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人学依据及进路

2015-12-17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文精神人性

李 岩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人学依据及进路

李岩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从人性、人的本质入手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依据是坚定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的观点以及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发展路向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来看,存在着偏重人的精神属性而轻视人的自然属性,偏重培育人的社会属性中的阶级性、政治性而轻视社会属性的其他方面,以及对人的精神属性的整体观照重视不够的情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来看,全面发展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才能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上述两方面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人学依据。基于此,观念上确立尊重、引导、发展人性及人的需要的思路,实践上注重培育人的主体性并促其健康发展,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基本路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人学依据;人性;人的本质;进路

2003年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提出以来,曾出现一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研究的热潮,研究者从满足人的情感心理需要和价值追求、遵循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人自身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意义等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或意义①。这为我们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主题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既有研究并未对人文精神给予明确的概念界定,多侧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并且多数不是以必要性或意义的研究为重点,而重在提出具体措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创造的教育形式,是以育人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笔者以为,时至当下,从人性、人的本质②入手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与应然,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依据,对于我们确立并坚定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的观点以及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发展路向仍有其必要性。

一、人文精神概念界定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1]P13。从当代视角看,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对人性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人是血肉之躯,不是无生命的物体,不是任由外力操纵和控制的机器,人是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人应享有人的尊严,人的物质需要、生存需要应该得到理所当然的肯定。同时,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动物,需要精神上的超越,需要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人文精神还体现于人作为主体与客体发生的对象化活动中。在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诸种对象化活动中,人能自觉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能正确认识各种主客体关系,充分而正确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和谐,这也是丰富及占有自己的本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对象化活动,人文精神也应贯注其中——整全地看待人性及人的本质,不仅要把人当人看,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人;而且应把人当主体看,培育人健全的主体性,使之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助之走向自由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之人性依据

人性是指人的一般属性,是人所共有的一般特性。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活动,显然要在全面认识人性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及现实发展状况来看,存在着偏重人的某种属性、轻视其他属性或轻视某种属性中的某些方面的状况。实践表明,这影响了教育效果且容易造成人性的片面发展,背离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存在着偏重人的精神属性、轻视人的自然属性的情况。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的重要内容,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生理基础。人作为自然生命首先面临着生存问题,要解决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东西,就会有物质需要的产生,就必然会追求物质利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忽视人的自然属性、漠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只重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的教育,大力提倡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和自我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不关心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甚至对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表现出傲慢与不屑,认为精神高于一切,人只要有了理想、信念、信仰,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就能建设好社会主义。不可否认,在革命战争年代,突出理想、信念、信仰的作用,以此唤起民众投身革命,对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根据。实事求是地讲,在战争年代,党没有足够精力且客观上也不具备充分兼顾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的条件;但在和平建设时期,仍单纯地强调理想、信念,冀望每个人都成为“圣人”、“完人”,忽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的合理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效果,也必然无法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退一步讲,战争时期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革命也正是为了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并且就当时人的生活状况而言,主要是为争取应得的物质利益。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P82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3]P467邓小平也讲,“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4]P146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多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多种利益关系”[5]。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学习时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6],显然,这里的“利为民所谋”是包括物质利益在内的,而且“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是以“利为民所谋”为落脚点的。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的表述,无疑也包含着物质利益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特定历史阶段固然有其侧重,但其持续发展及应然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兼具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特点,不仅要着力引导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必须正确看待并恰切引导人们物质需要的发展。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存在着偏重培育人的社会属性中的阶级性、政治性,而轻视社会属性的其他方面的现象。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始终存在着“左”的思想倾向,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都是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文化大革命”更是极左思潮的映现。具有较强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到了“左”的错误、“左”倾方针的严重影响,成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被简化为或等同于政治教育,对一切人、对人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时时刻刻以阶级的眼光来审视,放在政治的天平上来考量,人的丰富的社会关系被“浓缩”为阶级关系、政治关系,人的丰富的社会性被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性、政治性,排斥甚至否定人所共有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就成为以“大德”(政治方向、思想觉悟)取代“小德”(个人修养、基本道德)的特殊模式。[8]P112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偏重培育人的阶级意识、政治观念等社会属性而轻视社会属性的其他方面的现象。而在任何社会中,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具有多样性的,不仅有阶级关系、政治关系,还有经济关系、法律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民族关系、职业关系等,因而人的社会性也是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认识人的社会属性的多方面性,培育其丰富的社会性,才能充分发挥其个体社会化功能。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精神属性的整体观照重视不够。人的精神属性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和人之为人的重要属性。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9]P46存在物,“思维着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的精华”[10]P279即是对人的精神属性的肯定和强调。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唯有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1]P96人的精神属性既包括智力方面如经验、知识、能力等,也包括非智力方面,如本能、欲望、情感、脾气、爱好、理想、决心、气质等,体现于人们求真向善臻美的过程之中。从培养人的素质的角度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促使人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或增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对人的精神属性的观照来说,就是对人的精神性的提升。一方面,与提升人的精神性相应,要兼顾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既“不简单地是一种智力因素,也不简单地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生、共存体”。[12]P262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育者注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强硬灌输而疏于情感的交流与渗透,还是过分相信或单纯依赖感人肺腑的情感的力量而忽略了科学真理对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深刻触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人的精神性整体观照的表现。实际上,正确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信仰、强烈的爱国情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的形成,既需要理性力量的支撑,也需要真挚的情感感化。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激情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又怎么能鼓舞人呢?”[13]P79同样,“只停留在情感思维而缺乏理性思维,只有情感感染力而没有思想渗透力”[13]P82,也是不可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兼顾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整体观照人的精神性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之人的本质依据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据。”[14]P105人有类、群体、个体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全面地认识人的本质,才能有的放矢地发展人的本质,轻视或漠视任何一方面的本质都会使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落空。

首先,从人的类本质来说。人之所以成其为‘类’的人之根据,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由此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是人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14]P105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1]P96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主要是指人的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人的类特性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15]P127人不仅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自由自觉的特性,在其他实践形式或活动中同样表现出自由自觉的特性,这种自由自觉集中体现为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即应充分体现人自由自觉的特性。教育者应能按照自己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自主选择教育内容,能动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在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及设计教育方式,从而既使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并获得发展,也更利于激发教育对象受教育的主体性而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双方的思想互动和情感交流当中,对教育内容或教育信息进行能动判断、选择、吸收,将之内化到自己既有的观念体系当中,改造或发展自身的观念和价值系统。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包括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内的人的主体性,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又通过实践发展人的主体性。

其次,从人的群体本质来说。人之所以成其为“群体”的人之根据,是人的社会关系。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把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区别开来,这是人的群体本质,也是社会本质。[14]P105-106“人是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有社会差别的,只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并不能把社会中不同的人区别开来,也不能作为人成为社会的人的根据。”[15]P127-128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不仅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还派生了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正是不同的社会关系,把不同群体的人区别开来。人的群体本质、社会本质表明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群体,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另一方面——人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应拥有一定的权利。人不仅在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方面需要发挥主体性,在维护自身权利方面也需要发挥主体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从使人们了解、内化以至外化特定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角度发展人的群体本质,还应从服务于个体的角度使其明确自身从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权利、追求更优质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权利以至发展或改造社会的权利。

再次,从人的个体本质来说。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体”的人之根据,“是人的个性,由此把不同个体的人区别开来”,这是人的个体本质。[14]P106人不仅作为类的一分子、作为群体的成员而存在,还作为个人而存在。“从空间上讲,个人具有唯一性;从时间上讲,个人具有不可重复性;从存在价值上讲,个人具有不可替代性。”[15]P128人只有作为个人而存在,才能为社会而存在,才能作为类而存在。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11]P123个人存在的价值正在于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有不同的个性,每个人有丰富的个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是必要的,人的生活才变得鲜活起来,社会才变得充满活力。即使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人之个性仍为必要而不可或缺。著名哲学家唐君毅对此有精彩论述,“在我们理想之社会,人人都有较高之文化意识与德性,但我不相信一种绝无人我之分别、无家庭之分别、无国家之分别之浑然一体之世界,可以实际的实现,而且即是一最好的世界,如许多人所想。因为如果此世界实际上真成如此,则一切人成为一个人。人与人之间无差别,亦将无感通精神之必要。人如无可私之一切,亦将无逐渐化私为公之道德的努力,无由狭小的自我逐渐扩大,以爱家庭,而国家,而天下之历程。如果我们再想一理想的世界,其中一切人,均只有一个思想、一个意志、一个情感,过着同一文化生活,再无一切之差别;则人之思想之交流莫有了,情意之互相关切莫有了,文化活动之互相观摩、欣赏、互相砥砺、批评,与互相影响、充实、互相提携引导之事都莫有了。这将只是人文世界之死亡,而不见有人文世界之存在生长。所以我们理想的世界,不是无异之人与人同之世界,而是有异而相容、相感、相通,以见至一之世界。”[16]P45马克思始终重视人的个性发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的发展的高级形态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7]P104,而这也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理论上的承诺,而是直接指向实践的,其中就包含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不仅要体现普遍性、共同性,还要考虑到特殊性、个别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进路

遵循上述人学依据之分析,可以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解析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进路。

(一)观念上:确立尊重、引导、发展人性及人的需要的思路

第一,人异于普通的动物、异于非生命体的物、异于人类创造出来的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机器,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而不是非人的方式对待人,即以尊重人性、符合人性的方式达致育人目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应体悟人的物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固然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但应正确看待人的物质需要,将之置于合理的位置,引导人的物质需要的良性发展,同时,通过作用于人的观念和价值系统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来推动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第三,人还有超越性需要,有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于或满足于对人的物质需要的关切,还应通过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切发展人、提升人,使其不断获得人之为人的精神。

(二)实践上:培育人的主体性并促其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体现人文精神,在具体实施的微观过程以及评价上也应体现人文精神,推动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发展和完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

其一,对于不同社会群体、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会有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回应现实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发育和健康发展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活动,促进人的主体性发育、成熟理应成为其目标。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始终与时代共进,充分考虑现时代不同群体和阶层以至个体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满足其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或引导其需求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体现了党所主张培育的价值观,实际上也反映了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当下的关键在于将此内容恰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有效激发人们对之的认同以至自觉追求。其三,无论是对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等显性方法的运用还是对表现为丰富多样载体形式的隐性方法的运用,都应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其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参与,以促进其主体性的发育和发展。其四,从教育评价来说,应秉持“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客体(受评对象或受评对象的某个方面、某些内容)多方面性、评价标准和尺度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18]等原则,尽可能保证对教育者为教育活动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整体状况等各方面都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既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锻炼了主体能力,又使二者的主体意识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更自觉、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军科.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现代人文精神论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选)(1942年12月)[M].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01-07-02(1).

[6]刘思扬.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2002年12月7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2-09(1).

[7]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热烈祝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2013年3月17日)[N].人民日报,2013-03 -18(4).

[8]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华琪.思想工作创新谈[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14]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韩庆祥,张洪春.论以人为本:从物到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6]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李岩.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的理路探寻[J].求实,2014,(10).

[责任编辑:D]

[收稿日期]2015-04-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本性研究”(11YJC710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研究”(2013XMS14);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人文精神的凝练与提升研究”[HNSK(GJ)12—41]。

[作者简介]李岩(1976-),女,辽宁北镇人,博士,主要从事人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3-0001-05

① 参见吕绍明,王绍惠:《学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1998年第5期;《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2006年第3期;汪长久:《弘扬人文精神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3期;左云飞:《人文精神培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姚春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人文精神》,《福建理论学习》2004年第12期;刘明奇,张巍:《人文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张明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转变与人文精神构建》,《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6期; 叶远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彰显》,《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27期;等等。

② 学界对人性、人的本质的界定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二者等同,有学者认为人性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人性是人的本质的表现,重在表达人的实然状态,而人的本质重在强调人应当是什么的应然状态。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人文精神人性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