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立德树人” 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2015-12-16佟会文马晓南
佟会文++马晓南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要求的提出,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指明了努力方向。本文较为全面地阐释了高等教育视角下对“立德树人”的解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围绕“立德树人”讨论了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70-04
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育德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写入十八大报告,突显了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态度,确立了德育工作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明晰了德育工作未来努力的方向。
一、立足高等教育视角,解读“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即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授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首先应该明确高等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一)立什么“德”
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德。所谓政治品德就是指:大学生要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历史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忠诚于党和国家、拥护党的领导。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的学业道德。所谓学业道德就是指:大学生对待学习要积极主动、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对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保持乐观、勇敢自信、坚韧不拔的态度;对待考试要全力以赴、诚实守信、不骄不躁;培养学业道德,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学风。当前,个别大学生自律性差,无法抵挡缤纷世界的诱惑,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性格软弱,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消极逃避,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有的学生缺乏诚信,采用欺骗手段在考试中投机取巧;这些行为都是缺乏学业道德的表现。通过培养学业道德,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大学阶段学业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紧迫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大学阶段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成。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所谓社会公德就是指:大学生要文明礼貌、讲究秩序、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助人为乐、爱护环境。从长远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养成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道德修为,还会影响到社会未来的整体道德水平。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要以长远的眼光和较高的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高校应充分调动和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人格,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修养、有法律意识、有集体主义精神、有人文关怀、有社会责任感的模范国民。
培养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所谓传统美德就是指:大学生要孝敬父母、知恩图报、严己宽人、尊师重道、谦虚和气、团结友爱、敬业尽责、诚实守信、勤奋刻苦、节俭爱物。传统美德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对大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包容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勤劳意识和节约意识。通过培养传统美德,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二)树什么“人”
树理想信念坚定之人。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如果理想信念出现偏差,人就会误入歧途难以自拔,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还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全体国人的“中国梦”当中,是高校肩负的历史责任。为国家培养输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树勤学修德之人。所谓“勤学”就是勤勉好学,以刻苦、勤奋、钻研、有恒的态度在求知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的前进;所谓“修德”就是修养德行,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标准约束自身行为、重视道德实践、加强道德修养。树勤学修德之人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德才兼备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又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一贯的用人标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对党忠诚、热爱国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勤奋刻苦、基础扎实、学识渊博的勤学修德之人。
树明辨是非之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逐步形成,当今世界进入了高速发展、深刻变革、大幅调整的全新历史时期。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速率。在信息高速传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环境下,一些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和冲击,特别是在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遇到挫折的时候,容易出现理想模糊、信仰迷茫等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表象面前,去伪存真、看清本质、做出正确的选择。努力培养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抉择的明辨是非之人。
树实践创新之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大学生锤炼自身品质、打造优良作风、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认识世界、审视自身、检验所学的宝贵机会。脱离了实践,对科学理论和道德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只能停留在书本层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努力创造实践机会。为国家培养知行合一、勇于实践的合格人才。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是国家长久保持竞争力的不二法宝。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水平的竞争。唯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才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比拼中获得优势、赢得未来。高校作为国家科技人才的摇篮,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积极培养敢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endprint
二、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实现“立德树人”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应努力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更新思政课程的建设理念,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第一,在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上下功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第二,在介绍党的历史、党的传统上下功夫,加深学生对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党的感情;第三,在紧跟时代步伐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具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学风建设,发扬我校“砺器悟道”的优良传统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严格学习纪律、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学风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教育引导和监督治理两手抓。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学风监管措施的约束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学风奖惩制度的激励、警示作用。“砺器悟道”是辽宁工业大学的优良传统,是对我校学子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等优良品质的高度凝练。加强学风建设工作,有利于我校学生理解“砺器悟道”的深刻内涵,培养“砺器悟道”的优良品质,继承和发扬“砺器悟道”的优良传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组织安排校园文化活动应强调主题的时代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创新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以“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公益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磨练意志、锻炼能力、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学生在不同活动中往往身处不同角色,有时是活动的组织者,有时是活动的参与者,不同角度间的身份转换有利于学生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加速心理成熟。不同类型的活动往往对组织者、参与者提出不同方面的能力要求。广泛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培养和提高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四)加强学生服务工作,温暖学生心灵
服务育人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排忧解困,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资助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深切关怀,“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帮扶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执行国家资助政策要坚持“助困”与“立德”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是惠及每位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的高度重视。要扎实仔细地做好学生医保相关工作,服务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党和国家的爱护,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
(五)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育人能力
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国家各项高校思政政策的执行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铭记习主席的嘱托,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正所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学生工作队伍教师首先要在道德上为人师表、师德垂范,才能令人信服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育人能力是学生工作队伍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技能。育人能力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经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职业技能。学生工作队伍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夯实思政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提高育人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划定了重心、明确了方向。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力求在“怎样培养人”这一伟大历史课题上取得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程天权.立德树人 育才为国[J].思想教育研究,2008,(01).
[2]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05).
[3]李捷.以人为本: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理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06).
[4]薛进文.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立德树人陶铸英才[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zs2013008)。
作者简介:佟会文(1964-),男,辽宁锦州人,本科,辽宁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晓南(1981-)男,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