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策研究

2015-12-17牛晓玉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融入传统文化

牛晓玉

(安阳工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策研究

牛晓玉

(安阳工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本文以高校德育工作为研究背景,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文章阐述了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困境和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时代困惑,进而探寻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融入的渠道和途径,并针对如何塑造具备传统文化观念和素质的高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校德育;传统文化;融入

德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素养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仅仅具备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涵养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才兼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它偏重于在道德层面上培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高校德育工作不谋而合。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突出加强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在正面宣传上下功夫,在舆论导向、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突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引领地位上下功夫,要时刻攥紧思想政治领域的主动权,时刻筑牢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的防火墙。2014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起到了引领社会主流思想、匡正社会风气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新形势下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讨论也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发表了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批评一些高校教师把大学讲台当做情绪宣泄的舞台,把中国当成负面典型的案例库,引起了更多人对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和思索。2015年1月24日,求是网刊发评论,题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署名作者为宁波市委宣传部徐岚,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变得刻不容缓了。如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如何焕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土壤,就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直面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困境

(一)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

1.应用型教育趋势下的附属化地位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着深层次的改革,应用型教育的指导思想逐步确立。作为德育教育中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具有明显的附属化特征:表现在学校课程的安排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课时不多内容复杂,传统文化教育难以企及;有单独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或者只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依附于政治理论课教育,成为为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教学资源。表现在学生时间分配上,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用在了应用性较强的外语、计算机课程学习上,在部分学生眼里,如果不是为了考研,思政课也只是获得学分的工具,更不要说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课或必修课了。

2.两极分化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是在高等教育不断向应用型转型的时下,在新生媒介传播方式不断衍生的情况下,功利性意识愈发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无用论不断蔓延,以传统文化为兴趣取向、价值导向、专业选项的群体呈现出日益弱化的趋势。二是在好多人看来,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令人趋之若鹜的古董、文物、字画,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就是文物的保护和办些鉴宝栏目,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贵族化的倾向。而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受众,却在渐渐地远离。

(二)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时代困惑

1.传统文化无用论的传染

愈来愈追求效益、效率的社会里,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上好多人都存在偏差,当然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们,多数人倾向于传统文化无用论。在学校里,除了专业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以外,其他专业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有之不多,减之不少,学习没用;在毕业求职时,用人单位关心的是学生的专业和技能;毕业之后进入社会里,讲究的是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创业靠的是理念和创新、知识和技能,衡量价值的标准、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价值和效益,而不是传统文化;有的甚至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的代名词,在内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外抵挡不住西方文化的冲击,激不起人们创新的火花,反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产生“传统文化无用论”的原因之一。

2.呲必中国现象的蔓延

2014以来,一个叫“呲必中国”的陌生词汇,一时间在中文互联网上传播开来,成为大家广为关注的话题。它的意思指的是:有的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社会学、法律、行政管理等社科方面的老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举案例的时候,说到经济,则言必称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快速可借鉴,中国经济有风险、危机;说到社会管理,言必称西方的秩序稳定规范,中国的城市管理像“城管”。说到消极负面的,中国有,谈到正面的,外国有,中国成了消极面典型的案例库。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垒中,也往往被沦为“呲必”的对象[2]。

3.学生群体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扩展

主要表现:一是当今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冲突。比如,传统文化中提倡勤俭节约,当代大学生追求形式、追求时尚;传统文化中倡导温恭谦让,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利益和表现自我。二是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认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抵触。在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校园也成了社会的浓缩版,大学生社会道德层面的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比如:有些学生社会公德表现欠佳,竞争意识和方法不当。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考虑的不是自己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怎样拼自己的努力、拼自己的才学,而是想方设法找关系,有的甚至自己的考试不及格时,不是怎样去补考,而是找人去说情。三是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考量因素。有些大学生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遇利则上,无利则让,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4.传播载体和手段滞后及传播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受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传播载体和手段滞后,不善于打造新平台,占领新阵地,创设新模式,仍以灌输教育为主,仍蜻蜓点水,人云亦云,深不下去,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做不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掘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契合点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中国呈现给世人面前的是大国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需要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更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其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全面创新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逐渐丰富起来[3]。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而且要挖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

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时候他就蕴含在地方的传统文化之中。以本人工作单位所在的安阳地区为例,安阳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契合点就有很多。

(一)源远流长的殷商文明,契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要求

据西汉张衡的《西京赋》记载,从商人兴起到灭夏建国,再到武王伐纣,商人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商人的迁都史,实际上就是求生存谋发展不断壮大的历史,建国以前有八次迁徙,建国后也曾五次迁都,都凝聚了商人的改革创新精神。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到殷后,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顶峰,中国开始有了最早的规范文字——甲骨文,中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殷商文化缀满了诸如盘庚迁都、武丁中兴等彪炳史册的明珠,也折射出了商人不甘束缚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民族精神。相反,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又从另一侧面警示着人们,坐享其成,荒淫无度,纵情声乐,注定会断送大好河山。从这个层面来讲,殷商文化契合了当下时代所需要的改革创新精神。

(二)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契合了和谐理念的共同追求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博大精深,但究其实质,就是阴阳共生的和谐理念,就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周易》倡导的和谐,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人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休养生息赖以生存的环境;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三是人类自身的心灵和谐,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这种和谐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谐;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坚持以变为本、继承与发扬、稳中求进的和谐;不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和谐,而是求得社会大同的和谐,是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最后达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和谐。这正契合了我们所倡导的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三)以“尽忠报国”为核心的岳飞精神,契合了德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

“尽忠报国”是完全意义上的爱国思想,岳母姚氏是中华贤母的典范,她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浓缩成四个字,针刺到儿子岳飞身上。而岳飞把母亲的教导铭记在心,担当起保家卫国的使命和责任,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母亲的教诲,使爱国主义的光芒得到升华。在岳飞身上,还体现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的治国安邦理念。岳飞精神把个人的存在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正契合了我们所倡导的个人修身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时代要求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林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老书记杨贵、排险英雄任羊成等为代表的林州人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流淌的红旗渠水就是证明。红旗渠精神从70年代初在全国传播开来,整整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巨大的精神源泉。今天,新的林州人正以红旗渠精神,谱写着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丽篇章。以这种精神武装当代的大学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时代要求。

(五)丰富多彩的巷陌故事流淌的道德操守,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古城安阳流传着明朝吏部尚书郭朴劝全家人让出三尺宽的地方给邻居的“睦邻友好”仁义巷佳话。他为劝家人礼让邻居,写信给家人: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它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今日不见秦始皇。邻居也因此深受感动,主动也把自己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由此便成了一条小巷。人们感念“郭阁老”义让宅基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 这样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展示的传统美德,契合了我们所倡导的个人修身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三、积极拓展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入渠道和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作用,就需要走进校园,需要按照教育规律,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因此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拓展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渠道和途径,使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德育工作各个方面。

(一)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让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让历史和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课堂,这是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过程的现实途径。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决定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建立高质量德育教材编写体系,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要创新“两课”教学内容和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2010年开始,笔者所在单位制定了《关于打造安阳特色文化教育体系的工作意见》并组织实施。一是成立“安阳地方文化教研室”,开设安阳特色文化教育系列选修课程,如《品味安阳历史文化》、《弘扬红旗渠精神》、《周易文化鉴赏》和《安阳地方建筑文化赏析》等。二是举办安阳特色文化系列讲座,如“灿烂的殷墟文明”、“《周易》的现代哲学思想”、“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文学作品赏析”、“美丽中国游——从甲骨文故乡开始”、“来自甲骨文故乡的声音——安阳方言特色解析”、“安阳书法文化”等,弘扬安阳地方优秀文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

(二)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们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要求我们要善于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之中。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重视地方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工作,注重将殷商文化和红旗渠精神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贯注和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营造了很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因其功能特殊,被高校师生广泛认可为高校培养人才极具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道德教化贵在使人力行,中国古人向来强调知行合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之中,要注重创造条件、创新方法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乐用、乐行。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并开辟新的渠道和途径。

(四)发挥教师模范引领作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想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任课教师应该定期培训和进修,不断增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了解,以渊博的人文知识折服学生,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要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者进行思想、理论、信念等方面的培训来优化高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的结构,把他们培养成认同并追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者和传播者。第二,多维度增强高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具体工作实践过程中,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切身体会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激发工作热情,提升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发挥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提升自身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兰,但堂渊.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启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8,(2).

[2]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辽宁日报.2014-11-14(1).

[3]段丽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

[4]刘晓春,孙嫒媛.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加强高校德育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2008,(1).

[5]杨国平.安阳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1).

[6]王晓丽.二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责任编辑:D]

[收稿日期]2015-04-05

[作者简介]牛晓玉 (1973—), 男,河南省林州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3-0010-04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融入传统文化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