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宁市咸安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素材及其开发利用

2015-12-18魏自涛湖北科技学院思想理论部湖北咸宁437100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嫦娥桂花旅游

魏自涛 (湖北科技学院思想理论部,湖北咸宁437100)

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文化,从本质上说乡村旅游属于一种文化活动,它是游人对优美的田园山水风光和特有的地域文化韵味相结合而形成的乡村文化的审美追求。乡村文化既是乡村旅游保持自身特色、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又是乡村旅游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1]。

咸安区,隶属于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114°06'~114°43'E,29°39'~30°02'N。咸安区处于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呈阶梯状分布,形状宛如撮箕。境内地貌可分为四大类型: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境内最高峰为大幕山的灶背岩,海拔954.1 m;最低处为斧头湖,海拔18 m,相对高差为936.1 m。咸安区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文化素材。

1 文化素材的类别

1.1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指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指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指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是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2]。咸安区红色文化较丰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钱氏英烈。在中国革命时期,钱氏家族走出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革命家,他们是钱氏家族的骄傲。钱亦石、钱瑛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钱亦石1924年4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文化推进者的职业生涯,主要从事革命和进步著作的译、著工作,留下40多种著作,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红色理论家”。钱瑛生于1903年5月,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即参加学生运动,开启革命人生,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之中,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程中,钱瑛是一位风云女子,其卓越才能逐渐显露,受到领导赏识,并委以重用,曾经担任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女组织部长,是《洪湖赤卫队》主人公韩英的原型之一。凭着超人的智慧与机智,钱瑛带领革命战友在枪林弹雨中立下了赫赫功劳,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建立后,钱瑛又被委以重任,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第一任部长,在担任部长期间,她坚持原则、一身正气、不殉私情、刚直不阿,查办了多个大案要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威望。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钱瑛,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称誉,被誉为党内的“女包公”。

1.2 古桥文化[3]咸安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在由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广袤地带,既有高山、丘陵,又有盆地、河湖。面对大自然九曲回肠的山水阻隔,为便于涉滩越溪,古人在河道溪流之上、山谷丛林之间架设有形态各异的桥梁,将山山水水用桥连成通途。境内现存各类大小桥梁千余座,其中百余座古桥在百年以上,桥或大或小、或曲或折,既有拱桥,又有梁桥,拱桥又分为微弯板坦肋拱桥、扁壳拱桥、双曲拱桥,梁桥则以简支梁板式桥和矩形梁板面桥为主,形态各异,构思独特。古朴优美的造型,多姿多彩的装饰,精湛的施工技术,凝聚了古代咸安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古典建筑艺术中的精品,宝贵的艺术遗产,加之桥梁多融合于山谷丛林之中,与潺潺流水为伍,构成靓丽图景,尽显田园“乡野”之美,形成独特的文化形象。人们绕桥而居,集市因桥而兴,可谓“无桥不成村,无桥不成镇”。在咸安区,目前以桥为名的集镇有46个,以桥命名的自然村落则有近400个,享有“千桥之乡”的美誉。

1.3 神话文化 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神话,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种生存观念,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想象意识和民族文化性格的表现。神话传说是处在童年时代的人类的文化心理与思想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一个地方深邃的文化底蕴。嫦娥是咸安众多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相传在远古时期,区内居住的一对姓常的夫妇,年过五旬却还未曾生育,这一情况引发了在桃花尖修炼的凤凰的恻隐之心,于是变成一只大蛾扑向老妇怀中。妇人因此而怀孕,第二年便生下一女婴,由于是飞蛾扑怀而孕,常姓夫妇便给女婴取名为嫦娥。居住在他们家对面睏龙山上的一户人家有一男婴名叫后羿。随着年龄的增长,嫦娥与后羿情投意合,两人商定于农历八月十五成婚。成亲那天拜高堂时,当他们面对着房屋门前的一颗老桂树叩头时,桂树顿时花开,香气弥漫、扑鼻而来,随后便有了嫦娥飞天、吴刚伐桂等美丽传说。嫦娥已成为咸安区桂花种植、生产的“保护神”,咸安栽植桂花的历史长达2 000多年,境内现存的百年以上古桂树2 000多株。咸安加工鲜桂花的历史也有300多年。咸安无论是桂花的栽种面积、品种、苗木基地,还是鲜花的产量、质量,以及古桂的存量方面,都位居全国第一。2000年6月,咸安区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桂花之乡”。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融合,催生了咸安区特有的“嫦娥文化”。现在咸安区境内仍然有一些地名,例如:嫦娥湖、飞仙洞、月亮湾等可以印证这个传说。2009年6月,咸安区成立嫦娥文化研究会,聚集一批爱好者,收集、整理相关材料,以便挖掘、利用。

2 咸安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咸安乡村旅游的发展拥有丰富的文化素材,要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促进咸安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2.1 搞好整合,突出亮点 乡村旅游中的每个文化组成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乡村文化环境的整体氛围。游客们热衷地到乡村旅游,也并非只是偏爱其中的某一文化要素,而是出于对具有浓郁的乡村文化整体氛围的喜爱。因此,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使每个文化组成元素均能体现出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塑造出充满乡村文化氛围的整体旅游形象[1]。可以将富有咸安特色的乡土文化元素打造成实景——千桥流水桂花香,借助声、光、电等先进技术手段,将其展现在游客面前。展示中要突出“绿”的特色,因为咸安的古桥大多在山涧溪上,与青山为伴,同流水为伍,构成美丽的田园山水风光,尽显绿之生态美景。神话文化中的嫦娥与桂花密切相联,桂花树四季常绿。同时,将咸安红色文化中信仰的坚定、神话文化中嫦娥奔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融入其中。

2.2 注重配套,提升服务 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的产业,从事乡村旅游接待、服务的人员主要是农村青年,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规范的服务培训,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不高,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配套,尤其要关注旅游设施的卫生标准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情况,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加大对乡村居民尤其是乡村旅游在岗员工进行生态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使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实现规范化管理、统一服务标准,对旅客热情、真诚、周到、细致,尽可能地让乡情之真、乡风之淳、乡貌之实的浓厚乡土味展现在游客面前,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乐在其中、流连忘返[1]。

2.3 拓宽视阈,打造品牌 咸安发展乡村旅游,要放宽眼界,依据岳阳、九江、咸宁签订的区域旅游合作构架协议,按照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市场齐管的原则,培育湘、赣、鄂交界处旅游共同体,建立起一个产品各异、市场一体、效益共生的无边界的大旅游区。同时,要依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咸安乡村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注册旅游商标,打造品牌,促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咸安乡村旅游品牌化进程,不断提升咸安乡村旅游的美誉和知名度[1]。

2.4 营造氛围,增强体验 乡村旅游者更强调的是一种参与,一种体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体验性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各项富有乡村特色的活动,置身其中,并在这些活动和过程中感受和领悟乡土文化内涵。例如刘家桥所在的桂花镇,被称为“桂花源”,这里是咸安区桂花栽植最为密集的地方,当地至今还保留着打桂、祭桂等传统民俗[4]。结合民俗传统举办一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让游客得到休闲娱乐,体验桂乡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还可以让桂乡人民那种勤劳、朴素、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弘扬、传播地域文化。

[1]魏自涛.通城县塘湖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素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8):5824.

[2]曾宪松,李娟.为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列入“红色旅游资源”正名[C]//“红色文化论坛”论文集——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年会,2012.

[3]夏晋.鄂南地区现存古桥梁建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7):73 -78.

[4]胡晓锋.咸宁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9):57-59.

猜你喜欢

嫦娥桂花旅游
桂花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做桂花糕
桂花蒸
打桂花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