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而有活力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15-12-17黄晖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语文

黄晖堰

[摘要]师生生命活力的丧失是当前中学语文阅读课的缺失之一,阅读教学只注重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的弘扬,是语文阅读课堂激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一条良好途径,“人文教育”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人文教育”包含着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内容,包含着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情感,包含着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思想,包含着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状态,这是一种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教育,也是一种主动建构、自我生成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生命活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03

曾几何时,语文老师在上阅读课时总以为不讲得细致一些、透彻一些,学生就不能理解,为了应付考试,不少教师还施以课后的题海战术。语文阅读教学俨然成为教师细讲多练的主战场,本应是书声琅琅的阅读课堂逐渐变成了单调乏味、枯燥无趣的一人言、满堂灌,以至于学生们害怕语文、讨厌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就是语文教师保守固执地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把灵动有趣的阅读课上成了枯燥乏味的“讲座课”和“练习课”,教师和学生分别成了“灌输机器”和“知识容器”,阅读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笔者认为,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人文教育”的弘扬就是激发语文阅读课堂师生生命活力的一个良好途径。下面谈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用教师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爱”语文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堂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文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心灵中需要语文、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文素养,而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往往就是激发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载体。

语文课如果舍弃了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也就是舍弃了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为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

素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有位语文老师的语文课很受学生喜欢,我发现最大的奥秘就是她经常用一些富含文学底蕴和哲理的话去鼓励学生、赞美学生,例如:“回答得真棒!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等,显然学生对这些古诗名言是非常感兴趣的,在老师的感召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育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榜样,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能恰当使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把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整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二、用学科的人文文化,感染学生“悟”语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语文学科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其广泛的外延,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等等,都有所涉及。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指导学生去了解和思考,学会学习与借鉴。比如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就十分广泛,包含有风俗、礼仪、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这些内容进行点化,让学生从中有所接触,使学生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也接受了人文文化的熏陶。

阅读课堂不仅是语文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多一些宽容》教育学生理解宽容的实质,学做一个宽容的人;《论美》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女英雄形象。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转化为热爱人文文化和追求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三、用课堂的人文活动,吸引学生“品”语文

根据“人文教育”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是自由独立的,有能力加入并完成“学习”。“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与课文内容发生共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唤醒”学生,把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阅读课堂结构也要发生改变,教师也是“学习者”,不再以“播音员”或“裁判员”的身份出现,教师与学生要进行平等对话。

1.朗诵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教师要注重在朗诵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学生进入了角色,就会将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就会将自己的生活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从而能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记得教《乡愁》时,笔者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这位学生读得平平淡淡,毫无感情可言。于是,笔者要求这位学生做一做本课文的作者诗人余光中:“现在你就是余光中,这首诗歌就是你写的,诗歌中的‘我就是你自己,请你再读一次。”待到他变换了角色,以“余光中”身份重读这首诗歌时,感情饱满,读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角色变换由读者变成作品中人,学生们对诗歌的感情感悟得更加深透了。

2.大胆质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都强调阅读时要既学且问。中学阅读教学也要鼓励学生多问:例如问问文章反映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问问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问问其主张能否付诸实践……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更要追问为什么这样写,探寻有没有别样的写法。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自由表达。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快感。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

4.想象创新。解读文本不是对原意的寻找,而是要去发现和创造新意。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不要用自己的理解或别人的理解来限制学生,而要让出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去联想和想象。例如,《窗》的结尾嘎然而止,故事还可能怎样发展?不靠窗的病人得到靠窗的位置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他最终的结局会怎么样?这些都可以鼓励学生去想象一番。

5.合作探究。《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可见,合作互动既是“人文活动”的表现,也是新课程的理念。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6.自主阅读。我们应以课堂为阵地,以现行教材为基点,用滚雪球的办法,把读书的触角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师可简介《水浒传》,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精彩片断,印发茅盾先生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探究那一百零八个“面目不同”的水浒英雄,这样以点带面的教学可谓事半功倍。

此外,语文阅读教学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进行,还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实施。青岛的王泽钊把学生带到崂山水库风景区上课,上海的黄玉峰与学生一起作语文旅游,这些案例都给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一般学校和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定期到户外、图书馆、阅览室以至社区去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还是可以做到的。

四、用生活的人文实践,引领学生“用”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用语文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引领学生用好语文的最终目的。

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发扬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学生在给保护中教网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中教网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学生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综上所述,弘扬“人文教育”,必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在“人文教育”的光辉照耀下,语文的阅读课堂是开放的,师生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有十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无限自由的思想天地。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机器”,师生都已是自由自觉的存在。同样,语文教育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一种其乐无穷的审美过程。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胡媛.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与审美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走进新课程[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4]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M].张楚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

[5]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J].北京教育,2003(3).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语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