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
2015-12-18金盛爱
金盛爱
(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鞍山114007)
一、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是动态的,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被淘汰。因此,改革与创新是永久的话题。所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面广、技能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指导思想。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应时刻牢记服务社会的意识,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地域优势,多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充分体现自身社会价值。
二、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我校2006年开设日语专业,2009年日语专业顺利通过了辽宁省学位授予权评估。随着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以满足社会需求。几年来,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下,不断加强日语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努力靠近办学目标。
(一)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1.构建四大课程教学模块
各类课程按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设计,共分为语言基础课、语言理论课、专业方向选修课、文化修养课四大课程模块。语言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能力的培养;专业方向课的设置体现了目标培养的特点,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上有较大突破。大三的口语课、日本文化课都是针对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新增的同声传译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同声传译的主要特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基础性训练,使学生掌握自我训练的方法,并为部分学生今后从事翻译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而日本文化体验室和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为这些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教学保障。
2.实施日英双语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双外语培养模式不应该仅仅由少数外语类或重点院校来实施,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并且能够参与到双外语人才的培养中来。大城市产生的人才聚集效应导致双外语人才基本上聚集在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众多二三线城市所需要的双外语人才必须由当地院校满足,并且本科院校学生具备同时学习两种外语的智力条件。对于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四年学习一门外语,效率较低。在学习一门小语种的同时,继续学习从初中乃至小学起一直在学习的英语,在学生可承受范围之内设置课程。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语言的学习重在实践,在完善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根据日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以突出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十大模块,即日语情景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学期论文、微型研讨、导师制、课程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模块。为满足日语专业教学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环境,创造锻炼日语口语的平台,可对普通教室进行改进,建成一个具有仿真日式的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日语情景教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检验实践教学成果,建立了相应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学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实践训练的递进平台。通过基础教学、综合实践、开放性与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更新,提高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1]。
(三)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重视教师学术水平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要培养日语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读研,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投入科研,并基于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对日语外教的聘任更加谨慎,从资格审查到具体的人员考核,多渠道了解对方的各项信息。严格按聘任标准聘请外教,以期真正为我所用,保证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风监督和评价机制
完善的教学制度和管理体系,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行规范化管理。每门课程均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详细、可行的教案;严格遵守教学进度,课堂教学不得有随意性;严守作息时间,上良心课;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倡同科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充分利用周一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教学质量。
实行严格的听评课制度。由校、学院、系组成的三级听课体系,不定期、不预知地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监督。而且还实施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制度。
(五)实施专业导师制
导师制是专业教师对新生实行全方位跟踪指导的教育教学模式。每个班级可配备两名学业导师。对于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对日语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因此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首先从自主学习方面而言,习惯于高中的灌输式教育,因此总体上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弱,部分甚至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导师制,有助于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放羊式的学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的学习计划、运用学习策略执行学习计划、检查学习计划、评价学习效果、修订学习计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监控、评价、指导作用[2]。让学生对日语的就业市场、发展前景、学习方法等有一个基本了解,使他们能够初步设定自身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业导师在专业学习上进行辅导之余,还要负责学生其它方面的指导,包括在校遇到的生活、交友、心理等方面的困惑或困难。每半月开一次集体会议,了解学生的动态,定期找学生谈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传达正能量,鼓励学生积极乐观,给予人文关怀。导师制的开展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三、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培养目标更加清晰,专业定位更加准确
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清晰,课程体系趋于合理化。注重语言的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丰富、实用,专业课程学分比重增大。课程设置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二)双语人才效果明显
日语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学的外语是英语,因此,英语基础较好。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我们把专业定位定格在培养日语、英语双语人才,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学生在完成日语计划课程学习的同时,英语也得到了强化。所开设的英语读写、英语听说课程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50%左右,基本与全国的平均通过率(56.4%)持平,甚至部分学生通过了六级考试。学生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通过率约为50%左右,二级通过率约为90%。双证的获得为学生的优质就业提供了保障。
(三)学生实践机会明显增多
随着日语专业的不断成熟,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先后到教学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见习或实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曾有学生为鞍山市民间文化节担任翻译,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好评。个别同学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多名毕业班学生在毕业之际走进日本实习。此外,日语专业学生利用平时课余时间、假期积极从事家教活动,主要教授学员日语或英语来实施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走进福利院、敬老院等进行无偿服务,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担当的社会意识。
(四)专业导师作用明显
由于学业导师的加入,新生能够较快地熟悉大学的环境,适应大学生活,调整状态迅速,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非第一志愿入学的学生,在导师的开导下,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自信,也不再为专业的不理想而苦恼,甚至有些同学觉得学日语很有前景,一入学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打算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同学们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氛围良好,是专业导师的耐心、辛勤工作开启了新生的人生起点,对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了正能量的指导[3]。
(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几年来,在多方的积极努力下,日语专业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年轻人激情朝气,协作进取,工作氛围良好,教学科研两不误。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书籍1部,承担校级科研立项11项,市级1项,省级教改立项1项,校级4项,辅导大学生创新立项1项。
(六)就业有前景
近三年来,日语专业毕业生达到150人,平均就业率为95%左右,其中,考入研究生3人,出国留学7人,考入各类事业编10人,大学生村官2人,从军1人,其他多为企业。涉及的行业有外经外贸、企事业、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移动通讯、电子商务等,工作岗位主要为译员、文员、教员、业务员,一些学生还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成为业务骨干。已知有多人被单位派往日本进行短期学习深造或业务培训。毕业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内的大连、沈阳等地,还有海南、江苏、山东、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省及与日本往来密切的地区。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为培养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世纪日语人才,应定期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针对日语专业学科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方法,结合实践教育来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日语专业的恒久目标。
[1]刘洋.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24-126.
[2]付自文,郭雅琴.地方本科院校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7):18-21.
[3]回智光.情境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