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2015-12-18肖本利骆高明
肖本利 骆高明 吴 境
湖北阳新县人民医院 阳新 435200
脑梗死成为日益威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常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基本的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引发急性脑梗死的一种高危因素[1]。因此筛查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采取相应措施对防治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4—2013-04在我院住院的7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均经头颅CT 或MRI证实,且诊断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男39例,女36例;平均年龄(65.4±12.3)岁;大面积脑梗死7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57例,单一病灶脑梗死11例。另选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7例,女38例;平均年龄(64.8±13.1)岁。2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型脑梗死(26例)、中型脑梗死(33例)和重型脑梗死(16例)3个亚组。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VIVID3,USA),探头频率7~10 MHz。常规探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窦部、颈内动脉(ICA)起始处,测量内-中层厚度(IMT),观察粥样斑块的性质、部位、数量及类型;以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状况,测量血流参数。
1.3 观察指标 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不同部位硬化斑块的分布以及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者不同病情时硬化斑块性质的变化。
1.4 评价标准 内膜增厚为IMT 在0.9~1.3mm,斑块形成为IMT>1.3mm[2]。根据斑块组织病理学基础及超声声像特点软斑块为中低回声,硬斑块为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混合性斑块为回声强弱不等,多呈“火山口”样的溃疡[3]。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0~15 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 观察组检测出颈动脉斑块68例(91.1%),正常对照组12 例(16%),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类型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软斑及混合型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颈动脉各型斑块的发生情况 [n(%)]
2.3 不同病情的脑梗死患者各型斑块检出率比较 中、重型脑梗死患者中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型(P<0.05),重型脑梗死患者混合斑检出率高达87.5%,三种不同病情的脑梗死患者硬斑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脑梗死组不同病情各型斑块的检出率比较 [n(%)]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死及致残率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脑梗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4]。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脂纹形成,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和粥样硬化斑块[5]。而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尤其是颈总动脉的分叉水平处及起始部,常常受到血流剪切力的作用损伤血管内膜,同时该处管腔血流较为缓慢,易产生湍流,导致脂质易于沉积形成斑块,继而造成血管的狭窄或者闭塞[6]。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脑梗死的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且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7]。本组脑梗死患者斑块检出率高达91.1%,表明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扁平型、软斑、硬斑及溃疡斑。硬斑块的存在时间较长、稳定、不易脱落,危险性较小。软斑块形成快,易脱落导致血栓形成造成栓塞;溃疡斑表面粗糙,特别是溃疡或壁龛的斑块是脑栓子的重要产生地,血管壁肌层的暴露可诱导栓子生成物质产生,触发管壁的血栓形成[8]。目前主要有两种较为公认的学说用来阐明颈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机制,分别是血栓-栓塞学说和血流动力学性末梢低灌流学说。血栓-栓塞学说指的是不稳定的血流不断冲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的微栓子,造成微栓子脱落形成为栓子雨,导致分水岭性脑梗死在颈动脉完全闭塞前发生。颈动脉血栓的扩散是栓子的另一重要来源,血栓从颈内动脉起始部向远端扩展到第一条高流量旁支时(通常为眼动脉),血栓的一部分可以被来自对侧或Willis环后交通循环的侧支血流冲离,导致远端性栓塞的发生。大栓子可阻塞血管近端,造成广泛的皮层、皮层下梗死;而较小的栓子则阻塞末梢血管,造成局部的梗死。而血流动力学性末梢低灌流学说一般只出现在严重颈动脉狭窄时,另外末梢灌注压下降的程度还受狭窄的长度、形态、血流速度、动脉血压和血黏度等因素的影响。某些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动脉压急剧下降时便可导致末梢灌注压的下降引起脑梗死或脑缺血。
本文脑梗死的患者软斑及混合型斑块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脑梗死患者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型脑梗死,硬斑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表明脑梗死的发生是否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有直接关联,同时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和性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1]党卫红.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8):124-125.
[2]张敬霞,王宏光,宋世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1,7(4):547-549.
[3]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
[4]Lee EJ,Kim HJ,Bae JM,et al.Relevance of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plaque as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7,28(6):916-919.
[5]夏峰,李美英,曹勇军,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3):161-163.
[6]热西丹·麦麦提.影像检查对桥脑梗死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J].新疆医学,2012,11(2):89-90.
[7]季建中,李华,候惠鸣,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变化的 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8):1 147-1 148.
[8]张艳汝,张媛媛.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5):94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