有效改善消极感觉状态时,那么就会出现诸多不利后果,如心理疲劳、成绩不理想[12]。
Arnold和Fletcher基于他们所提出的 “压力—情绪—表现”模型,并结合运动员所处的实际情境,于 2013年编制了《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量表》(Organizational Stressor Indicator for Sport Performers)简称(OSI-IP),此量表由5个分量表组成,共23个题目,分别是“目标和发展(Goals and Development)”、“后勤和管理(Logistics and Operation)”、“团队和文化(Team and Culture)”、“执教(Coaching)”和“选拔(Selection)”。该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其内部一致性系数的范围在0.75-0.85之间,这说明OSI-IP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13]。此问卷的效度检验主要涉及了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其中,效标关联效度的检验使用了运动情绪问卷、运动员满意度问卷、运动领悟支持等作为效标;构想效度的检验主要运用因素分析来完成,研究证实了OSI-IP具有五维结构。
根据国外研究者对OSI-IP信、效度的检验结果,OSI-IP是测量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由于该量表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本研究旨在引进OSI-IP,并以此问卷为基本材料,访谈部分中国运动队的教练员及运动员,探讨其项目在中国的适用性,并对相关项目进行修订,为国内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被试者主要来自全国竞技运动队的的运动员,主要包括湖北队、河南队、云南队、浙江队、黑龙江队、广东队、北京队、国家游泳队、国家皮划艇队、国家现代五项队、国家铁人三项队的运动员。总共发放问卷714份,回收问卷714份,有效问卷692份,其中男运动员370名,女运动员322名,平均年龄为18.77岁,最小年龄为8岁,最大年龄为33岁;平均运动年限为6.42年。
2.2 研究工具
2.2.1 OSI-IP量表的翻译与修订
1)OSI-IP问卷的翻译。在征得OSI-IP主要编者Fletcher的同意后,本研究以OSI-IP的23个项目为蓝本,笔者将OSISP量表23个题目翻译成中文,然后译回英文,通过专家校对,确定中英文量表的一致性,由此得到OSI-SP量表的翻译版。参与翻译与校验的同学、老师均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运动心理学背景,确保了原量表与翻印版的内容一致性。
2)OSI-IP问卷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采用其5个维度的操作定义,对3名运动心理学专家进行访谈,了解OSI-IP各个项目是否符合相应维度的操作定义、各项目内容的表达是否明确。另外,还对16名国内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OSI-IP的5个维度是否反应国内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实际结构、各项目是否符合国内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各项目内容的表达是否准确、项目的内容是否需要补充。根据访谈结果,Fletcher等人提出的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五维结构基本适合于中国运动队。但在具体项目表述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给予了初步修订。如第9题,原文直译为“运动队的选拔”,后意译为“运动队成员的选拔和任命情况”,和13题,原文直译为“队友之间的共同信念”,后意译为“队友之间的关系”。
2.2.2 运动员倦怠量表
该量表由用Raedeke和 Smith[14]等人(2001)建构,共 15个项目,其中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下降和运动贬低3个分量表。采用5点量表评分,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员倦怠度越高。我国学者张力为[15](2006)对该量表进行了检验,表明该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次测试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现场作答,当场回收问卷。针对收集的数据,采用奇偶分半法将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数据(N=346)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探索初步修订的问卷的项目质量及测量的有效性,然后用另一半数据(N=346)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使用所有被试的数据进行修订后OSI-IP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2.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对修订后的OSI-IP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使用AMOS18.0对修订后的OSI-IP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量表的结构效度分析
3.1.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首先对346名被试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可行性检验,获取总体样本的KMO值为0.882,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X?=2 254.93,d f=210,P<0.001,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最后归为5个因素,与原版的OSI是吻合的。5个因素对总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9.71%,8.67%,6.54%,6.00%,5.26%,累积贡献率为56.19%,这说明23个条目所抽取的5个因素总共解释了所有条目变异量的56.19%。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对预测条目进一步筛选。按照删除项目的一般标准对项目进行删减:1)删除负荷低于0.40的题目;2)具有多重负荷的项目;3)出现因素归类不当的项目。根据以上删减项目的标准,分别删除了S1和S11,最后剩下21个项目,这21个项目分别归属于5个分量表,21个条目均在各自的概念维度上存在较高的负荷,具有较好的单维性。
表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n=346)
表2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n=346)
3.1.2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检验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构想模型,对另外346名运动员的OSI-IP测试结果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数见表2。从模型的拟合度来看,各项拟合指标相对较差,模型有待进一步修正。根据AMOS分析结果,S1与F1之间的修正指数达到33.693,这说明S1除了受团队和文化的影响外,还受教练员执教的影响。从S11的项目内容(“我对运动队所肩负的责任”)来看,基于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结构划分的理论初衷,这一项目应该反映的是运动员所在团队方面的内容,但由于S1在其潜变量F2上的负荷很低(仅为0.172),故将S1予以删除以修正运动员组织压力源模型。另外,评价测量模型的主要指标还包括每个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负荷,其中,S11在相应潜变量上的负荷为0.015,说明S11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小。对S1和S11两个项目分别给予删除,重新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结果见表2和图1。
从删除S1和S11项目后的模型的拟合度来看,X2/d f<3;CFI、IFI、GFI均>0.90,NFI、NNFI>0.85,RMSEA<0.08。这说明与删除项目前的模型拟合指数相比,删除后的模型的拟合较为理想,5因素模型的结构得到了数据的验证。图1显示了5因素模型每一项目的因素负荷。由图1可以看出,每个观测变量在相应潜变量上的负荷在0.41-0.83之间,说明每个观测变量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大。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在中国运动队中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五维结构模型得到了验证,根据国内运动队实际所修订的OSI-IP由21个项目组成。
图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5因素模型
3.2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Fletcher等人对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研究综述中指出,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所以选取运动员倦怠作为效标量表。组织压力源各维度与运动员倦怠各维度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组织压力源各维度与运动员倦怠各分量表达到显著性正相关(P<0.01)。这说明运动员组织压力源这一测验可对运动员倦怠进行有效估计,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表3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量表效标效度检验
3.3 信度分析
对本文采用的《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77,执教、选拔、目标和发展、团队和文化、后勤和管理的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763、0.603、0.777、0.654、0.826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说明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4 讨论与小结
修订后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在效标关联效度中,该测验与运动员倦怠有较强的正相关。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可对运动员倦怠进行有效估计,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表明中国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五维结构模型。对最后确定的21个条目的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7,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03-0.826,说明此问卷在中国运动队中表现出稳定的内部一致性。
该量表的编制以Fletcher等人提出的元模型为基础,对运动员的组织压力源进行了有效测量,Fletcher等人指出,形成一种有效的、可靠的测量工具,将会有助于竞技运动中组织压力的研究[1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在我国运动队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适合于我国运动队,可作为评估我国运动队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有效、可靠工具。
[1]Hanton,S.,Fletcher,D.,&Coughlan,G..Stressin elite sportperforme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petitive and organizational stressors[J].Journalof Sports Sciences,2005(23).
[2]Gould.D.,Jackson,S.A,Finch,L.M.Sources of stress in national champion figure skaters[J].Journalof Sport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
[3]Hardy,L.,Jones,G..Current issues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performance related research in sportpsychology[J].JournalofSports Sciences,1994(12).
[4]Hardy,L.,Jones,G.,and Gould,D..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sport: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ite performers[M]. Chichester,UK:W iley,1996.
[5]Woodman,T.,Hardy,L.A.Cas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in elitesport[J].JournalofApplied SportPsychology,2001(13).
[6]Carron,A.V.Cohesiveness in sportgroups: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J].JournalofSportPsychology,1982(4).
[7]Fletcher,D.,and Hanton,S..Sourc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in elitesportsperformers[J].The SportPsychologist,2003(17).
[8]Fletcher,D.,Fletcher,J.A.Meta-model of stress,emotions and performance:Conceptual foundations,theoretical framework,and research directions[J].Journalof SportsSciences,2005(23).
[9]Arnold,R.,Fletcher,D.A.Research synthesisand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essors encountered by sport performers[J].Journal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12(34).
[10]Kristiansen,E.,Halvari,H.,Roberts,G.C.Organizationalandmediastress among professional football players:Testing an achievementgoal theorymodel[J].Scandinavian JournalofMedicine&Science in Sports,2012(22).
[11]Arnold,R.,Fletcher,D..Psychometric issuesin organizationalstressor research:A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sport psy chology[J].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 cise Science,2012 (16).
[12]Arnold,R.,Fletcher,D.,Daniels,K..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essor Indicator for SportPerformers(OSISP)[J].Journal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13(35).
[13]王 斌,叶 绿,吴 敏,等.竞赛压力的概念、分类及其理论模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1(4).
[14]Raedeke,TD&Smith A L.Development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an athleteburn outmeasure[J].Journal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0(23).
[15]张力为,林 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11).
[16]Fletcher,D.,Hanton,S.,&Mellalieu,S.D.An organizational stress review:Conceptualand theoretical issues in competitive sport. In S.Hanton&S.D.Mellalieu (Ed.),Literature reviews in sport psychology[M].Hauppauge,NY:Nova Science,2006.
Revision Study on Organizational Stressor Indicator for Sport Performers
WU Min1,WANG Bin2,PENG Xiu2,FENG Tian2
以我国692名国家队及省队运动员为被试对象,对Fletcher等人编制的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进行了初步修订。结果表明,修订后的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在我国运动队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作为评估我国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有效和可靠工具。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信度;效度
The paper preliminarily revises the Organizational Stressor Indicator for Sport Performers(OSI-IP)developed by Fletcher,taking 692 Chinese professional athletes as subject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SI-IP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up to psychometrics standards,and can be used to assess organizational stressor of athletes.
OSI-IP;organizational stressor;reliability;validity
G804.8
A
1003-983X(2015)05-0448-04
2015-03-12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领域研究项目(2012B081)
吴 敏(1985-),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运动心理学.
1.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辽宁 大连116023;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3;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