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途径探析

2015-12-18王贺婵谢春山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红山廊道遗迹

王贺婵 谢春山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分布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的多元文化类型,延续时间达2 000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此外,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并兼事渔猎。红山文化手工业发达,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当地政府的广泛关注。2013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同时,随着人们文化层面的旅游需求日益增强,游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青睐于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品位高、参与性强的旅游体验活动,文化旅游也因此成为国内仅次于生态旅游的第二大旅游市场[1]。因此,在红山文化研究备受关注和文化旅游备受青睐的背景之下,分析和梳理历史遗迹类资源旅游开发的形式及其经验借鉴,无论是对红山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还是对文化旅游内涵的丰富与提升,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形式

凡属历史遗存,且现今仍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不论它是残缺不全的还是保存完整的;不论它是属于宗教寺观、古代建筑还是属于民宅、古典园林;也不论它是属于古代遗迹还是近代史迹,都属于历史古迹旅游资源[2]。目前,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建造遗址公园、打造遗产廊道、创建遗址博物馆和展示遗址原貌等。

(一)建造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模式是针对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的一种方法,是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将已发掘或未发掘的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是目前国内外对遗址进行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的较好模式[3]。如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德国明斯特遗址公园、日本奈良的平城宫遗址公园等。其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运行较好的遗址公园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冠称,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担负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责任;德国明斯特在已经全部被毁的城墙所在位置修建了环城带状花园,以树木花卉进行植物造景同时配以游乐休闲设施,既作为城墙的标示和纪念,又向游人初步展示了古城墙的宏大规模,也为游客提供了娱乐和休息的场所。这一做法值得其他物质形态已然毁灭殆尽的地区仿效,其效果之佳是有目共睹的。

(二)打造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线性遗产的特殊形态,指河流峡谷、运河、道路及铁路,或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具有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包括城镇、村庄、建筑、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文化元素,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自然元素,而不是局部的概念。美国最早提出遗产廊道的概念,以此彰显遗产的自然价值和文化意义,强化整体保护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措施,实现自然、经济、文化三者并举,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热点[4]。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是首个通过美国国会立法指定的国家遗产廊道,标志着遗产廊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确立,此理念诠释了世界遗产保护由“点”状向区域化“面”状保护的根本转变。我国采用此形式的有洛阳遗产廊道、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丝绸之路遗产廊道等。遗产廊道不但保护了线形遗址,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址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休闲、游憩、教育等生态服务[5]。

(三)创建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遗址上建博物馆并收藏、研究、展示该遗址的出土文物和清理的遗迹。如房址、墓葬、窖穴、灰坑。一处著名的遗址必得有一处出色的博物馆,才能让历史更趋完整,所承载的故事更趋完美[2]。夏洛滕堡宫是柏林最著名的宫殿之一,金碧辉煌,盛极一时,可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战后,柏林政府依据该宫原样在废墟遗址原地进行了同比例全面的修整恢复,并辟为博物馆,其中陈列着腓特烈大帝皇宫及古堡的绘画珍品等各种历史文物。在博物馆如林的柏林市,夏洛滕堡宫以其原汁原味的建筑形式吸引着游客参观游览,是其他博物馆不可望其项背的[6]。目前国内已建造了许多遗址博物馆,例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北京琉璃河燕都遗址博物馆和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博物馆等。遗址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可反映出某一历史阶段特定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联接过去与现在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四)展示遗址原貌

遗址原状展示或搁置遗址另为他用的措施也是被人们采用的保护利用方式之一。韩国注重文化遗址的原貌保存,严格保护文化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不允许盲目开发,一些古墓群、古窑址保存得相对完好。对遗址区发掘出土的一片瓦当、一块方砖或高丽时代的一小段墨等都精心地保护并进行展示[5]。日本历史公园的建设方法有露天保护、覆罩保护、地上复原、陈列和发掘现场展示。即使对同一类遗址也采用了不同的展示方法,如吉野里瓮棺葬既有地面原状展示,也有对其结构的不同展示。历史遗迹类资源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现存遗址遗迹的本体上,离开形式历史遗迹类资源无所谓美,文化内涵也失去载体。只有通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保护,展示出历史遗迹本身的形式,才能体现出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实现历史遗迹类资源的旅游价值与社会教育的功能。

二、历史遗迹类资源旅游开发的启示

(一)科学分析资源开发条件

虽然历史遗迹类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它具有同样的旅游价值。原因在于,历史遗迹类资源是根据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非使用价值,而不是根据其经济价值等使用价值来界定的。也就是说,历史遗迹类资源的价值源自它对社会的意义,而不是其收入能力。所以,不是所有历史遗迹都适合开发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历史遗址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可以视为旅游资源:一是历史的知名性,该遗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二是文化的展示性,历史遗址旅游是历史文化的体验之旅,只有物质遗存丰富,文化内涵浓厚的历史遗址,才能让普通游客看有所知,知有所思,感触深刻,难以忘怀。三是开发的可能性,旅游者的大量进入,必然会对历史遗址的遗存环境带来干扰,影响遗址的寿命,旅游开发不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的历史遗址才能够允许旅游业开发利用[7]。如果较高程度的干预会导致遗产文化意义的降低;如果遗产现有的状态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足够的信息或资源来修复或重建遗产;或者如果已经存在足够多的修复完好的遗产,那么保持遗产的现有状态就是恰当的做法[8]。

(二)恰当选择资源开发模式

尽管实践中历史遗迹旅游区开发经营模式有许多种,但相对而言,影响大和应用广的却属“当地政府为主体的开发模式”和“外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模式”。以当地政府为主体的开发模式主要指通过政府的财政体系拨出一定的资金来对文物古迹旅游区进行开发和管理的模式。外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指通过经营权转让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对景区进行开发建设的模式[9]。在本质上,这两种经营模式是文化管理者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博弈结果。文化管理部门的利益相关者大多是社区居民、少数民族、原住民群体、遗产专业人士等,他们往往有较高程度的教育背景,更关注资源的存在价值。而旅游开发商是以商业目的为驱动,它的利益相关者并非当地居民,大多是商业群体、旅游协会或其他行业组织,更关注资源的使用价值。对于历史遗迹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应选择哪种模式,一是应充分考虑历史遗迹类资源旅游开发的目的,对于有重大科考价值和濒危型历史遗迹应采取以政府为主体的开发模式,相反对于相对级别较低和分布零散的历史遗迹类资源,应考虑开发经营权的转让;二是必须要考虑历史遗迹所在地的经济状况,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管理部门更愿意提供资金对景区进行转让,进行以外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缺乏,更倾向采取政府管理式开发。

(三)努力创新资源开发途径

愉悦性的休闲体验构成了旅游这个范畴的基本硬核。任何被称为“旅游”的现象,都不能离开这个硬核而存在[10]。文化旅游体验亦应当以娱乐为基础,为了实现此目标,历史遗迹类资源必须经过巧妙的商品化处理,以便旅游者可以轻松消费。通常情况下,历史遗迹的主要目标是一般性的教育或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对历史遗迹类资源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在教育和娱乐之间达成平衡。加拿大魁北克尚布利堡采用“考古抽斗柜”向公众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工制品的做法值得借鉴。一些考古学概念,如“叠层”等,有时不总能方便地向普通人解释清楚,而“考古抽斗柜”可以使游客以一种想象的方式了解如何通过分层处理的技术辨别出土不同的历史时期,能使考古学的一些深奥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易懂[11]。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也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历史遗迹类资源的旅游开发也应该在传统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增添现代化因素,使历史元素以现代化形式展示,如博物馆的智能化开发。多种便捷的终端形式结合指示标牌的形式出现在博物馆的环境中,将用户体验作为重心,结合环境设计、交互设计、UI设计及新媒体设计等跨界设计在环境识别导向系统能够为未来的环境识别系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12]。

(四)开发市场导向型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者被定义为在旅行期间的某个时段访问特定的文化或遗产吸引物、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遗址,参加文化或遗产游览活动,出席节日庆典,观看现场演出,或者参加其他特定活动的人,不论访问目的地的原因是什么[11]。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满足潜在旅游者的需求,而文化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的主要目的还是旅游过程中的偶然行为往往很难清晰辨认。事实上,旅游者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旅游行为,往往仅是构成其完整旅游体验的某种偶然性活动,即参观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的文化旅游仅仅是他们旅游的边缘组成成分。这就需要旅游开发商明确文化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开发市场导向型文化旅游产品,采取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需求型开发模式,在推销旅游产品的时候,努力将文化旅游作为主要吸引物,杜绝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

三、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途径

(一)建设红山文化主题公园

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观点,主题公园是目前乃至未来国际旅游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往往是以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历史文化为主题,模拟或再现特定的历史景观和园林环境,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人造休闲娱乐活动空间[13]。建设红山文化主题公园可以将红山考古遗址通过公园的形式展示给大众,旅游者能够在主题公园内消费特别为他们设计的一系列不同的体验。首先,红山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应秉承“原真性”原则,即按照红山文化资源原本的面貌进行开发展示,除了通过影像拍摄、语言文字等静态展示的形式,还要借助高新技术再现上古时期的自然景观和红山先民的生活场景,将文化原始的状态展示在游客面前。其次,红山文化主题公园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以红山神话故事为主线,串联游戏娱乐项目,游客通过角色扮演、景观体验、游戏娱乐来深入体验红山文化内涵,在游戏中感受红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开发以红山文化为底蕴的特色旅游商品,如陶瓷艺术品、玉石等,提升红山文化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及礼品性。最后,设置主题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对公园内的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由于红山文化是史前文化,不易被大众熟知,解说人员如何运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红山文化,保证旅游者体验质量,是建设红山文化主题公园需要解决的问题。考古遗址与公园的结合是符合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的,当过去与现在之间能通过主题公园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时,历史也就复活了。红山文化主题公园的建立可以使游客在参观、游览、娱乐的同时达到有所观、有所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重温历史、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打造红山文化景观廊道

旅游文化景观廊道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线性景观元素。文化景观廊道是从文化线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文化线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14]。红山文化遗址多在大河流域密集分布,两条大河的汇流处分布更为密集。红山文化遗址往往呈现出沿河一线排列的态势[15],且集结成群,聚落群分化现象已经出现[16]。红山文化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且各具特色,打造红山文化景观廊道可以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科学选择红山文化遗迹,通过整合文化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动红山文化旅游开发。红山文化区内著名的景点有笔架山、医巫闾山、海棠山、凤凰山、觉华岛、青岩寺、奉国寺、万佛堂石窟、朝阳南北塔、红山公园、牛河梁遗址公园、查海遗址景区等等,红山文化景观廊道的构建要以文化线路或线路组合为基础。而欲将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成著名的景观廊道,必须加强与其他精品旅游景点线路的组合。另一方面,突出红山文化主题,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承载,红山文化是中国龙图腾、玉文化的起源,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在整合资源打造红山文化景观廊道建设的同时,以红山龙文化、玉文化为主线,贯穿其中,构建成一条条物质基础坚实、精神底蕴深厚的景观廊道,从而创新品牌,创新发展。

(三)建立红山文化智慧博物馆

现今,游客对于博物馆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客水平的提高对博物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诉求。智能化是博物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红山文化智慧博物馆应借助智能化建设加快实现传统资源与现代化利用的对接,建设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GCS)、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资源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央集成管理系统、公共广播和自动视频解说系统等,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发挥资源原真性价值,吻合自身资源品位,迎合游客需求,走到全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前列[17]。例如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5 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利用3D视镜和高清屏幕,制作三维观看环境,结合红山文化考古发现过程,展示其文化魅力;设置高清屏幕,通过观影通道使游客了解地下文物出土的情景;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观看三维模型、视频等[18]。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全面、真实地展示和保护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协调现代建筑与古代遗址间的平衡关系,突出遗址博物馆的自身特色,从而为遗址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极其重要的。建立红山文化智慧博物馆无疑是对我国遗址博物馆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19]。

(四)开发红山文化参与型旅游产品

红山文化遗址区内多为静态观赏项目,展示方式相对单一,游客对深刻的遗产文化内涵理解有很大难度,因此,应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确保文化活动的原汁原味,提高游客参与的兴致。对于民俗活动的舞台表演、旅游特色商品、特色餐饮提供,必须源于遗产原真性,针对游客偏好、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置较高的市场进入门槛[17]。1.智慧旅游,增强互动体验。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智慧旅游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红山文化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建设要让旅游者可互动参与其中的活动,深入体验红山文化。通过微博、微信网络平台实现旅游者对产品的主动性。2.休闲度假旅游,提升旅游品位。当下,真人秀节目捧红了北京灵水村、云南普者黑等一系列地方,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文化旅游。红山文化旅游区可适当打造独具特色的真人秀活动,着重发展“观光+度假”模式,推广红山文化旅游。3.拓展附属市场。利用遗址附近的农田发展农业生态园,开展观光、采摘、品尝、耕种等体验性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活动。利用红山“玉”文化,举办艺术交易活动,推广玉器制作工艺及玉器旅游纪念品等。绝大多数文化和遗产旅游吸引物的访问者,并不追求深刻的学习体验。许多人要求得到娱乐[11]。开发红山文化参与性旅游产品,努力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丰富游客学习、审美、娱乐等复合体验,势在必行。

目前来看,红山文化旅游存在起步较晚、产品展示方式单一、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但红山文化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科学分析、合理开发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将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对红山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5):9-14.

[2]李燕琴.世界遗产与旅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军.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9):50-57.

[4]詹嘉.景德镇陶瓷遗产廊道旅游资源研究[J].陶瓷学报,2014(5):542-547.

[5]李海燕.国外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9):835-837.

[6]程龙.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古建筑及其遗址开发利用为例[J].城市问题,2000(6):29-31.

[7]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65-68.

[8]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M].程尽能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9]蒋满元,王春明.文物古迹旅游区经营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45-48.

[10]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11]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2]杨丽萍,梁策.以广西铜鼓博物馆为例谈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识别导向系统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2014(4):206-207.

[13]刘晴.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价值评估及景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14]吴其付.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7(4):48-53.

[15]赤峰中美联合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6]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7]张薇,方相林,张晓燕.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旅游可持续吸引力提升研究——基于旅游产品原真性开发的新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60-66.

[18]孟欣.智慧博物馆建设不应等待[N].中国文化报,2014-10-30.

[19]李丹等.鞍山乡村文化旅游集聚发展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48-50.

猜你喜欢

红山廊道遗迹
红山荞麦看木森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红山蚁的仆人
红山蚁的伏击战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沉船遗迹(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