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时代启示

2015-12-17胡运锋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十月革命列宁

胡运锋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时代启示

胡运锋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是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是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根本原因;新文化运动是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思想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外部推力。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是传播的主体;进步报刊是传播的主要渠道;研究团体和出版机构则是传播平台。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回应时代课题,顺应时代发展;必须关注民生,回答人民诉求;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形成整体合力。

列宁主义;早期传播;启示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P1470-147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从接受列宁主义开始的。据粗略统计,1919年(第一篇列宁著作中译文出版)至1927年间,中国出版的马恩著作23篇,而列宁著作则有31篇;《新青年》在1919-1926年间刊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16篇,而关于列宁主义的则有40篇。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本文指1917-1927年)大体分两个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列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初步运用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其中,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本文仅就这一时期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加以考察,以期为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若干启示。

一、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条件

列宁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传入中国,绝不是偶然和突发的事件,而是国际和国内条件、主观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是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国际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15世纪中叶,世界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尤其是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使世界日益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两大阵营,使落后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P277)。另一方面,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消灭了各国以往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P114),打破了世界各地域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到来。从此,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都主动或被迫卷入世界历史的大潮之中,加速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这就为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背景。

第二,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是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P732)列宁主义所以能够传入中国,根本原因还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近代史。从那时起,富有反抗精神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但是,尽管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学的不少,却总是行不通,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1](P1470)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指出一条新的道路。

第三,新文化运动是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思想条件。

发端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不仅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思想闸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这就为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外部推力。

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它不仅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而且也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压迫的落后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引起了深刻反响,人们发现,“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1](P1469)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革命一再失败而俄国革命却能够胜利?这不能不引发中国先进人士的深思。而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帝号召和苏俄政府的对华宣言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对列宁主义的了解: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4](P577);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政府发表的关于“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的对华宣言,更让饱受不平等条约屈辱的中国人民感到久违的亲切。因此,中国的先进分子提出要“研究俄国劳农政府的主义”,赞同“俄国劳农政府所根据的真理”,这就大大推动了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路径

第一,进步知识分子是传播列宁主义的主体。

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巨大反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进步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对列宁主义进行了介绍和宣传,李大钊、陈独秀和孙中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李大钊是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第一人。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个把它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比较,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5](P217)此后,他又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高度评价列宁的伟大贡献和十月革命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从1918年至1926年间,李大钊发表的关于宣传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文章就有十几篇。1926年11月,李大钊又首次喊出了“列宁主义万岁!”[6](P123)此外,李大钊还通过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发起组织进步刊物以及讲课、演讲等方式宣传列宁主义。在李大钊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并加入到传播列宁主义的队伍中来。与李大钊相比,陈独秀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以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接受都晚得多,但其在传播列宁主义中的贡献却尤为突出。一方面,陈独秀主持下的《新青年》是当时宣传列宁主义的主要阵地,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共同发起组织了《每周评论》;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发表文章宣传列宁主义。由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声誉,加上长期主编《新青年》,因此他影响了许多进步青年。后来毛泽东会见斯诺回忆自己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由来时,曾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7](P115)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苏维埃政府和列宁,祝贺十月革命的成功,这是列宁收到的来自中国人民的第一份贺电。当时苏维埃俄国正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列宁接到孙中山的电报,很受感动。同年8月1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给孙中山去信,感谢孙中山对俄国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并号召中俄两国劳动阶级“共同进行斗争”[8](P49)。不仅如此,由孙中山领导或支持的《建设》、《星期评论》等杂志,尤其是《民国日报》及《觉悟》,对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孙中山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来看待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但由于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和威望,他对列宁主义的态度影响了许多国民党员。

第二,进步报刊是传播列宁主义的主要渠道。

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当时的各种进步报刊成为国人了解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主要渠道。主要有《新青年》、《民国日报》及其副刊《觉悟》、《向导》、《每周评论》、《晨报》副刊、《星期评论》、《曙光》、《共产党》月刊等,其中,《新青年》是传播列宁主义的先锋,也是传播列宁主义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从八卷一号起开始设立“俄罗斯研究”专栏,译载英、美、法、日等国报刊上有关苏俄革命的材料,成为刊物的主要一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于1923年改为党的理论刊物,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据粗略统计,《新青年》先后译载的列宁著作有十几篇,发表研究、介绍列宁主义的文章有数十篇。不仅如此,《新青年》还引领许多进步青年学习列宁主义并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7](P110)恽代英当年写信给《新青年》杂志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有了《新青年》渐渐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曙光一样。”[9](P103)此外,《民国日报》及其副刊《觉悟》,在传播列宁主义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爆发后,《民国日报》较早做出反应,对十月革命进行报道,并提出中国人应向俄国人学习。列宁逝世后,《觉悟》于1924年2月、3月和7月陆续发表十几篇纪念文章和译文,1925年2月8日出版了纪念列宁逝世周年的专号;1924年11月7日出版纪念十月革命七周年的特号。据粗略统计,《觉悟》上发表的关于列宁和列宁主义以及十月革命和苏俄状况的文章有近50篇之多。由于当时有关列宁主义的文章大都是在这些进步报刊上发表的,它们成了中国人民了解和学习列宁主义的主要渠道。

第三,研究团体和出版机构是传播列宁主义的平台。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还出现了一些研究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团体和机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新民学会以及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积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他们主要通过收集采购马列主义经典文献,分组、分专题进行研究,举行定期讨论会、讲演会等方式传播列宁主义。此外,研究会还组织会员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会对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于引导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了解和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参加革命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会员如邓中夏、何孟雄、罗章龙和刘仁静等,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民学会是当时除北京、上海等以外的地方团体中颇有盛名的研究团体,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湖南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新民学会对列宁主义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展开:经营有关马列主义和苏俄的译著,如《新俄国之研究》、《劳农政府与中国》、《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筹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发行《俄罗斯丛刊》,派人赴俄实地考察,提倡赴俄勤工俭学;此外还将《共产党》月刊上的《俄国共产党历史》、《列宁的历史》等文章介绍给湖南《大公报》登载等。新民学会在湖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许多新民学会会员如毛泽东、何叔衡等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由李达主持并负责翻译校订工作。该社从成立到1922年9月1年的时间里,共出版了《列宁全书》5种:《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论策略书》、《伟大的创举》、《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以及《列宁传》等。1923年11月,中共在上海成立第二个出版机构——上海书店,专门出版经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出版一些革命刊物,如《新青年》、《向导》、《前锋》等,继续进行列宁主义的传播工作。这些机构出版的列宁著作,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系统学习列宁主义、初步掌握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用来指导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回应时代课题,顺应时代发展。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就是如何经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奠定基础。为了完成这一时代课题,先进的中国人苦苦寻找并尝试用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然而,实践证明,这些理论未能解决中国当时面临的时代课题。列宁主义能够传入中国,一是因为上述理论在中国皆不能发挥作用,更主要的是列宁主义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如何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为了在新形势下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效性,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时代课题开展工作,紧密结合“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不断破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难题,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效性。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回答人民诉求。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世界各种矛盾的汇聚点:帝国主义的入侵、封建军阀的混战、地主买办阶级的剥削等,中国人民生活在重重剥削和压迫之下。中国人民所受的最大压迫是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因此,推翻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打碎套在身上的枷锁,翻身解放当家做主,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最渴望解决的民生问题。列宁主义指导下的苏俄政府,不仅主动宣布废除沙皇俄国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中国赔款,废除俄国人在华特权,而且还宣布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同时,列宁主义还为像中国这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何推翻本国反动阶级统治指明了方向。列宁领导下的苏俄政府的对华宣言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主张,正好契合了当时中国人民最企盼解决的民生问题,必然引起中国人民的共鸣、理解和接受。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我国也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尤其是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以及生态问题等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理论上做出明确回答。唯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与时代同进步,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感召力。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形成整体合力。

20世纪初,当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使这一科学理论尽快为中国人民了解、接受,充分发挥其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知识分子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报道、宣传列宁主义。他们或在报刊上发表理论研究文章;或出版、销售马列书籍;或成立马列主义研究会;或进行演讲、报告;或深入工人生活区进行宣传,利用当时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和途径,尽可能地扩大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明显成效。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广泛。因此,为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在城市地区,我们要以新媒体技术为主要传播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手机的信息输送作用;在农村地区,我们要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工具,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板报等的作用;在知识分子中间,以学术研究、理论宣传为主;在普通群众中间,以学习、普及为主。各种媒体和传播方式要形成整体合力,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耦合”效应。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大钊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李大钊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8]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9]任建树.陈独秀传: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D]

2015-09-28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毛泽东推进列宁东方理论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2011BKS002)、教育部专项任务“列宁东方理论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3JD710047)的阶段成果。

胡运锋(1977-),男,河南许昌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41

A

1671-5330(2015)06-0001-05

猜你喜欢

时代化十月革命列宁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列宁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图志
图志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纪念列宁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