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立领造型影响参数化分析

2015-12-16周丽宏

关键词:切点颈部距离

周丽宏

(1.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415000;2.佛山市高明区技工学校,广东 佛山528500)

单立领造型影响参数化分析

周丽宏1,2

(1.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415000;2.佛山市高明区技工学校,广东 佛山528500)

概述了单立领的造型及多样性,分析了单立领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重点通过实验,论述了起翘量、领窝变化、领切点位置、后领不同倾斜度对单立领造型的影响。

单立领;起翘量;领切点;倾斜度;造型

立领是一种最简单、最古老的领型。最初的衣领设计就是用直条型布片围成能让颈部通过的圆圈状态,由此形成最基本的立领[1]。立领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神韵,其造型简单、实用性强,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男装、女装中应用都十分广泛。

立领按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立领、翻立领、连衣立领、立驳领等类型[2]。单立领只有衣领构成要素中的底领部分,没有翻领部分,其立体感很强,具有把颈部和肩部明确划开的效果,常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单立领结构简单,掩蔽部位少,其结构设计有一定难度。本文主要研究单立领设计参数对其造型的影响,旨在对单立领及其它有领座衣领的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意义。

1 单立领造型及其多样性

单立领的领片呈竖立状,外观造型上主要呈现出不同的锥度。根据锥体程度上的差异可将单立领大致划分为3种形式:合体式、直立式和离体式(如图1)。合体式单立领与人体颈部形状相适应,呈上细下粗的圆体状,领上口与颈部空隙较小,其平面展开结构为向上翘的扇面形状,其上口长短于下口长。直立式单立领呈圆柱形,其上口与人体颈部有一定的空隙量,平面展开图形为一直条形,其直条形长为前后领圈长度之和,宽为领高。离体式单立领的领上口采用夸张造型,与人体颈部空隙较大,其平面结构为一向下翘的扇面形状,其上口长于下口,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锥体结构。但是,人体颈部类似垂直地伸出在前胸靠上的斜面上,使得无论何种形状的单立领,立在人体颈根斜面上后的形状和由其平面结构直接塑造出的立体形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离颈部周围的距离始终都不一样,加上颈部的运动规律也会对单立领造型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单立领的造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由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形态转化的认识上,更何况,单立领领面的宽窄、领角的方圆、领缘的装饰、领的开口方式及领的层数、折叠、分割、不对称等变化及衣身结构中的领口宽、前后领口深、前后领口线型的变化都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轮廓造型及不同立体角度的单立领形态。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加强对单立领的认识,尤其需要对其设计参数与造型影响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图1 单立领的外观造型

2 单立领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单立领由领上口线、领下口线、领高和起翘量等要素构成。单立领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领座倾斜角、领座前部的轮廓线型、前领领窝线形状以及领座的高低。

领座倾斜角包括领座前倾斜角(简称前倾角)、领座侧倾斜角(简称侧倾角)和领座后倾斜角(简称后倾角)。其前、后倾角指从侧面看领子的前部和后部与衣身前中线或后中线所形成的夹角,表达领子的前部和后部状态。侧倾角指领子的侧部和水平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表达领子的侧部状态。单立领的着装形态就是由这3方面的倾斜角所决定,它们共同制约和影响着单立领的整体造型[3]。

领座前部的轮廓线型一般有圆弧形、直线形、部分圆弧部分直线形3种形式[4](如图2)。前领领窝线既是衣片领口的结构线,也是单立领下口的造型线,它对单立领的整体造型变化影响相当之大,是单立领造型变化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3)。

图2 单立领座前部的轮廓线型

领座的高低不是款式形态上的简单体现,它对颈部运动有重要的影响。当单立领高度超过人体颈部长度(一般7~8cm)的一半时(单立领高大于4cm),为了不影响颈部向前运动的屈伸性,单立领不能装在与人体颈根围相吻合的基础领窝线上,只能将基本领窝开深、开宽(不一定影响领侧倾角),或与较大的单立领上口尺寸相配合,采用直立与离体结构然后将领窝线画顺(影响领侧倾角)。

图3 单立领前领窝线对领子造型的影响

起翘量是制约单立领领型的焦点,它与领座倾斜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同时它与领口开度、领高的综合作用形成了领子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内容[5]。

3 单立领设计参数对其造型的影响

3.1 起翘量对单立领造型的影响

由于人体颈部略呈圆台形,使单立领形成了长方形的基本轮廓。根据单立领上口造型的不同需要,将垂直立领的领前端向上或向下弯曲,形成一定的起翘量,根据平面几何学中内外径长度原理,必定形成相应的上下口径差,分别形成单立领的圆台体或倒圆台体造型[6],并通过调整起翘量来控制单立领的台体特征。起翘量越大,上下口线长度差越大,单立领的圆台体或倒圆台体特征越明显。起翘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简便而迅速,其结构清晰、明了。但它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不足之处。到底这个起翘量的取值范围怎样,它与单立领的立体形态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与研究的一个主题。李翠铭、张文斌在《单立领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当装领尺寸不变时,单立领的起翘量通常控制在1~3cm左右。在此,本文将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在基础领窝形态下,改变起翘量,试图寻求起翘量与单立领造型间的内在联系。

为了研究的方便与准确性,“更好地反映人体的体型特征”,以胸围为84cm的第8代新原型领窝为基础领窝、领宽为4cm的单立领为例。实验过程中,由于起翘量为5cm时,领子的侧后部卡得很紧,领前部出现倒八字斜纹,衣身肩线向后偏移,颈部运动不自如。故取-6至4cm的起翘量,每隔0.5~1cm设计一款领型,同时,为了减少实验中的误差,所有的纸样和缝制均由一人制作[7],其实验数据记录如表1。

表1 单立领起翘量与上下领口差、领离颈部距离实验数据记录表 (单位:cm)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记录,将起翘量与前领距、侧领距及后领距的关系曲线、起翘量和前领与前颈夹角(简称前领角)、侧领角、后领角的关系曲线体现在同一坐标系中,其结果如图4、图5。

图4 单立领起翘量与前领距、侧领距、后领距间的线性关系

起翘量影响着单立领上口与颈部的距离,无论起翘量为何值时,其前领与前颈同部位距离(简称前领距)及前领角始终最大,后领距和后领角次之,侧领距和侧领角最小。这与人体颈部向前倾斜的原因密切相关。

图5 单立领起翘量与前领角、侧领角、后领角间的线性关系

由实验数据及线性关系图显示,当起翘量在-6至4区间上变化时,后领距的整体变化幅度最大(变化幅度为2-0=2cm),前领距的整体变化幅度次之(变化幅度为3.8-2.4=1.4cm),侧领距的变化影响幅度最小(变化幅度为1.1-0=1.1cm)。说明起翘量对后领距的变化影响最大,对侧领距的变化影响最小。

通常,造型规范、漂亮、严谨的单立领(如传统的中式服装单立领)要求领后部贴合于人体后颈部,即要求领后距为零。对于基础领窝,起翘量与立领形态具有一一的对应关系。当起翘量为4cm时,立领侧后部贴合人体颈部。因此,造型完美的单立领领口起翘为4cm。

实验数据与线性关系图显示,起翘量为4cm时,前领距最小(为2.4cm),运用余弦定理,将其转化成角度为37度(即前领与前颈夹角),即使考虑颈部前屈活动及男装较高单立领容纳喉结的需要,也依然太空,造型不够完美。因此,需要将领前部做些细节性处理,即再次将立领前部上口剪开重叠1.5cm,从而缩短立领上口前部长度(如图6),使前部造既舒适又美观(如图7)。

图6 单立领结构改进措施

图7 从侧面观察结构处理后的单立领着装效果对比图

结构处理后的实物图片,经过测量所得,其前领距前颈部距离减小到1~1.2cm,转化为角度值为18度,既使设计较高立领也完全能够容纳喉结和满足人体颈部的呼吸与活动,其造型更加完美。值得注意与提醒的是,为达到不同领高内倾斜立领前部造型(指前倾角)的一致,其折叠量不能简单的用定量数字来寻求规律,它会受领高的变化而变化,领高越高,折叠量越大,领高越低,折叠量越小。但其折叠角始终是一成不变的。以上折叠1.5cm,根据数学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求得A为22度,即折叠角为22度。

3.2 领窝变化对单立领造型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单立领用途最广,使用频率最多。前者实验是在领窝线保持不变的基础领窝情况下研究得出的数据与图表,但在实际生活中,除了较传统的中式服装单立领用到的是基础领窝,很多情况下都会将领窝开宽开深,其起翘量与立型造型的对应关系是否依旧存在,在此也通过实验进行了研究。表2是将基础领窝分别同步开宽开深1cm、2cm(保持前领窝形态基本不变)和将基础领窝分别非同步开宽开深1~3cm,采用定数3cm起翘,通过测量所得的实验数据纪录。

表2 同一起翘量(3cm)不同领窝形态变化单立领实验数据纪录表 (单位:cm)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记录,将不同的开领深、开领宽变化值与对应的领间距变化关系曲线分别绘制在不同的坐标系中,其结果如图8、图9、图10。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对于变化领窝,同一起翘量立领结构其成品侧领离侧颈距离变化只与横开领变化有关,与直开领变化无直接关系,同样,其前领和后领离前颈与后颈距离变化也只与前后直开领深度变化有关,与横开领变化无直接关系。

对于变化领窝,同一起翘量立领,当领宽加宽时,侧领离侧颈距离将增大,且领宽加宽越大离颈部距离增大越大。当领深加深时,前后领离前后颈距离将增大,且领深加深越大离颈部距离增大越大。

图8 前横开领变化与侧领距变化线性关系

图9 前直开领变化与前领距变化线性关系

图10 后直开领变化与后领距变化线性关系

对于变化领窝,同一起翘量立领,当前横直开领加大时,前领与前颈的距离、侧领与侧颈的距离都将增大,但前领与前颈距离增大量始终大于前直开领加深的量,侧领与侧颈距离增大量始终小于前横开领加宽的量。

对于变化领窝,同一起翘量立领,后直开领的变化只与横开领变化有关,与前直开领变化无直接关系,但后颈与后领距离增幅小于侧颈与侧领距离的增幅。

3.3 领切点位置对单立领造型的影响

依赖衣身制图法是指单立领的裁配不独立开来,而是在前衣身的领圈上进行裁配的方法[8]。单立领的着装形态主要由3方面的倾斜角所决定,前倾角、侧倾角和后倾角。当前倾角为180度时,单立领前中部平贴在人体前胸部位,单立领与前衣身表现为互补关系,装领线类似于分豁线,单立领下口线曲度要与衣身领窝曲度相互适应与配套。由于人体颈部与前胸不在同一平面内,而是成一定的角度,因此,不能将衣身的前领口线设置在人体的颈根转折处,只能将其设计为下挖状态,且其下挖深度不能小于前领高。只有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实现领与衣身在同一平面内的转换关系。在绘制立领结构纸样时,采取依赖衣身制图法,将领子与衣身放在同一平面上制图,能较好地把握二者形态的吻合度,且直观形象、准确率又高。

采用依赖于前衣身进行单立领的裁配的关键在于领切线和后领弯线的确定。目前研究中领切点位置一般取定值[9],不利于初学者理解领切点的含义及单立领的造型变化,在此以号型规格胸围为84cm的新原型基础领窝为领基圆,通过实验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

通过测量,前基础领窝弧线长为11.5cm。由于领切点离前颈点为6cm时单立领成品前部极不平服,甚至同时出现肩线向前偏移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减少实验误差,不仅采用同机、同人操作,结构上也是由同一人在同一基础领窝平面上分别做领切点离前颈点距离为1cm、2cm、3cm、4cm、5cm的纸样做单立领成品实验,其实验数据如表3。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记录,将领切点位置与前领距、侧领距及后领距的关系曲线,领切点位置和前领角、侧领角、后领角的关系曲线体现在同一坐标系中,其结果如图11、图12。

表3 单立领领切点位置与上下领口差、领离颈部距离实验数据记录表 (单位:cm)

图11 领切点位置与领离颈距离线性关系

图12 领切点位置和领与颈夹角线性关系

图13 领切点位置变化区间

通过实验数据及实验成品显示,领切线的位置决定了单立领的前部造型,影响着前领与前颈间的距离和前倾角,对单立领的侧后部造型影响不大。对于基础领窝,切点只能落在前中至前领圈中点之间的位置,其前领圈中点为其上限,前中(前颈点)为其下限(如图13)。当领切线越靠近上限,则领底线与领窝线重合的部分越多,领与衣身近似处于同一平面的部分也越多,单立领成型后与前颈部的距离就越小,单立领与前颈的夹角也就越小。反之,领切线越靠近下限,则领底线与衣身领圈重合的部位越少,领与衣身近似处于同一平面的部分也越少,成型后单立领与前颈部的距离就越大,与前颈的夹角也就越大[8]。

实验数据与图表显示,当领切点距前颈点为3~4cm时,其前领离颈距离为1~1.7cm,其领前部造型较完美。考虑到男子颈部有喉结突出的现象,一般男性领切点距前中为3cm,女性领切点距前中为4cm较适宜。

3.4 后领不同倾斜度对单立领造型的影响

通过以上实验可见,无论领切点的位置在何处,成型后的单立领后部与人体后颈始终不贴合。据蒋锡根在《服装裁剪疑难解答》一书中所得,为了使单立领后部贴合人体颈部,需要将单立领后部向上倾斜,以满足符合人体颈部造型的需要。在此通过实验研究其倾斜度对单立领后部造型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单立领侧后部造型,本实验以 3cm切线为分界,分别在分界线的上下两侧以-6:15、-4:15、-2:15、0:15、2:15、4:15、6:15确定后领底线的弯度,同样采用同机、同人操作,纸样上也由同一人在同一基础领窝平面上制作,其实验图片、数据显示如表4。

表4 3cm切点处后领倾斜程度实验数据记录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记录,将后领不同倾斜度与前领距、侧领距及后领距的关系曲线,后领不同倾斜度和前领角、侧领角、后领角的关系曲线分别体现在不同的坐标系中,其结果如图14、图15。

图14 后领不同倾斜度与前领距、侧领距及后领距的关系曲线

图15 后领不同倾斜度和前领角、侧领角、后领角的关系曲线

实验数据表明,以切线为分界,分别在分界线的上下两侧确定后领底线的弯度,则成型的单立领后部将分别向不同方向变化(向内倾斜和向外倾斜)[8],且越往上偏离分界线,后领底线的外弧弯度越大,单立领成型后的圆台形越明显。如学生装领的圆台形感觉要优于旗袍领,就是因为前者的领底线要比后者的领底线更往上偏离于分界线。越往下偏离分界线,后领底线的内弧弯度越大,单立领成型后的倒圆台形越明显。

后领底线的倾斜度不是无限的,当后领向上倾斜量达到6:15时,后领与后颈的距离为0,继续向上增大倾斜量,则后领卡得较紧,领子不平顺,故向上倾斜极限是6:15。

实验数据显示,后领底线的倾斜度决定了单立领的后部造型,影响着后领与后颈间的距离和后倾角,对单立领的前部和侧部造型影响不大。

4 结论

单立领造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构设计时,不能简单地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也不能盲从权威,照搬照用前辈们的经验值,一定要通过自身实践,不断研究各设计参数与领前距(角)、领侧距(角)、领后距(角)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着装需求与审美标准,设置合理的参数值,使其廓形尺寸与款式外观相符,提高单立领的设计质量与着装舒适性。

[1]徐蓼芫,於琳.服装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宗琳,孙晓楠.应用立体裁剪的合体式单立领变化因素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5).

[3]李臻颖.基于画法几何学的单立领结构设计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1(12).

[4]张文斌.服装工艺学:结构设计分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5]刘瑞璞,刘维和.女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6]李翠铭,张文斌.立领结构变化因素分析[J].国际纺织导报,2008(1).

[7]丁亚茄,刘驰,王双虎.单立领的领侧倾角与领口线关系分析[J].纺织科技进展,2013(4).

[8]蒋锡根.服装裁剪疑难解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杨新华,李丰.工业化成衣结构原理与制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Parametric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ver the Single Stand Collar Modeling

ZHOU Li-hong1,2
(1.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Desig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5000,China; 2.Technical School of Gaoming District,Foshan Guangdong 528500,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ling and diversity of the single stand collar,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single stand collar.Mainly through the experiment,the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rising amount,change of necklines,the position of the tangent point and the different inclination of the back collar on the modeling of single stand collar.

single stand collar;rising amount;tangent point;inclination;modeling

TS941.2

B

1674-2346(2015)04-0013-08

(责任编辑:田 犇)

10.3969/j.issn.1674-2346.2015.04.004

2015-09-05

周丽宏,女,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工程技术

猜你喜欢

切点颈部距离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抛物线的切点弦方程的求法及性质应用
算距离
一种伪内切圆切点的刻画办法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