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免”的语义及词汇化考究

2015-12-17李冰冰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词汇化语义



“避免”的语义及词汇化考究

“避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对“避免”的解释是“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避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解释相同,只是增加了其搭配使用情况:“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可带名词宾语、动词宾语,可带‘了’。可带少量双音节形容词宾语。一般用于肯定句。”宋作燕把“避免”看作是防止类事件动词,认为其具有宾语强迫的特点,“避免”不具有典型动词性用法,不能单独报道一个事件,需要借助另一个隐含动词。袁毓林在《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一文中把“避免”归入避免类隐性否定动词,提出“避免”的词汇意义中含有某种否定性语义。丁健在《汉语目的范畴及其表达手段》中提到现代汉语中表示消极目的的“免得”、“省得”、“以防”、“以免”四个连词的语源概念都与“避免”有关。上述研究主要是针对“避免”在现代汉语语义层面展开的论述,对“避免”一词的来源及词汇化演变历程尚未提及,下面我们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避免”一词的来源和词汇化过程做简单论述。

1“避免”的语义考察

1.1 语义的隐性否定特点

Givón指出,从历时角度看,语言中的否定标记大多源于否定性动词。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形式一般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加上否定词“不”,如:“去/不去”、“认可/不认可”、“诚实/不诚实”等。但也有一部分词语本身就可以表示否定性意义,如:“拒绝≈不+接受”、“否认≈不+承认”。袁毓林把这种不包含否定词的综合式否定称为隐性否定(implicit negation)。从词典对“避免”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词汇意义中含有某种否定性语义。虽然它的表面没有否定形式,但是其中的否定意义十分明显。我们可以将它的表义做如下转化:“使某件事情不发生”→“不+使某件事情发生”。所以,像“避免”这类含有隐性否定特点的词语如果在外部结构形式上加以否定的话,那么句子内外的两种否定意义恰好相互抵消,整个句子的表义就成了肯定。这就为我们平时见到的一些病句提供了解释:

(1)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使学生的思想发生混乱。(CCL语料库)

(2)第三个是,这样的话不能避免不公正的学生早恋。(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1.2 语义所指事件的特点

首先,既然“避免”含有隐性否定的语义特点,那其语义“不使某件事情发生”中所直接涉及的“某件事情”是尚未发生的,具有未然性。因为只有尚未发生的事情我们才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去左右它原本可能遵循的发展轨迹,使其“不发生”。例如:

(3)怎样才能避免今后犯错误是我们应当重点研究的问题。

(4)尽量避免再次与之发生肢体上的冲突。

“避免”所处的句子中有些含有明显的表示未来意义的时间词,像例(3)中的“今后”,有些含有表未然义的频率副词“再”,对于那些不含有上述词语的句子,通过语义分析也可以明确得出其具有的未然的特点。

其次,“避免”一词所处的句子中谈及的事件常常具有主观上的不如意性,即是人们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例如:

(5)千万不可随意填写,以避免制作人员看错和理解错误。(CCL语料库)

(6)自动转账的运用可以避免输入过程出现差错、减少凭证输入工作量、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这也……(CCL语料库)

例(5)中的“看错”、“理解错误”,例(6)中的“出现差错”等都具有明显的不如意的色彩,人们不希望它们发生才会采取相关措施去“防止这类情形发生”。

2“避免”的词汇化发展

“避”和“免”是两个并列项在语义上相似的并列短语,在历时发展过程中逐渐取消了分界,经历了一个单独使用到粘合使用的过程,最终固化成词。

2.1 “避”和“免”的单独使用

“避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两个成分原来都是可以单用的。“避”在《说文》中的解释是“避,回也”。本义是躲开,回避。例如:

(7)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

后来词义引申出“离去”、“隐藏”义,例如:

(9)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

(10)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免”原是“冕”的本字,后来通过假借作“免除”义使用,于是又另外造了“冕”字来承担“免”的造字本义。“免”字后又经过词义的引申表示“脱掉、赦免、逃避、罢黜、分离”等义,例如:

(11)谓身不死得免去皮肤也?——《论衡·道虚》

(12)暂而免诸国。——《左转·僖公三十三年》

(13)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14)遂免丞相勃。——《汉书·文帝纪》

(15)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

“避”和“免”在单用时基本语义上的相似性为两个词的粘合使用创造了条件。从认知语法角度来看,“避”和“免”在概念意义上的相关性体现了句法象似性中关系象似的原则,这种概念相近的关系为“避”和“免”形成意合式并列短语提供了可能。同时也顺应了词语双音化的趋势,满足了词汇历时发展的需要。因为为了满足韵律的要求,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单音形式换成双音形式以表达某种辞气顺畅的效果。

2.2 “避免”做短语使用

自唐代起,出现了“避”、“免”连用的用法,但不是词,是短语,因为有换序用法存在,能够换序是短语区别于词的最重要标记。例如:

(16)殊不知覉鞅之劳,或能避免,而方寸之内,不形不声,牙孽互萌,诧其力者愈莫能争。——《泽州灵泉院记》

(17)虑令之不行也,严避免之禁,申沮坏之制。——《宋史·食货志下四》

(18)君之视臣,譬之於足,方责其大,不强为难,而卿深执谦恭,力求避免……——《赐宰相吕公著辞免不拜恩命许批答》

(19)乡者承上庠之乏,充文馆之员,补奉常之属,给太史之役,未尝敢以片言避免烦凂朝廷——《辞修起居注第三状》

(20)自料为佛法否。美膳粝餐,自想无嫌爱否。炎凉冻暖,自看免避就否。一一审自反照,实得情意一种否。——《禅源诸诠集都序》

(21)复出其矫捷之身手,与敏锐之眼光,而择临时免避之方,倒也并未全葬子弹之中。《大清三杰》

(22)以州县吏罄赀远宦,人地不习,无益於杜弊。请援汉、唐故事,免避本籍。——《清史稿》

(23)大凡人家尊长期丧,多年高者,卑幼期丧,多年幼者,免避卑幼, 则妨试亦鲜。——《燕翼诒谋录》

上述例句中“避”、“免”连用,语义并无多大差别,这表明了“避”、“免”连用还是短语用法,没有完全固化为一个词。同时,古汉语中的“避”有时写作“辟”,“避免”和“辟免”的同时存在也证明了两者依然是各自成词,在一起连用的情况属于并列短语的使用。例如:

(24)不能动变,君子笃信审己也,安能遏累害於人?圣贤不治名,害至不免辟,形章墨短,掩匿白长。——《论衡》

(25)高崇文平蜀,从事坐累多伏法,惟从以拒辟免。卢坦在宣州,辟为团练观察副使。——《旧唐书》

不论是“避免”还是“免避”,我们都可以看成是动词性意合并列短语,此类短语并列项所表示的动作相同或相近,并列项之间在意义上是联合关系。这种两个语义接近的形式,在概念领域内的距离比两个语义相反或相对的形式距离近,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应该有更近的形式距离,因而也就更容易词汇化。

2.3 “避免”做动词使用

并列式双音词,起初可能是由于韵律的需求而把两个同义或近义的成分放在一起,作为与单音节在韵律上互补的一种统一形式来使用。那时,这种并列结构是自由的组合,其前后顺序不固定。其中有一些并列自由组合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人们逐渐倾向于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再十分注意两个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并列关系以及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时它们就开始词汇化了。“避免”在近代汉语中的用法逐步固定,这种用法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中。例如:

(26)都用计谋相继被逐,新郑高公当初和张是刎颈之交,最终也没有避免贬戍。张公的才术,是以前各位所赶不上的。——《万历野获编》

(27)一边是八两,一边是半斤,所以他假作行围采猎,为的是避免此事。——《三侠剑》(下)

(28)五爷一边走着,一边思索避免嫌疑之计,游完了西湖,到柜上吃饭,叫学生意的给买了一个锁。——《三侠剑》(中)

(29)可见劫运之理,虽大圣上仙,明知其故,而无能避免。——《八仙得道》(上)

(30)高宗弄得不知什么地方,才可以避免寇患,只得召群臣,共议驻跸之所。——《宋代宫闱史》

(31)到了后来,连商人运载货物的船只,要想避免捐税,也纳贿内侍,制造了“德寿宫”三字的黄旗,挂在船上……——《宋代宫闱史》

(32)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民国演义》

(33)鸿濛氏道:“都很厉害,都能杀人。但是亦有避免之法,只要知道它是哪一种,将它的名字一呼,它就不敢为害了。”——《上古秘史》

(34)现在我王想追尊先崇伯,固然是不匮之孝恩,亦为要避免这种无谓之谰言。——《上古秘史》

“避免/免避”在近代汉语中,既已实现了词汇化,那么它们在历时演变过程中,语义是如何发展的呢?考察后我们发现,其演变历程如下:

(1)“避免/免避”最初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的,“避+免”,表达的语义也是两者的语义相加,即“回避+免除”义。

(2)“避免/免避”经过固化凝聚成一个词,两者之间取消分界,粘合使用,整体表“防止”义。

(3)语义淡化,“避”和“免”在联合使用到固化成词的过程中,各自包含的义项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只保留了两者共有的近似义项来共同表达“防止”义,这一演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避免”的词汇化机制

3.1 组块的心理过程

“避免”的词汇化是由心理组块造成的重新分析的结果。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原来分离的单位变得互相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因而促成了词汇化的发生。起初“避”和“免”分别是两个独立的句法单位,在线性顺序上临近,经常在一起出现,语言使用者便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来加以整体处理,而不再对“避免”的内部结构作分析,这就使二者之间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或消失了,最终导致“避免”一词从旧有的并列结构中降格而来。

3.2 韵律机制

韵律机制对汉语词汇化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为汉语词汇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形式标志。冯胜利认为,汉语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音步是最基本的韵律单位,具有一种“梏化作用”,处在稳定的音步中的两个成分必然会被音步“梏化”起来而趋向词化。“避免”中的“避”和“免”原本就处在同一语法层次上,这两个成分正好组成一个标准音步,具备了作为一个韵律词的条件,从韵律上对“避免”成词进行了确定,这样时间久了就会粘合成为一个结构体,最终形成了一个词。

3.3 使用频率

高的使用频率是并列短语演变为一个双音词的先决条件。我们对“避免/免避”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见下表)。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勾勒一下“避免”的词汇化发展历程:“避”和“免”粘合使用从秦汉时期始见于文献中,作为句子的谓语,其后带宾语。这种用法历经隋唐五代到宋辽金时期开始频繁使用,随后固化成词一直沿用至今。在文献资料当中,“避免”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免避”。使用频率越高,成为凝固结构的可能性越大,因而“避免”最终得以凝固成词。

4结语

董秀芳在论及汉语双音词的主要衍生方式时指出,并列短语词汇化是汉语双音节词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类似“避免”这样在古汉语中以意合形式出现的并列短语在词汇化过程中更是占多数,因为两者在语法范畴上通常是一致的。“避”和“免”在单用时都是及物动词,整体组合后的句法功能也是及物的,后面可以带宾语,同时,宾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避免”的词汇化进程。在语义上,两者的表义相近。“避”和“免”在使用的过程中两者的意义差异被淡化,“避免”就有了词汇化的可能。

注释:

《“避免/免避”的使用情况表》中的语料来自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2—47,101—12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8.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9.

[4]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1996:108—122.

[5]宋作燕.轻动词、事件与汉语中的宾语强迫[J].中国语文,2011:205—210.

[6]袁毓林.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J].中国语文,2012:99—112.

[7]丁健.汉语目的范畴及其表达手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5.

[8]刘红妮.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106—111.

(责任编辑:杨阳)

李冰冰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并列短语的词汇化是现代汉语双音词产生的一个主要途径,文章以“避免”一词为例,从共时层面对“避免”的表义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从历时角度考察“避免”的词汇化演变历程,并就“避免”一词的词汇化机制从心理组块、韵律机制和使用频率三个方面进行考究。

关键词:避免;语义;词汇化

Abstract:The Parallel phrases’ lexic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produce a dual tone word. Taking “avoid” for example,we analyze its meaning from the synchronic level. Then, we inspect its evolution of lexicalization from diachronic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we talk about the mechanism for its lexical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chunking, metrical mechanism and use frequency.

Key words:avoid; semantics; lexicalization

作者简介:李冰冰(1990—),男,山东滨州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收稿日期:2014—11—06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36(2015)01—0043—04

猜你喜欢

词汇化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