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尼泊尔地震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报》和《联合报》为例

2015-12-17程一帆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人民日报联合报

程一帆

关于尼泊尔地震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报》和《联合报》为例

程一帆

在当今世界,灾难事件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于灾难中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本文以尼泊尔地震为个案,以两岸各具代表性的《人民日报》和《联合报》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报道从议题框架、消息来源和报道基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做了量化的内容框架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两份报纸受到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影响,对灾难报道框架设置也不尽相同。

灾难;地震报道;新闻框架;《人民日报》;《联合报》

[作 者]程一帆,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直以来,灾难事件和媒体的灾难报道都为社会科学研究所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已成为现实。新闻媒体的灾难报道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灾情、掌握信息,还能为人们的行动和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尼泊尔当地时间2015年4月25日11时56分25秒,尼泊尔地区发生8.1级地震①《尼泊尔8.1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2015-04-25。,波及范围包括尼泊尔、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和中国西藏部分区域。截至2015年5月25日,这场地震已造成超过8600人死亡②维基百科: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词条,2015-05-30。,多处文物、道路、建筑受损。地震发生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时间,尼泊尔地震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

本文以尼泊尔地震为个案,采用量化的内容框架分析,选择大陆的《人民日报》和台湾的《联合报》作为研究对象。以两份报纸一段时间内关于尼泊尔地震的新闻报道为素材,从议题框架、消息来源和报道基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做了量化的内容框架分析。

由于尼泊尔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的4月25日下午,考虑到日报的出版周期,本文抽样时间为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到震后一个月内,即2015年4月26日到2015年5月25日。

资料搜集以“尼泊尔地震”“尼泊尔”“地震”为关键词,在《人民日报》电子版和《联合报》电子资料库进行搜索,包括新闻报道、记者特稿与评论。经过初步筛选,得到有效文本69份(其中《人民日报》24份,《联合报》45份)。

在分析步骤上,经过对所有文本的阅读,利用excel表格将所得文本按照发表日期、新闻标题、议题框架、消息来源、报道基调进行整理。

经过初步分析,这两家报纸的报道涵盖的议题框架主要有以下六个:灾情报道(尼泊尔地震的基本信息、损失情况、伤亡人数等)、灾难管理(政府及灾难管理单位发出的指示或介绍借鉴性的灾难预警措施)、救灾行动(直接参与尼泊尔地震的救援,包括军队、救援队等)、灾难教育(不关注灾难本身,主要传达灾难的背景、成因、防范措施等知识,有教育作用)、故事报道(着重描述个人或集体的典型事迹,具有故事性)和社会关怀(社会团体或个人对灾难的援助,包括祈福、募捐等)。

本文采用台湾学者郑瑞城的消息来源分类,即当事者(受到灾难事件直接影响姓名、财产或精神损失等受到灾难直接波及者,以及身处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伤者、死者家属、目击者与围观者、财产受损者等)、处理者(各种直接救灾与进行善后之相关救难人员,或依职权或角色而采取行动进行解决事件的善后问题者与捐款救助者。包括:进行救灾的相关个人、组织以及卫生医疗单位,或采取灾难善后行动的组织与个人等)、评论者(除以上两者外,针对灾难相关事件提出评论者,本身并不直接采取灾难事件的相关行动。包括:提出各类资讯的专家学者,或发言内容与本起灾难的处理解决直接相关的组织或者人员)。

文中“报道立场”则指的是报道基调,即新闻报道叙述和评论的倾向,包括正面报道(报道内容有利于报道对象的形象,传递的信息表明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整个报道对事件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负面报道(报道内容对灾情发展表现出不乐观的态度,如伤亡人员持续增加、救援工作出现问题等)、中立报道(报道的叙述和评论语气中没有明显的正面或负面倾向,或者一篇报道中既有正面倾向又有负面倾向,整体而言显示出报道立场比较中立。如对灾情的发展不能确定,对目前的情况未加评判)。

二、对《人民日报》和《联合报》的报道分析

经过统计,《人民日报》和《联合报》关于尼泊尔地震的报道数量在2015年4月26日—5月25日内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注:横轴为报道日期,纵轴为报道数量。

作为传统媒体,报纸受到发行时间的限制,无法在灾难发生时向读者同步、即时地传递信息,但就尼泊尔地震发生的时间来说,《人民日报》和《联合报》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可以看作是在第一时间对地震进行了及时的报道。

(一)议题框架

两家报纸关于尼泊尔地震报道的议题框架分布情况统计如下:

注:百分比为四舍五入近似值。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和《联合报》将报道的重点都放在救灾行动上,灾情报道为其次,故事报道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相比而言,《人民日报》在救灾行动和灾情报道之外,偏重灾难管理;《联合报》则更偏重社会关怀。此外,《人民日报》的报道没有涉及灾难教育,而《联合报》却比较看重灾难教育。《人民日报》更关心灾难管理,而《联合报》对此议题却较少涉及。

对比两家报纸关于尼泊尔地震的最早报道,《人民日报》刊登了两则,一是《习近平主席向亚达夫总统致慰问电》(2015年4月26日第001版),二是《中国救援队今日一早赶赴尼泊尔》(2015年4月26日第003版)。《联合报》则在2015年4月26日A1版刊登了《尼泊尔7.8强震上千死》,在当日A3版就尼泊尔地震的基本信息、灾情概况做了展开报道,还结合科学家的说法对读者进行了此次地震的科普教育。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的党中央机关报,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在报道中更注重塑造国家、军队、国家领导人的概念,对于灾情的直接描述较少。另外,此次尼泊尔地波及中国西藏部分地区,相对于传递地震灾情,《人民日报》更要向读者传递一种国家领导人和权力机关对灾区的重视,传递一种国家和军队的力量,在救灾上给人以信心。如:

习近平主席第一时间发出的慰问电,代表着每一个心怀善念关注斯土斯民者的心声。而第一时间,对地震波及的西藏受灾地区展开全力以赴的抗震抢险;第一时间,相关部门积极调配运力前往尼泊尔接回我滞留游客,快速有力的行动,更让受灾同胞感受到祖国力量。(从尼泊尔强震看“中国行动”,2015年4月27日第005版)

《联合报》是在台湾地区发行的中文报纸,主要面向台湾地区的读者,其报道更注重让读者了解灾情。《联合报》更关注权力机关之外的社会慈善行为,如民间搜救队的义举、各界人士的募捐、明星的义唱、网络上的祈福等,凸显了社会关怀的议题。

(二)消息来源

本文对两家报纸消息来源的统计结果如下:

注:百分比为四舍五入近似值。

从表中发现,两家报纸的消息来源是存在偏向的。《人民日报》将处理者作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而《联合报》则将评论者作为主要消息来源。两家报纸在选择消息来源时,都较少选择当事者。

结合上文对议题框架的分析不难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偏重于救灾行动,选择直接救灾的处理者作为主要信息来源,与其报道内容的倾向是一致的。通过救灾的组织和人员,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力量又一次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展示。《联合报》的报道是尼泊尔政府拒绝台湾当局救灾援助的背景下,侧重社会关怀的议题框架,选择与灾难不直接相关的第三者——评论者作为消息来源也是为了增加报道信度。

尼泊尔地震作为突发灾难,新闻工作者采访写作的时间就比较有限。为了兼顾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记者往往会选择较为熟悉且可靠的消息来源,如政府官员的话语、权力机构、科学家和其他权威媒体的观察。事实上,政府官员和权力机构在灾难发生后,为了控制舆论,也会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本研究中,《人民日报》和《联合报》都大量引用了尼泊尔政府官员的话语和英美媒体的报道,为自身报道增加可信度。

《人民日报》在当事人的选择中会塑造“中国好人”的意象,展示本国公民在灾区积极开展自救与救人行动。《联合报》在当事者的选择中涉及演艺圈明星,如杨紫琼,增加了报道的吸引力。

此外,两份报纸对尼泊尔灾民的选择都较少,当尼泊尔灾民作为消息来源出现时,他们代表的形象都处于弱势,需要外界的救助,多附带出现“惊慌”“恐惧”“茫然”“哭泣”等词语。其中,《人民日报》的报道注重通过灾民之口表达对中国救灾行动的感激和认可。

(三)报道基调

在本研究中,报道基调以给受众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分析整篇报道对于灾难事件的发展态度。

注:百分比为四舍五入近似值。

从上表得知,在《人民日报》关于尼泊尔地震的报道中,正面报道高达75%,负面报道和中立报道都比较少,其中负面报道只占全部报道的1%。而《联合报》的报道中,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中立报道三者分布的比例较为均匀,其中中立报道最多,正面报道最少。

《人民日报》作为核心党报,其报道需要符合党和国家的主旋律。在灾难发生的特殊时期,将正面报道特别突出,是增强群众信心、稳定局面的要求所在。但忽视中立报道,缺乏负面报道,并不利于受众客观正确地认清事情的发展,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联合报》相对《人民日报》而言,政治色彩并没那么严重,更加放眼于社会民生,向读者表明自身对于灾难的关注、对于慈善活动的关注。结合前文中把评论者作为第一消息来源,中立报道自然是首当其冲。而《联合报》中的负面报道主要是对受灾地区灾情描述的,未免会激发读者的不好联想,让读者产生惶恐感。如:

地震过后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满目疮痍,救难人员为了争取时间,徒手在瓦砾中挖掘生还者,许多当地人和游客也加入救灾行列,但挖出来的多半是冰冷的遗体。单是加德满都就有七百多人罹难,许多遗体置于街旁,只盖简单的白床单,亲人一旁哭泣;公园和空地搭起临时的火葬柴火,整个城市弥漫死亡的气息。(2015年4月27日A3版)

三、研究发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灾难不仅仅对当地造成影响,其危害也会波及其他国家,灾难很容易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新闻议题。尼泊尔地震作为突发性自然灾难,波及范围较广,短时间内成为包括《人民日报》和《联合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机关报,有着特殊的政治色彩和国际影响力。其报道的框架是为了塑造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展示强势有效的国家力量,向社会各界传递一种稳定局面的信心。《人民日报》在议题框架上偏重救灾行动,在消息来源选择上偏重处理者,在报道基调上将正面报道放在绝对首位,这都符合其党报的角色,符合其政治宣传的目的。但作为新闻媒体,对灾难的报道趋于千篇一律,缺乏中立,难免让读者提不起兴趣。

《联合报》作为台湾地区发行量较大的日报,更关注社会民生,无论是报道的议题框架、消息来源还是报道基调,都比较平均多元,符合新闻规律。但其报道中存在对灾难场面的恐怖化描述,以及多篇关于明星艺人的报道,其合理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1]郑瑞成.从消息来源途径诠释近用媒体权:台湾的验证[J].新闻学研究,1991(45).

[2]范明献.对境外灾难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中国青年报》海地、智利地震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1(2).

[3]刘姝伶.框架理论视野下党报灾难报道观念的演变——以《人民日报》三大地震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09(8).

[4]沈婵婧.以框架视角探析党报集团在突发事故灾难中的报道策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5]陈海红.新时期党报灾难报道之框架研究——以《人民日报》《甘肃日报》舟曲泥石流报道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

[6]林中瑛.新华社、中央社报道中国四川地震灾难新闻之内容分析[D].台湾国防大学,2009.

[7]Kim S Haddow,George Haddow.Disaster Communica tions in a Changing Media World[M].Butterworth-Heinemann,2008.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人民日报联合报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台湾选出年度汉字
京台老字号热络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