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订单班“工学结合”课程的有效性研究
2015-12-16童星
童星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武汉地铁”订单班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订单班;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性
订单班指的是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学生组成的班级。学生在校期间,学院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教学,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深入开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企业的标准,让企业用得满意,关键在于能否开发出有效的“工学结合”课程。有效的“工学结合”课程要设计出综合性项目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学到交流和沟通方法,并最终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了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本文将对高职订单班“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与之适应的操作策略。
一、“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就“武汉地铁”订单班的3门“工学结合”课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开发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订单班课程开发全部依靠学校和企业,通过专业教师和某些专家简单地合议几次就决定了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没有国家或行业的权威机构进行审核,存在局限性和随机性。因此,“工学结合”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盲目性、随意性大等缺点,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薄弱、适应能力差,很难融入企业和社会。
2.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没有突出高职特色。对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来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近十年入职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没有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教育教学理念中缺少“职业”这两个字,与普通高校的教学并无多大差别,致使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没有充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3.师生双向互动不足,教学效率低。传统教学是由教师通过讲授和板书,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填鸭式”教育,老师作为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现代教学认为,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师生的互动性差,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完全不同。师生的双向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现代教育中,教师缺乏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也不高,具体表现为:教师有气无力、应付了事地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低着头无精打采、打瞌睡或者玩手机,这种没有任何互动的教学活动,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的教学目标将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大学的扩招,高职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3+2”中高职衔接专业。如果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那么,基础差的学生上课听不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导致教学效率严重低下。目前,高职的生源质量不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课堂教授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就可以了,因为高职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专门人才,而是应用型高级技术工人。另外,对于不同质量的生源,要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建立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使是理论教学,也应该重在应用,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学校应该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在課程的数量上做减法,删除陈旧的内容,在课程的内容上做加法,增加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一线实用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2.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课程应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课程教学目标应根据不同岗位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来确定。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就要选择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将知识点归类的方式设计出项目和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化。其中,项目教学法以一个具体的项目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任务引领教学法可能包含多个任务,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逐步掌握知识点和实践技能。
3.采用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现代教学形态。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仿真实训系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正在大力开展仿真实验实训室建设。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从观念、过程、方法及模式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是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结果。
4.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效率的课程教学。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院校的教师除应具备中小学、本科教育的教师都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职业教育的各种素质。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职业性,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拿到“双证书”,即除了拿到毕业证书外,毕业时至少要获得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既然学生要拿“双证书”,教师更应该拿到“双证書”。前几年提到比较多的是“双师型”教师,近两年又出现了“三师型”教师的概念。“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较,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能储备要更为全面,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善于同社会的有关单位及人员交流和合作。
5.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己的职业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少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上不能直接从理论到理论,更不能像普通本科教育那样强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而要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在教材的选择上,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生源质量的差异。教师应该选择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些相对简单但是又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有效地避免学生对较难知识点产生消极的退缩心理,如果有条件,最好是结合本校实际自发编写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起主导作用,要激活学生,尽可能多得进行师生互动,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的直接情感体验,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提出、回答和讨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构建教学评价方式。“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考核与评价工作也更加困难。传统的课程考核仅仅是简单的依据期末理论试卷考试给出成绩,比如我校的传统考试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试卷成绩占七成,平时成绩占三成,两项相加作为最终成绩;实训课程是实训过程中出勤和态度占四成,实践能力占四成以及实训报告占两成,三项相加作为最终成绩。“工学结合”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则应该更全面、客观和准确,学生的课程成绩考核应侧重于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测。考核时,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综合情况,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以项目的完成情况为关注点,并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持续改进、有效运行。
三、结语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教育,目的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若能以“订单班”为契机,开发有效的“工学结合”课程,建立良好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培养出合格的学生,那么学校将赢得良好的口碑,并能与企业持续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2]杨德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