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斯内歌剧《维特》中夏洛特人物形象透析

2015-12-18段媛媛武汉音乐学院43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维特夏洛特咏叹调

段媛媛(武汉音乐学院 430000)

《维特》(Werther)这部歌剧写于1886年,剧本由布洛(Blau)、米利埃(Milliet)、和哈特曼(Haremann)根据歌德(Goethe)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编写而成。其作曲家为马斯内(Jules Massenet,1842-1912),他是19世纪后期法国抒情歌剧作曲家,是继古诺(Gounod)之后法国有名望、有独特法国风格的歌剧作曲家。自1884年马斯内创作的《玛侬》(Manon)上演之后,他创作了近二十部歌剧,这使他成为法国受欢迎的歌剧作家,是他的晚辈在二十年之内未能与之匹敌的。

在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反映出与古老德国的落后封建生活方式对立,而具有自由思想的青年一代的戏剧性命运,与维特同时代的人把他的悲剧结局领悟为对精神奴役的极强烈的抗议。而马斯内则在歌剧《维特》的音乐中表现了主人公夏洛特和维特的德国式多愁善感、以及夏洛特的妹妹索菲的法国式活泼之间的对比,从维特和夏洛特纠结缠绵的爱情中体现了法国歌剧抒情、悲情的特色。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也就意味着歌剧人物的形象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形象。在这门综合艺术中,戏剧和音乐总是相辅相成的,每当情节有重大变化时,音乐决不会无动于衷。因此,“戏剧因素”作为歌剧的基础,“音乐因素”作为歌剧主导,便成为透析人物形象的两大重要支柱。由此,本文就从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两个方面来分析夏洛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

一、夏洛特戏剧形象的透析

歌剧《维特》是围绕着维特与夏洛特的爱情故事展开,全剧共四幕:

第一幕:维茨拉尔的大法官家中有位长女叫夏洛特,家中一切事物由她照管。一天夏洛特参加舞会,与维特结识,舞会结束后维特向夏洛特告白。此时的夏洛特对眼前的维特有所动心,但此时却突然听到家中传来阿尔伯特(夏洛特的未婚夫)回来的消息,夏洛特意识到自己在母亲临终前要她嫁给阿尔伯特的嘱咐,于是决然离维特而去。

第二幕:镇上的教堂在举行结婚纪念日,阿尔伯特从教堂走出后遇到了维特,与维特达成了谅解。随后夏洛特从教堂走出,维特又对她诉说情衷。夏洛特面对维特第二次的追求显得难以平静,她让维特离开,让自己平静下来,而维特由此决定面对死亡。

第三幕:夏洛特独自在家读者维特寄来的信,与信的内容一起痛苦、欢笑,这时维特回来了,发现了夏洛特的真心。维特第三次要求与夏洛特相爱,而已经结婚的夏洛特躲进了房间逃避爱情,维特意识到这将是死亡的宣判。维特走后,阿尔伯特回家看到了信,于是逼夏洛特应维特之邀送去手枪。

第四幕:在夏洛特赶往维特的住处时,维特已对自己开枪。当夏洛特赶到时,维特已经奄奄一息。夏洛特终于向维特吐露了真情,维特要求夏洛特在他死后将他葬身于墓地的两颗大椴树下。若有朝一日有个女人为她流泪,他将感到宽慰!

我们可以看到,夏洛特是一个渴望爱情却不敢勇敢去追寻爱情的人物形象。夏洛特在第一次见到维特时,已经对维特有所钟情,但因母亲的嘱咐和忠贞的束缚,她拒绝了维特的爱意;然而当维特伤心离开后,夏洛特对维特的爱却更加的强烈,在看到维特再三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失去爱情而不可活的信念,夏洛特在失去爱人的时候终于吐露了自己的真心。维特得来的爱情是不易的、短暂的,而夏洛特的爱情也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在当时的封建生活方式下,爱情的美好让夏洛特向往,而尽孝和忠贞却让她望而却步,以致自己的爱情和所爱的人成为了封建思想的牺牲品。正是像夏洛特这样有矛盾、有冲突的心理剧情,才能使人物的形象正常化、生活化,也把人物刻画的更为鲜活、生动。

二、夏洛特音乐形象分析

前文已阐明,音乐因素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咏叹调更是音乐元素中的一种重要音乐体裁,作为歌剧中的一种独特的独唱形式,咏叹调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拥有优美的音乐线条、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选择咏叹调作为音乐形象分析的素材,而在《维特》中夏洛特有6首咏叹调,其中第一幕1首,第三幕3首,第四幕2首。而这其中第三幕的第一首能很好的表现她对维特的爱意,因此本人选择这首有代表性的“读信”咏叹调作为分析她音乐形象的研究对象,从音乐形象的角度分析夏洛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声音表现。

这首咏叹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她在读维特给她写的三封信件。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马斯内的音乐的形式恰到好处的表现和刻画出女主人公丰富的内心变化。因此,它也是非常考验演唱者功底和表现能力的唱段。整首曲子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宣叙调和咏叹调。因此要充分的理解夏洛特内心情感的变化才能很好的诠释这首曲子。

1.第一部分是夏洛特“读”维特给她的第一封信:“我从我的小房间给您写信,十二月灰暗而沉重的天空像幕罩压着我,我很孤单、孤单,总是孤单!”(谱例1)

这是维特的信的内容,a小调的音乐、下行的音乐线条、众多的重复音、许多八分和十六分音符等都表现了一种阴暗、压抑的情绪,一方面体现了维特离开她后失落的心情,另一方面也体现夏洛特对他的现况的怜惜。

接着夏洛特感叹到:“啊!没有人在他身边!没有一点体贴甚至怜悯的迹象!上帝,我怎么会有这种可庇的勇气命令他这样出走和与世隔绝!”(谱例2)

这里前5小节的音乐节奏变快、音域变高、音高跳度变宽,表现了夏洛特激动的情绪,想到没有人在维特身边而感到着急;有6小节节奏又放慢,旋律线慢慢下行降低,表现了夏洛特沮丧的心情,职责自己让维特离开。演唱者需要用一种含有内疚、怜惜的情感来演唱这一部分。

2.第二部分是夏洛特读维特的第二封信:“孩子们的欢乐叫嚷从我窗下传来;而我想起那如此甜蜜的时刻,那里您所有的小可爱们围绕着我们嬉戏。他们也许已经,已经忘记我了!”(谱例3)

这时的音乐变得欢乐起来了,变成了C大调,音乐线条拉长,以上行为主,旋律优美,多纯四、纯五度的上跳,表现了欢快的情绪。说明夏洛特在回忆与维特在一起的时光是非常开心的。演唱者在这里要怀着一种幸福和快乐感来演唱。

接着夏洛特唱到:“不,维特!在他们的记忆中您的形象始终生气勃勃,而且当您回来时……但他会回来吗?啊!这最后的短信使我惶恐和担忧!”(谱例4)

前7小节和第二部分上半段的音乐旋律相似,还是处于欢快的情绪中,到了第7~10小节的时候,音乐的情绪加强,音乐上扬,体现了夏洛特很希望维特回来,演唱者应怀着一种思念和期盼的情绪演唱。到了11~14小节情绪更进一步的加强,音域也上升了一个二度,表现了夏洛特希望维特回来,但又十分怀疑维特会不会回来。到了15~19小节突然一转愉悦的风格,调性也开始转到f小调,多重叠音、下行,表现了夏洛特的“惶恐和担忧”。这里演唱者要注意情感的转换和变化。

3.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已引出咏叹调的第三部分,是维特的第三封信:“你曾对我说:到圣诞节!而我会叫喊:永不!我们不久就会知道谁说了真话!……但是如果我不能在指定的那一天,出现在你面前,不要责怪我,为我哭泣吧!是的,用你充满魅力的眼睛,你将重读这几行字,你将用你的眼泪浸湿它们,噢,夏洛特,你会颤抖的!”(谱例5)

这里的情绪有回到了阴暗的层面,调性持续f小调,旋律断断续续,休止频繁、重复音众多,旋律跳度大,音乐情绪激动,变化音增多,音乐整体被沉重感包围,这表现了夏洛特对维特的话感到恐惧,害怕失去自己心爱的人。因此,演唱者在这里要带着颤抖的、惧怕的、忧郁的情感来演唱。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当演唱者深刻领会到了作曲家对人物性格创作意图之后,再进行二度创作时,就要从作品的风格出发把握人物的性格,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技巧,再加入必要的个人艺术处理,使演唱声情并茂,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更完美的诊释,表现作曲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三、结语

歌剧《维特》是马斯内二十五部歌剧中的第九部,也是除《玛侬》以外最受欢迎的一部。这部歌剧是马斯内少数几部描绘女主人公并非高等妓女,而未贞节妇女的歌剧。因此研究《维特》中夏洛特的人物形象也是很有意义的。作品中美妙绝伦的动人旋律使我们不仅充分领略到法国歌剧中浓厚的诗意、柔美的旋律,而且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法国歌剧细腻的体裁和不可抗拒的魅力。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旋律的听觉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触动和震撼。本人在通过戏剧和音乐两个方面对夏洛特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分析,了解到夏洛特的人物性格和她对维特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种分析无论是对于我们研究歌剧《维特》,还是在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夏洛特人物性格,在二度创作中富于创造性地表现人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维特夏洛特咏叹调
诗意街头
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以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创编教学为例
歌剧《爱的甘醇》内莫里诺的角色塑造及演唱技巧——以咏叹调《偷撒一滴泪》为例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夏洛特烦恼
咏叹调
多年守候修成正果,维特根去国易主
看不见的横杆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
话中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