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应对模式研究

2015-12-17张红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张红霞

(河南农业大学 学生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青年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应对模式研究

张红霞

(河南农业大学 学生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对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精神科或心理治疗后的病情稳定期的后续心理辅导)通过从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的应对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从跨学科、多领域、深层次、综合性的角度来认知、理解该问题,为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尽绵薄之力。

青年大学生;异常心理;多学科角度;应对模式

社会竞争变的日益激烈,致使很多大学生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甚至诸如神经症、行为及人格偏离、精神障碍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通过从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对策进行分析[1],以便从跨学科、多领域、深层次、综合性的角度来认知、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异常心理问题及其对策,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贡献。

一、从医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

异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或异常心理主要有神经症(最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是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抑郁症、神经衰弱)、行为及人格偏离、精神障碍。当出现心理障碍或异常心理时,首先要从医学、精神病学的角度排除因身体的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心理异常,然后再找社会、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心理异常,这个很重要,因病的原因不同,解决方法和思路不同,通过医学的身体检查和精神病学的心理卫生的检查,倘若是身体的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心理异常,只要对身体的器质性病变对症下药,身体医治好了,一般情况下心理异常问题也随之解决了。医学、精神病学的角度排除原因外,再找其他因素,这是医学、精神病学常识。

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识别、早诊断和早治疗。因此要依靠教师和同学,形成防控机制。轻微的心理障碍可以自我调节,也可在老师、朋友的帮助下化解。一方面可以到心理咨询部门寻求心理专家的建议,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形式了解心理疾病的表现、危害与治疗。另一方面可采取朋辈咨询。对于人格障碍的矫正,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很难改变。但是只要意识到自己人格不健全时,应及时地进行调适。

但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一定要到精神病医院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需根据专家指导进行训练,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建立药物、物理和心理治疗联盟。及时舒缓压力,学会自我管理,努力重建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二、从心理健康教育学学科角度

1.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系列心理素质教育必修、选修课程和讲座。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和系列报告与讲座。譬如,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并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面临新环境,对其举办各种适应性教育讲座,以促使大一新生快速进入角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二学生随年龄与环境各方的适应,随着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各种人际与情感类问题会相对增加,对其进行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调节、亲密关系的引导等方面教育尤为合其心理健康需要;大三学生面临专业学习的深入,以及继续深造的准备,学习压力比较重,对其进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尤为重要;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择业提上日程,激烈的竞争使其就业压力相对比较重,对其进行择业心理教育辅导,为其尽早进入职业状态,尽快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2.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各种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各科教育教学的渗透,才能形成合力,把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变成各科参与渗透的隐形教育,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同时要组织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是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作用和正确解决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关键。

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档案数据库。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组建各个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资料档案库,以便打造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乃至神经症、行为及人格偏离、精神障碍等异常心理疾病病例库、以往各届心理健康普查数据库,还有心理健康课教学课件、视频、团体活动与辅导资料库,为广大老师互相交流学习提供平台和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建资源库,同时学校也可利用这些数据库随时查看、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

4.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积极推行。构建完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外,同时配搭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有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学生进行帮助。同时完善学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校级层面要建立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设立心理咨询专业专职人员岗位,同时各院系也要建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有专职负责人,平时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互助员、宿舍长、心理协会等学生心理社团骨干成员随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应积极及时向院系及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汇报,形成日、周、月汇报制度,以及三级心理健康防御机制。

5.打造专业过硬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专兼职队伍。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因与学生工作联系紧密,涉及到每位学生,除了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外,还有承担大量的日常个案心理咨询、学生团体辅导,以及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培训上岗指导,还有心理协会等与学生心理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和辅导,以及每年上半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每年下半年的省教育厅的10月份心理卫生日活动月及新生适应性教育等活动,所有这些教学、日常心理咨询、各种学生活动等单靠为数1:5000或1:3000师生比的专职老师根本完不成如此大的工作量,所以除了要有稳定的专业过硬专职队伍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且稳定的兼职队伍,齐心协力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周)。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执行《关于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每年上半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以及每年下半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积极组织本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协会、以及相对专业的心理委员、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学生社团等各种与心理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开展团体心理拓展训练。根据学生需求在全校征集心理热点问题,结合学期工作计划、教育教学任务及活动安排,由朋辈心理互助员、大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及对自我心理成长有热切需求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的心理拓展训练,争取每月举办一次相关主题的大型心理拓展训练,同时围绕月主题大型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争取每周举办一次小型心理沙龙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除了专职老师辅导外,也可借助校外各种公益心理教育组织,让其参与这些团体心理拓展训练,以来解决高校专职心理老师人员少,二来可以节省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经费不足问题。

三、从思想政治理论学学科角度

1.加强“两课”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校所谓的“两课”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几门公共必修课,这些课对提高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重新调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使之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实现中国梦做应尽的力量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生命价值观

通过马克思基本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学习,使广大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也有它的美意和祝福在里面,艰难困苦就如一把雕刻刀来雕塑生命这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品,经过艰难困苦的雕琢和洗礼,生命这件艺术品会变得更加完美无缺,璀璨耀眼,更加有价值。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的生命价值特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首先人既是生命的主体,也是生命的客体。人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同时,又为自身存在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满足自我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个人生命中都凝结着父母及社会他人的价值,而每个人的生命也都担负着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有所贡献的责任。其次个体可以创造出高于自己生命的价值。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自我意识能动性,与他人不断地交往与合作,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挥个人潜能,可以创造出高于自身生命的价值。因此,每个生命都有价值,其大小在于个人在实践中的努力和创造。

3.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引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正确学习目标首先知道自己是谁,活得真实。一些大学生太在意自身外的金钱和物质享受,太在意外在“成功”,太在意别人评价,他们把自我掌控交给了别人,失去了生命的真实。学习目标有太多的外在评价标准和功利目的,远离了学习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要以孔子的弟子颜回为榜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其次,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间达成一种协同和平衡。从国家和社会获取利益时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但同时也应当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得到实现。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没有“小我”就没有“大我”,同样,没有“大我”也就没有“小我”。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时刻心怀大我,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应负担的责任基础上才能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充分尊重和关爱心理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等恶性典型事件和案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乃至把有异常心理的学生转介到专科心理门诊等系列心理健康工作敲响了警钟。高校各学工干部、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同学从政治意义的高度来关爱自己的同学,教育学生知道各位同学、学长、学弟、学妹,他们就如自己的手足一样,大家就像同一战壕的战友一样,至少要在同一个学校、班级、寝室等这些“战壕”中同患难共呼吸四年或三年,尤其是同一室友的同学,彼此熟悉的甚至知道对方身上长几个痣,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关键时刻同学比亲人还亲,但同时毕竟共处一室,就如我们自己的牙齿偶尔还会咬到自己的舌头一样,同学之间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所以大家要有容人之心,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尤其对有特殊困难,如经济上、身体上,以及心理或精神上有障碍和疾病的同学充分尊重和关爱,学会换位思考,有同理心。

四、从管理学学科角度

1.教务处学业成绩管理部门对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在学业难度要求上实行区别对待;在教学内容上相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方法上更加生动和活泼;在考试方法和制度上更加灵活有弹性;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加强心理障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其对学习的意义和积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关爱氛围,让心理委员等主抓心理工作的班委和学生平时多关怀他们;安排学习优秀的同学对他们学业上给予辅导和帮助,并能以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对待他们,不要让其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多表扬,激励他们学习的决心和斗志,使其早日走出学业困难的深渊。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后勤部门在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将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行政、后勤服务等系列管理工作中去,使教育教学与各项管理服务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

3.校院团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主抓学生管理工作的校院团委,在校内经常组织结合专业特色的各种书画展、科技知识竞赛、法庭模拟辩论等学科知识和文化比赛。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要动静搭配,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文体活动,如每年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比赛,院系之间的各种体育比赛、茶艺表演、T台秀、太极拳、空竹舞等各种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增强学生心理应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抗挫的能力和归属感。通过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4.学校宣传部门通过各种现代化多媒体,积极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主管学校宣传管理的校宣传部门,要充分运用学校、院系的微信、微博、网站、学(院)报、广播、校(院)刊等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现代媒体手段,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推送各种优秀心理文章,定期介绍常见心理问题、障碍的锦囊妙计,掀起大学生积极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浪潮。

5.校院团委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主抓学生管理工作的校院团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学子提前早早接触社会,以便理解国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抵抗挫折,对环境适应以及综合辨别和判断能力,从而总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6.招生就业处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抓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招生就业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全面系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要使学生对自我能力、专长及职业人格匹配有正确的认知和把握,避免做超出自我能力的选择,造成不必要的就业心理问题或障碍;要使学生对择业标准有合情合理的期望值,避免择业目标太高造成的心理失衡;使学生对择业要有前瞻性心理,尤其对职业的未来发展有很透彻的了解,从而开阔就业眼界和方向,以便尽可能的减少就业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总之,对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试着从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实现从跨学科、多领域、深层次、综合性的角度来深刻认知和理解此问题,以便以更加发散、多元、开阔的视界探讨问题对策,为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水平和健康人格尽力所能及的力量。

[1]张红霞.多学科角度女教工心理健康之高校工会措施[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1-122.

[2]杨德东,夏越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09.

[3]白玛卓嘎,张红霞,江洋.大学生心理健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02.

[4]杨新华,林丽娅,朱翠英,屈正良.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20(1):75-76.

[5]朱雷,王娜,李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5):93-94.

[6]张红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99-101.

[7]冯国庆,张红霞.农业院校特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2):.70-73.

[8]巡礼.建设全方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济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0,(4):13-15.

[9]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10]洪牧.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J].前沿,2013,(16):120-121.

[11]张红霞.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及其疏解[J].中州学刊,2015,(8):79-82.

[12]何慧星,张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13-16.

[13]李小鲁,宋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J].高教探索,2010,(2):107-111.

[14]钟建军,陈中永.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的理论建构[J].前沿,2012(1):138-141.

[15]黄才华.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Z]

2015-08-16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课)专项任务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15-SZ-048;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河南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性研究》,编号:SKL-2015-1772。

张红霞(1975—),河南鄢陵人,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0

A

1671-5330(2015)06-0132-0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