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课参与兴趣提升的途径与策略——以杭州市塘栖中学研究为例
2015-12-17孙坚
孙坚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高级中学 浙江杭州 311106)
1 问题的提出
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对于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体育教师基本功之一。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兴趣主要是来自学生参与过程中对所参与的体育内容感受。换句话讲该文所指的体育参与兴趣是学生在参与之初或者参与过程中不自觉地感受与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另我们的学生更加重视或者更加积极的参与。相关文献也证明了,高中阶段学生体育参与兴趣激发的有效与否,对于高中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非同小可。也就是讲,只有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其才能从内心中对参与的体育活动给以肯定,才能形成正向的参与行为,让自己的参与行为成为一种实际需求。但是,就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激发的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究的问题。为此,该文笔者基于任教学校开展了高中生体育课参与兴趣提升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文献梳理、教学实践总结,给同行们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文以高中生体育课参与兴趣的激发途径与策略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该文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以及归纳提炼法等。其中通过文献法对中国知网、万方网、维普网等国内主流数据库中的关于高中生体育课参与兴趣提升的文献进行了检索。该文以中国知网中的文献为主,共检索到144篇,重点研读了2014(23)、2013(19)和2012(15)进三年共57篇,并从中选出了10篇,进行重点参考。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对笔者所在学校3个年级的学生发放了60份问卷(每个年级20份,男、女各1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及经验对一些促进高中生体育课参与兴趣提升的策略进行了梳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体育与体育课兴趣调查情况
从表1和表2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省随着年龄与年级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但学生中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的人越来越多。出现这种现状,该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体育课教学与学生的兴趣趋向出现了脱节,同时教师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3.2 体育教学现状
该文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及教学观察对笔者学校学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了剖析,发现体育教师的教法、教学内容设置、评价标准等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有较大的影响。
3.2.1 教法运用形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笔者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传统、墨守成规、创新性不够。学生问卷中有86.7%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教法无味、没有吸引力。而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教师的牢骚也比较多,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经过几次创新尝试后失去信心。相关研究文献研究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都会存在着陈旧的教学内容、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等问题。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没有生命力,关键问题是教师如何有效地加以运用。教师的自身层面上其专业的素养和实际的教学水平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这就使教学方法选择与使用出现了呆板生硬的问题。通过多次教学观察笔者认为目前的高中生存在这兴趣较低的问题。分析根源,不能不说与我们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有着一定的关系。课堂上教师无法找不到较为合适的办法加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再加上课堂气氛调动效果的不理想,最终出现了上述现象也属正常。那么,为什么教师会在教法选择与运用上出现单一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这与体育教师统的教学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教育的主体,而学生原本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起来或者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明显。教学的实际是教师一直处于强势主体地位,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地满足,学习的心态受到了打击,因此就导致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原动力无法得到激发。
3.2.2 学生参与自信缺乏
多次教学观察及教学实践发现,在体育课上一些学生存在参与信心缺乏的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数据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参与自信心缺乏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体育技术与能力水平较低以及怕人前丢面子所致。在笔者调查的60名学生中,在你认为体育课中不愿意参与的原因调查中,选“丢面子一项”的学生有42人,占总人数的70%,并且这种心理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多。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高中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过程,兴趣水平处于低层次的,大多数是由于对自己掌握体育技能水平过于缺乏正确的判断或者认为自己很差,因此缺乏足够信心。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了自我防卫心理。事实证明,学生的这种自我价值贬低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影响巨大,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出现。出现这样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我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完成。面对这样的问题,通常来讲我们体育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自己的引导实现鼓励的目标,帮助学生选择适当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由简到难,由浅及深的活动参与中获取成功,获取自信。真正地帮助我们高中生明白体育活动参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自己敢于挑战自我,积极地锻炼自我,才能最终超越自我。
表1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表2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4 学生参与兴趣激发的途径与策略
4.1 立足兴趣动机,提升教师激趣能力
运动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何谓“兴趣”,相关理论书籍中阐述到:兴趣是指一个人对于某种特定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其他人的特殊倾向。何谓运动兴趣,华东师范大学的季浏认为“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1]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例如,对篮球运动有兴趣的人,总是对各级篮球比赛、篮球明星、篮球服装等与篮球有关的事情给予注意,对篮球的媒体报道非常敏感,不论是现场比赛,还是电台广播和电视播放,对他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并且在观看篮球比赛时热血沸腾,为每一位自己所喜爱的篮球队员或心中所归属的篮球队的精彩表演拍手叫绝,平时一有空就会约上朋友和同学进行篮球比赛与活动等等。
由此可见,运动兴趣会使人的认识优先指向某项运动,并以一种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了解和探究它。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这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感到这些运动知识和技能需要了解,需要掌握,他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该项体育运动或体育学习。相反,由于缺乏一定的兴趣,其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会感困难与乏味,尽管任务的难度水平一般,但自身完成认为的创造力或较为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其实都是不可能的。
图1
4.2 立足有效备课,提升设计激趣作用
高中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较为独特阶段,主要特点表现在青春绽放、充满激情。正式这种心理特点更为更容易对不同于平常或者新颖的东西以及思想产生较强的兴趣。所以,体育教师要是能有效地对此加以控制,使其成为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激发的途径。实践证明,备课就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最为有效的载体或者切入口之一。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将一些陈旧、单调、乏味、无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处理加以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通过有效地备课打开体育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帮助自己找到更为新颖更为适合教学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本文笔者认为,通过有效地备课实现学生参与兴趣的激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功夫。
首先,备课者明确传统备课与现代备课的区别。要想备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理念加以指导才行,备课的本身是具有理性化的特点,而理念应该是设计的灵魂。这就是说在备课时我们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要将理论和教学的实践相结合,要明确现代备课和传统备课的区别何在。在吴志樵主编的《教师备课的艺术》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见表1)。
其次,备课要立足教材但不能拘于教材。也就将,我们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不能完全脱离我的教材,但又不能完全被拘泥在教材安排之中。我要学会灵活,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要学会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加以设计内容。例如,冬季我们可以选择耐久跑,夏季我们可以选择快速跑,上午选择竞技类的内容,下午选择趣味性的内容,等等。
第三,组织形式要力争多元化。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还是一味的亲身示范,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模仿联系,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就显得过于单调乏味。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高中生的较强竞争心理,通过比赛竞争机制的构建实现参与兴趣的激发。这样的备课设计完全能够适应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符合高中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与规律,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参与的动机,帮助学生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气氛和环境中迅速的掌握一些体育项目的活动技巧和技能,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等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高中投掷教学的备课设计中,笔者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练习等对一些基本投掷动作加以探究。之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进行投掷比赛,并要求参加者认真观察其他组的动作技术特点。最后进行各组的观察汇报、讨论与共享。通过最佳投掷手的评选,完成兴趣激发高潮的实现。
4.3 立足教法优化,提升课堂激趣水平
4.3.1 分组教学法的优化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而若想通过不同学生的优化组合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就要注意将技术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互相搭配。在练习的过程中,让技能相对生疏的同学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找到观察和学习的模范,这样具有层次性的小组划分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练习中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给体育基础较好、技能较为熟练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体会到做老师的成就感和帮助同学的意识,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技能更加突出。就拿笔者的实际教学案例来说,在进行排球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笔者采用了结对子的方式,一对一帮扶,让技能娴熟的同学为存在学习困难的同学做好示范和指导,同时要求这些同学在自己做动作的过程中力求发球的稳定性和回球的到位性,不仅提升了这些体育较好同学自己的水平,也能够带动其他的同学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4.3.2 讲解与示范教学法优化
从心理学分析讲解与示范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有四:其一,能够了解原理并建立动作概念。“认知结构中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水平高于新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了上下位关系。懂得基本原理才更容易学习。在原理的基础之上,配合教师动作示范,使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抓住动作要点领会动作精要。其二,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及意义。有效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明确学习、练习目的,激发学生求知欲。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没有健全的身体打基础,怎能在学业、人生的战场上取得最后的胜利,更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将求知的欲望转化为内在的渴望,当这种渴望得以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和感受。其三,能够激发学生的动作体验。学生在安静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容易产生灵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恰当的处理动与静的矛盾关系,能使每位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并对练习产生跃跃欲试的迫切需求。使之激发出学生的动作体验。其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育课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得到良好协调,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讲解法与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感知觉的准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球和木块哪个易于滚动?”学生往往回答球比木块容易滚动。通过现场试验,给学生一个直观表象,进而引出本课内容:做前滚翻时,低头、含胸、团身似球。其次,要充分依据心理学规律适当加以运用。要根据不同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用,如果教师讲解啰嗦、拖泥带水、把握不住重点,示范动作不准确甚至失败,学生则会对练习产生消极情绪,影响练习兴趣。此外,情绪对学生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的讲解、示范要相互结合。讲解要有明确的目的,讲什么、怎么讲,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
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提炼才能形成。离开教学实践,离开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单纯追求口诀形式,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讲解还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讲解的内容要正确,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讲解时要实事求是,不夸张,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讲解要精炼扼要、通俗易懂,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讲解;讲解要富有启发性,教师要通过讲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看、听、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而示范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示范的正确性,要注意方向、位置和时间等问题。在前面我们提到,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一味采用老师示范、学生学习这样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完全否定了示范行为自身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基础,要将其适当运用以发挥更大的效用。教师应当意识到,身教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言教,教师要格外注重自己的语言与行为,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参与。对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关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的练习和努力后所得到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寻找他们的特长。同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寻找机会、打造平台,让学生进行示范,鼓励学生突破自我,展示自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来说,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就注重体育专业特长的培养和这样一个平台的搭建。通过这样的努力,首先让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中找到了一个平台去展示自己,同时还可以带动同学们认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发展潜力,找到桥梁沟通“教”和“学”这样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
4.3.3 游戏教学法的优化
虽然说高中生已经不是小孩,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像对待低年龄的儿童一样,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阶段,爱玩仍然是骨子里还没有消磨掉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大多数时间都只能在封闭的教室中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和升学的巨大压力,让他们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中。而游戏与体育课堂的有机结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之余找到一个释放压力寻找乐趣的途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不再片面的认为体育是单调枯燥和令人疲惫劳累的,更能有参与进来的兴趣。但是,教师在运用游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和需要来选择和安排游戏。不同的课程内容的安排需要配上不同的游戏,这样才能够使得运用游戏的“趣透”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应当说,体育课程教学中游戏的引用发挥着一个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搭配上不同的游戏进行教学,才能够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达到使用游戏的目的,更不会因为产生了审美疲劳而觉得体育课程教学毫无新意,一开始使用游戏时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也就慢慢没有了。
例如,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分别设计了“贴年糕”和“二人三足踩气球”两个游戏。
游戏一:二人三足式的贴年糕游戏(见图1)。
游戏场地:篮球场或者排球场
游戏方法、规则:同传统的贴年糕游戏,只是增加人数。
游戏建议: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时间和场地进行控制。
游戏二:二人三足踩气球
游戏场地:平整地面一块,10米×10米。
游戏方法:班级分成相等的2组或4组(根据班级人数定,一组不能超过10对)每个学生脚上系一个气球,游戏开始后两组同学相互去踩对方的气球。
游戏规则:只允许用教才,且保证二人三足的完整性,脚不能脱开;比赛以规定时间内踩碎对方的气球数多者为胜利方。
游戏建议:比赛时间以90s、60s、30s递减设置,增加比赛的节奏感和竞争性;可以适当播放背景音乐。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学生所要面对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能够有效地为其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机会进行户外新鲜空气的呼吸,通过体育锻炼进行身体的自我挑战,实现身心上的放松,真正地劳逸结合。提高高中生体育课参与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有效地解决,需要我们不间断地加以研究,加以实践。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不同的激趣方法,而同一种激趣方法在不同的时间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对于高中生体育课兴趣激发策略而言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因此,在此理念下我们的体育教师要积极地思考、分析、总结、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l]余丁友.对浙江省初中学生体育兴趣及其变化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465-466,482.
[2]董敏丽.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优化英语教学的新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薛伊琼.小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J].镇江高专学报,2010,19(4):123,124.
[4]杨艺.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12(4):143-144.
[5]陈卫平.谈快乐教学法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2(12):29.
[6]刘会杰.协同教学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金光辉.从体育教科书和专著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
[8]马洪亮.高中体育教学课堂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
[9]孙坚.高中体育实施趣诱教学的途径与策略[J].学周刊,2014,02.
[10]王志强.“讲解法”和“示范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J].信息教研周刊,201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