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环境下的新问题、新素养与新途径
2015-12-17房金环
房 金 环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新传播环境下的新问题、新素养与新途径
房 金 环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新传播环境下,新媒介管理者遭遇到话语权回归难掌控、信息庞杂难处理、利、欲引诱下的信息可信度低等新问题。新媒介素养是指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倡导理性、文明的交往方式。培养新媒介素养的途径是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教育体制,政府以身作则并努力提高服务和依法管理水平,把媒介自身作为普及媒介素养的高效平台。
关键词:新传播环境;新问题;新素养;培养途径
印刷术发明之前,人类基本处于“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阶段;印刷术的普及开启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新时代;而互联网的兴起与推广则又一次改变了人类的传播环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在这样一个无数个“点”都能即时互联互通,因而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巨大“面”的新传播环境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高度融合,两者的区分已经显得不再有什么意义。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我们面临着怎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新媒介素养?怎样培养新媒介素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介带来新问题
数字和网络技术消解了大众传播时代社会强势力量对传播的掌控权、对话语的垄断权,为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扩大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新媒介给民众带来民主的同时,也给媒介管理者和社会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1.话语权回归难掌控。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拥有体制下的专业新闻把关人,信息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传播,传播成本高。从业人员受过专门的训练,往往专业素质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加上体制的力量,他们知道什么话题可以说以及怎么说。所以,对新闻主管部门来说,传统媒体总体上显得较温和、理性、好控制。然而,在新科技的推动下,“旧时王谢堂前燕”的传统媒体话语权瞬间就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技术赋权不一定能带来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无序、言论无度、监管无力成为新媒介时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新媒介极低的门槛准入制把媒介使用者从旁观者瞬间转变成了媒介当事人的角色。只要一部小小的手机,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新闻信息并分享心得体会。新媒介一方面消解了官方主导的话语叙事模式,赋予媒介使用者们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让价值变得多元,让话语变得灵动。借助新媒介,人人都可以浏览网页、上QQ、刷微博、发微信,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跟帖、发帖。但另一方面,这也让媒介变得更加难以掌控。既然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而每个人的素质和观点又不尽相同,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言论。况且对于同一件事情,如果从逻辑、价值和审美等不同角度去理解,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尽相同。对于生活按部就班的观众和读者而言,他们对一些新奇甚至离奇荒谬的事物往往会有较大的兴趣,也会有意无意地浏览并发表即时的评论。有时恰恰是一些无意的跟帖造成了多数人围观。围观产生力量,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2.信息庞杂难处理。话语权的回归,信息发布权不再被专业人员垄断。信息处理的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既相互合作启发,又形成很强的竞争。在商业利益、权力意志及个人兴趣的主导下,为了追求信息的时效性、新颖性,他们往往会牺牲掉新闻的一些本质属性。与印刷媒介文字的稳定性及线性排列,有助于构建一个理性、自信、规范的主体不同,电子媒介的信息模拟本身“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1]。新媒介系统的超文本、多媒介和互动性三大特点,都造成了信息量的庞杂。庞杂的信息量对现代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超文本链接打破了传统信息的组织模式,使所有的文本都能融于一体,但随处可见的链接在扩充了信息量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从而打乱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逻辑,诱使人们超出自己的信息需求,一步步进入信息的汪洋大海。多媒介技术把声音、视频、数据、音乐、新闻、电影、照片等任何一种媒介形式的讯息都容纳在一起,而互动性特征的背后则是个人自由发布信息的权力。然而信息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是有限的,超出吸收范围和实际需要范围的信息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更是时间和精力的挥霍。
3.利、欲引诱下的信息可信度低。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隐匿性,它掩盖了一切主体的差异性,在网络世界里,所有的人都仅仅是一个平等的符号,都有消费和发布信息的权利。不得不说,网络极低的准入原则,给广大的普通民众带来了更广泛的民主和自由,也极大地增强了知识文化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一切知识和信息都拥有了不确定的、流动的互动性。现在,理论不再只有一种形态,对以前被忽略的理论的强调也成了知识越来越流动的理由。但是,目的产生手段,手段也同样会催生新的目的,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在满足读者和观众了解更多信息愿望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浮躁、焦渴、幻灭的时代氛围,一切都失去了本来的宁静和悠远,一切都模糊了最初的清晰和本真。正像鲍德里亚在紧身袜广告“你比自然更裸”中发现的那样,现代商业文化颠覆了真与假、是与非的界限,真正的赤身裸体在这里反倒变成了次级裸体。服装、首饰、脂粉填补了身体的自然缺陷,在紧身袜、透明纱衣包裹下的形体反倒“将你变为你自身”[2]。在这个瞬息万变、真假难辨、真假不辨的时代氛围里,我们往往是挑了技术却忘了精华,为了目的恰失去了目的。于是,为了所谓的传递正能量,就有了某知名媒介记者在2013年3月25日发布的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这则新闻迅速被多个知名官方网站转载,并瞬间在网络暴红。其新闻截图中原汁原味的凌乱有着强烈的真实感,纯真温暖的场景曾让无数读者唏嘘动容。但正在大家的感动之际,此新闻很快就被深圳媒介证实,这是深圳某景点为赚人气,特请来策划公司为其出谋划策的商业炒作。商业为赚人气,媒介为传递正能量,这听起来似乎都是响当当的理由,但是,光亮幻灭后的黑夜将会是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的黑暗,用欺骗的手段来传递所谓的正能量,得到的必将是更大的负能量,媒介公信力的损害,也将很难修复。试想,连向来以客观真实著称的新闻媒体报道都不可信了,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能相信谁呢?同样,以这种方式来博人眼球的做法,不仅不会被观众内心所期许,而且还会对观众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它欺骗了人们的善良,破坏了社会的真善美,其商业效果也必将适得其反。“从长远看,越趋近社会利益而避免急功近利,越能获得市场利益。因为社会的利益就是读者的利益,保证了社会的利益就保证了读者的利益,而读者又是媒介的最终消费者”[3]。
二、新媒介需要新素养
所谓新传播环境其实是传播关系的一次重新洗牌、传播权力的一次重新分配,它不仅打破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分野,而且消解了体制内专业信息生产的权力。对此,社会各方似乎还都要有一个准备和适应过程。旧传播环境下传播权力的掌控者要努力适应新传播环境下的众声喧哗,因为这其实是社会利益多元化在新媒介条件下的正常表现;新传播环境下为技术赋权的网民也应做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准备,因为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传统的媒介素养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传播环境,新传播环境呼唤新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传统的媒介素养通过揭示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和政治逻辑,提高人们对媒介的认识水平,进而帮助人们善用媒介。网络时代这两样东西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以相对民主的形态更加隐蔽地发生作用。表面是网民自由操控媒介、自主发布信息,但很多时候背后都有经济或政治权力的作用。2013年3月25日的《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瞬间在网络暴红。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不过是深圳某景点为赚人气请策划公司所进行的一次商业炒作。一起“大概八点二十发”的意外事件揭开了个人微博背后隐藏着的金钱和权力交易内幕。此外,网上不少表面上或反思历史或针砭时弊的文章,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其间徘徊着不同政治或经济势力的身影。新媒介素养需要在提高人们对新媒介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当今社会,无论新旧媒介都难以摆脱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控制,经过媒体传播的内容大多是高度选择和精心组织的结果,即使“自媒介”也很难例外。因此要学会仔细分辨、多方求证、冷静选择,提高警惕、拒绝诱惑,不盲从盲信。
2.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麦克卢汉把媒介视为人体的延伸。与口语传播时代不同,延伸了的“身体”已不像嘴巴和耳朵那样是人的自然有机身体。各种传播媒介的发明都为人类传播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要兑现这种可能性则离不开对各种人为(造)的无机“身体”的掌控和驾驭。文字的发明离不开对书写技能的掌握,印刷术和无线电的发明离不开对印刷和电子技术的掌握,网络时代同样离不开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否则可能的传播权力就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技能也是一种权力。新传播环境既要求人们掌握各种新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技能,更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即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身、明确方向, 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
3.倡导理性、文明的交往方式。Web2.0技术促进了“自媒介”的发展。如果说传统媒介在信息的选择和发布上由他人掌握和控制,属“他媒介”,那么“自媒介”则是由我们自己掌控的媒介。它一方面属于我们自己,另一方面通过互联互通又具有公共性。一则消息、一个观点、一种情绪通过网络可以传至千里、播及万众,这就和传统媒介条件下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产生了质的不同。
不少网民只看重新媒介的“为我性”,却忽略了其中的社会性或公共性。网络上各种情绪化表达、人肉搜索、舆论审判甚至攻击谩骂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2011年12月,杭州肖女士因丈夫出轨留下“自杀遗书”,“遗书”被其家人公然发在网上,以此来泄愤,引发网友愤怒谴责和人肉搜索。不久,肖女士丈夫及其“小三”的身份证、工作证件、照片、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被公之于众。但不久,留下“自杀遗书”的肖女士却“死而复生”。网络使用中的这种非理性、无序化和不文明不仅对社会毫无益处,而且对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尊严造成严重侵犯和践踏。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不同于一般生产劳动中的工具行为或策略行为,人类交往不应该属于以目的为导向的行为,而应该属于以理解为导向的行为,“交往理性”就是要为可能的谅解创造条件。但“文明的交往模式、对他者存在的权力的宽容态度,以及平等主义的自明性等,都是复杂过程的产物”[4]。这在新传播环境下,如何利用新传播手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相互理解,进而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媒介素养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培养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传统的媒介素养在我国尚未来得及普及,新传播技术又对其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努力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的进程。提高全体公民的新媒介素养有很多途径,当务之急有三。
1.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教育体制。英国教育部上个世纪上半叶就把媒介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加拿大在1999年的课程改革中,把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课程引入课堂。中国上世纪90年代才引入传统的媒介素养,目前也只在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有些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的公选课),陈旧的课程内容和有限的受惠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14年全球社交、数字和移动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已占人口总数的44%,而且低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尽快将(新)媒介素养纳入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当前的媒介素养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人们还不曾接受科学的媒介理论知识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而多是在自身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感悟来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方式,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较为权威,因而也是媒介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第一道关口。
2.政府以身作则并努力提高服务和依法管理水平。传统传播环境下,政府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媒介、垄断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权。但新传播环境下,人人拥有“麦克风”,信息成为防堵不住的洪水,媒介的官方话语权受到挑战,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甚至对立。而“在现代性条件下,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态度通常都是与日常行动的延续性相关联,并在很大程度上被日常生活自身的环境所强化。因此,与其说信任是‘向承诺的飞跃’,不如说某种类型的环境的默认,在如此环境中,其他种种选择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外了。”[5]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升自身的信誉,政府首先要摆正心态、正视现实,积极应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政府自身要善于利用新媒介,保证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保持公信力,引导舆论健康发展;第三,新技术的推广也需要政府财力物力的支持,尤其是面对新媒介知识鸿沟的显现,政府更应该在偏远地区、弱势群体中培养这些公众的新媒介素养,让他们不仅能够具备使用新媒介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也能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介作为自己的传播工具,融入社会的传播系统中;第四,要依法管理,有序的网络空间需要公众内化的道德,也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在网络事件频发的今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行为和政府管理行为显得尤为急迫。
3.把媒介自身作为普及媒介素养的高效平台。无论新旧媒介,其广泛的影响面和强大的传播力,都可能在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传统媒介的职业新闻人应该扬专业之长,通过对职业理想的坚守、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为(新)媒介素养的普及起到示范作用;广大网民也需要加强自律,提高社会责任心,通过具体的传播实践来防止偏听偏信,培养媒介素养多元视角、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都应当积极宣传新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在发掘有价值的新闻、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同时,努力追求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
[2] 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 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88.
[3] 吴敬琏.信任的年代,怀疑的年代[M]//转型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
[4] 哈贝马斯.生产力与交往——答克吕格问[J].天津社会科学,2001(5).
[5]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79.
责任编校:徐希军
New Problems, Qualities and Approaches in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FANG Jin-hu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Anhui, China)
Abstract:In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managers of new media are facing new problems like difficult control of returning discourse power, management of cumbersome information and poor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due to the lure of money and ambition. The quality of media refer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in new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the attempt to master the use of new media and the advocacy of rational and civilized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 way to cultivate such qualities is to put them into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a lead and try to improve its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laws and rules. The media sh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popularize media qualities.
Key words: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new problems; new qualities; approach of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4-0082-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4.019
作者简介:房金环,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4-26
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2:5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820.125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