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神剧”剧情产制因素分析及其历史观思考

2015-12-17贺纪乐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神剧影视剧抗日

贺纪乐

“抗日神剧”剧情产制因素分析及其历史观思考

贺纪乐

抗战类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风靡一时,而一些抗战剧中荒诞的剧情、台词、人物形象却成为众多网友调侃和专家学者批评的对象,尤其是这种通过解构历史,设置生命游戏,对抗日战争历史武侠化、言情化、色情化,进而达到消费娱乐的目的更值得思考。“抗日神剧”的涌现尤其深层次的环境因素,其中呈现出的历史观建构则更值得我们反思,进而引发我们对待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所应有的立场和态度的思考。

抗战剧;剧情;抗战历史;人文情怀

[作 者]贺纪乐,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抗日神剧”并非单指某部抗战类影视作品,而是指在故事情节中出现演员台词、道具场景与史实严重不符,情节过分夸张甚至过分血腥、色情的镜头的一类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自2011年至今的抗战类题材影视作品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一大比例,但质量参差不齐,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频频出现,因此被网友称为“抗日神剧”。剧中敌人被描绘得过于弱智,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当前人们把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述成唾手可得,年轻一代恐怕就很难了解和反思这场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下表列举了近五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抗日神剧”:

一、“抗日神剧”中荒诞剧情的产制因素

近几年的抗战类影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在电视屏幕上涌现,同时剧中各种错误的历史观念、混乱的叙事逻辑、荒唐的情节设置、夸张的人物塑造和越轨的台词设计也是层出不穷,一再刷新着荒诞的底线,消费着这场人间劫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抗日神剧”产制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环境因素:

(一)商业运作模式决定抗战类影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取向

票房和收视率高低一直以来作为影视类文化产品创作成功与否、影响力大小的衡量标准,追求收视率成为影视创作的首要目标。同时,影视产品市场融资需求旺盛,使得投资影视剧创作和推广的资金支持更易得到保障。

表1:2011—2015年“抗日神剧”和雷人情节情况统计

“抗战神剧”集中反映了当前影视创作“为人民币服务”而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少数“抗战神剧”的投资编创者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商业利润,毫无原则地在抗战剧的框架下植入各种所谓“看点”“雷点”和“槽点”,甚至不惜进行“自黑式营销”,以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扩大受众基数、获得更高收视率的效果。①杨洪涛:《“抗战神剧”:历史不容亵渎》,《人民日报》,2015年5月26日第14版。抗战题材类影视剧由于取材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描述战争场面成为主要情节,残酷激烈成为不可回避的基调,在娱乐化浪潮中,传媒产品意在设计武侠、青春偶像、爱情等元素加入其中,营造娱乐、酷帅的气氛,以此博取观众的眼球,增加收视率,获得巨额广告费,进而实现“造星”“创收”的目的,达到影视产品创作的经济效益。

(二)“抗日神剧”体现现代人的情感宣泄方式和民族情感的表达

抗日神剧之所以异常火热,归根到底是观众的收视需求。据统计,江苏卫视2012年黄金档共播出20部电视剧,其中抗日类占50%,江苏卫视黄金档抗日剧占41%,山东卫视占48%。几乎所有省级电视台都在黄金档播出过抗日剧。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情感的宣泄需要一定的出口,“抗日神剧”中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八百里精度射击”等奇异情节,剧情的核心就是“一起打鬼子”,鬼子们死得如何“惨烈”如何“离奇”如何“搞笑”,才能彰显他们的罪有应得,活该至此。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能够帮助观众泄愤解气,宣泄现实环境情感压抑的需求。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开关。如今日本政坛出现集体“向右转”的危险倾向,中日热点问题频出,使得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日本当局拒绝承认侵略历史,不断触及中日敏感问题,令国人群情激愤,抗日剧迎合了国人普遍的“仇日心态”和民族主义情绪。

(三)对国家主流政治价值观宣传的过度阐释

消费社会热播的“抗日神剧”与传统抗日题材影视剧的区别主要在于:传统抗日题材影视剧勃兴的时代是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文革”时期,它只要承担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和教化功能,只要非常好地讴歌抗日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即可。加之,当时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比较单纯,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对单一,对共产主义绝对信仰,对党绝对信赖,因此当时的传统抗日电影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②钟珊:《从抗日神剧的热播看消费社会历史建构的困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传统抗日影视“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模式,在今天的抗战剧创作中被过度使用,又加上了武侠化、脸谱化、暧昧化乃至神化的倾向,以过度矮化对手、拔高自己的非理性手法夸大宣传伟大的抗日精神,过度解读玩弄国家主流价值观,效果显然是令国内外民众嗤之以鼻的。

(四)抗日剧取材丰富,创作编审门槛相对较低,安全稳妥性高

中国人民的抗战史波澜壮阔,其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典型集体、重大战役、传奇故事十分丰富,这些都为抗日剧编创提供了可观的素材库。同时,拍抗日剧最安全最稳妥。其他剧种或与其“政治不正确”相关,或只是贴合时下的短暂热点,长期效益支撑力不足,而抗日剧拍摄质量、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虽各有不同,但政治立场都是正确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至少前期不会有限播或禁播的限制政策。我国的电视剧审查制度层层把关、颇为严格,尤其是政治立场成为把关的重要标准,所以“政治正确”的抗日剧过审容易得多。

二、“抗日神剧”如何面对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

一个民族只有经历生与死的磨炼才会真正实现凤凰涅槃,一种文化只有经历血与泪的洗礼才能浴火重生。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悲壮的历史,走过硝烟走过战场,才能凝神聚气迈向民族复兴的新阶段。面对历史我们要做的唯有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尊重客观、敬畏史实,而不是为了消费娱乐去解构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态度。

而近些年涌现的抗日神剧在编造历史方面、粗制滥造、蔑视常识、制造荒谬方面,都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从一些剧中的台词来看,“抗日神剧”很容易导致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偏差和错误理解。③中国文明网.《从源头上堵住“抗日神剧”》.http://www.wenming.cn/wmpl_pd/yczl/201505/t20150522_2629788.shtml.2015-5-22。过多地神化只会使得年轻人产生自傲、自大的心理,不能领会抗战真正残酷的一面,更不能真正认识历史真相,对当今国家环境的认知和世界观的培育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抗日神剧”的编创者不但对战争的残酷没有切肤之痛,对民族之殇表现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心态,也缺乏爱国主义情怀、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对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民族心理,对抗日精神的伟大历史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认知。

抗日影视剧应该尊重历史,向观众展现和传递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培养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公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将用鲜血和生命实践出的伟大抗日精神当作“儿童积木”进行把玩,把抗战先烈的英勇壮举当作枯燥生活的“调味品”去亵渎历史。

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历史的回顾和铭记将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和社会活动,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依靠的不是文化市场上产品数量的“多”和“满”,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民族历史的正确解读和积极传播,尤其需要我们警惕错误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态度给国内观众乃至国际舆论带来错误信号。

三、结语

诚然,通过大众媒介平台借助影视文化产品开展抗战历史教育,使年轻人和后代们更加深刻地感知国民这段苦难、奋斗、抗争的历史是一项长远的综合工程,单就抗战历史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而言,有四点值得我们重视:第一,影视剧审核部门严格把守准入门槛,同时可适当给予宽松条件,不再将政治意识形态作为具有“一票否决制”的审查标准,扩大题材选择范围,避免选材扎堆;第二,抗战影视剧创作者提升自身美学素养,尤其是对待历史文化、主流价值观的理解认同感,追求现代性意识形态与大众美学的现实平衡和结合,注重人文精神的阐释;第三,建立覆盖官方主流媒体和各类自媒体平台的影评机制和舆情监测反馈机制,及时跟踪影评动态,将影评舆情分析纳入影视公司创作和影响力评定的衡量标准。

历史题材尤其是抗战类影视创作和推广应合理抒发民族情感,将维护民族尊严和历史正气转化到作品内容当中,兼顾艺术情怀人文情怀,将承载着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和英勇无畏的伟大抗战精神的影视作品内化为历史教育的文化形式,摆脱当下的困境,实现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郝建.抗日剧:走在被娱乐化的路上[J].商周刊,2013(7).

[2]杨平平.抗日剧泛滥谁之过[J].新闻世界,2014(5).

[3]赵新利.从“雷人抗日剧”看中国政治传播新要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4]刘文欣.中国抗日题材电视剧异化根源分析[J].电影文学,2014(10).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神剧影视剧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听着熟悉的BGM,你开启暑期神剧模式了吗?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抗日神剧”主创喊冤?
抗日英烈马威龙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爷爷的抗日
大批“足球神剧”开拍让人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