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2015-12-16张银平
张银平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不久,在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就企业而言,就是要求企业降低成本,减轻税负,提高发展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引领企业向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行业债务压力加大,许多企业进入以债养债,以贷养贷的“旁氏融资”,企业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有些甚至归还不了利息,进入了从债务到通缩的恶性循环,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
另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行业和领域,也存在着很多短板和不足。
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力图保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但不论是2009-2010年的“四万亿”,还是目前的投资刺激,均收效不佳。企业不愿投资、过度负债、产能过剩;银行坏账多、利率低不敢放贷,银行超额储备率上升,这些情况表明货币宽松并不能刺激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只会推动资产价格膨胀。
人们在思考,中国经济真正的问题是否在于供给侧结构性的缺陷,即要素价格扭曲导致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如一些行业过度投资过度发展,生产出的产品社会不需要,造成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企业还停留在低成本竞争阶段。人们分析,经济面临的问题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部的压力。单纯的提倡需求是难以帮助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
不难看出,目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是无法适应社会消费升级的结构需求,社会是否应该从强调需求转向强调资本、劳动、技术的供给,答案是肯定的。应从调整经济结构出发,让那些没有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消除多余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为产业升级创造空间,恢复人们的投资信心。而近期中央多次提出的加强“供给侧改革”,体现了当前对经济问题的重视和对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
二、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
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经济学的重要位置,许多国家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较大效果。
但是,随着社会人为地扩大需求,导致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生产停滞和严重失业,出现了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
而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产生的供给学派,他们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并提出相反的论点和主张。反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抑制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并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当前,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速逐步回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究其原因,其中政府、国企和金融体系长期对GDP分配力量的日益强化,导致流向企业和城乡居民部分的资金减少,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下降;而政府、国企和银行等金融体系,由于负债率高,国企产能过剩和结构转型困难,使政府、国企投资和银行大规模地向国企放款受到阻拦,而政府、国企和银行的三公消费在反腐倡廉的影响下减少,再加上人口逐步老龄化和出生人口减少等原因,社会总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幅,从2011年后开始下行。
在经济下行压力的挤压下,城乡居民和许多企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流量被挤出,使消费和投资能力减弱,现在,居民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过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却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进而影响了消费和经济增长。
目前,有专家认为,经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内部增长动力和活力的问题。其是否产生效益,产生现金流,如果企业本身是僵尸,你再刺激也不会出现所预想的效果。比如,有些企业已经是僵尸,其本身已经失去了创造价值的能力,货币方面尽管有多轮刺激,只是增加了债务,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只有库存积压。过多的过剩产能,银行还继续放贷,机构还是去买它的债券,它得到融资后,还只能生产卖不掉的产品。债务进一步扩大,市场不能出清,包袱更重。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其破产清算,或者让更有效率的机构介入进行重整,把劳动力、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到更有效率的地方,这样才能让经济再次焕发活力,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思路,可考虑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经济政策上入手。从凯恩斯主义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学派的供给侧管理,也就是说,宏观调控依据的理论和思路都要变化和转型。
所以,通过供给侧管理,旨在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减轻企业负担、推动经济发展。
三、改革管理的几个方面
当前,中国要想搞好“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转变以需求调控为主的传统管理手段,正视和解决需求和供给错位这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转变思路,积极利用减税、结构性调整和简政放权等多种手段。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勇气和定力,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上升周期。因此,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入手,解决人们对中高端产品和高品质服务的迫切需求与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低端产品不相匹配的矛盾。
其次,实现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转变,要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要从以货币政策为主转向以财政政策为主。如发放贷款要放到一些能增加就业和居民消费的地方,而不是其他支出。
第三,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要将财政政策扩大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转向以减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主。每降低一个点的融资成本,就会有几十万家企业从盈亏平衡点上变为盈利,每降低一个点的税收就会有上百万家企业获得新的生机。通过减税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发展小微企业,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从而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第四,.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当把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提供服务﹑满足升级的需求作为工作目标。比如说,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市场效应传导给企业,让企业主动去生产(增加供给),以需求倒逼供给升级。政府还可以利用宏观调控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
第五,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对企业生产全流程有充分的掌控,要深入了解、统计、整合、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决定生产、消费决定价值、消费决定流通、消费决定服务,充分利用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杜绝“供需错位”。
第六,“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淘汰落后产能。因此,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办法。在消化房地产库存时,可以采取给政策,去限购,零首付,给户口,退税等办法进行。
简而言之,中央多次提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近期中国经济领域谈论最多的火热话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明朗化,我国传统制造业优质企业产能有望快速提升,市场活力得到激发,使得新供给能够迎合新需求,不断提升潜在的经济增长力。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供给侧改革”或成亮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未来可能会更多侧重于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和财税制度改革等基础性的体制机制改革,会涉及到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人们会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反映出供给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