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江城乡党组织“六同六有六转变”结对共建机制探析

2015-12-16李鸿渊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12期

李鸿渊

[摘 要]机关党组织要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搞好服务,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转变作风。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关键点在“直接”和“制度”,城乡结对共建是推进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六同六有六转变”

[中图分类号] D26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2-0043-03

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机关党工委按照“全方位、全覆盖、有组织、有重点”的工作要求,通过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机制,通过资源共享、组织共建、发展共促、人才共育、文明共创等多种途径,着力提高结对帮扶的有效性。城乡党组织在条块联动中注重因地制宜,在资源共享中坚持互惠互利,通过开展“同上一堂党课、同听一场形势报告会、同过一次组织生活、同开一次研讨会、同开展一次帮扶活动、同参加一次农活劳动”等活动,在共建中逐渐形成了共享、共管、共赢、共帮的良好局面。

(一)“权力依赖症”产生惯性思维,造成直接联系群众的动力和压力不足。所谓权力依赖症,指的是机关工作人员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和资源调配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只对上负责,围着权力转圈。这种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逐步淡化了我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传家宝,缺乏做好群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耐心,不会在无行政权力依托下开展工作和赢得群众的爱戴和支持。机关党员干部深处机关,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支配公共资源的优势地位会不断强化其权力依赖,而对具体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缺乏动力。再加上,群众对党员干部评价制约手段有限,机关党员干部自身待遇提升与群众的评价关系不大,也造成机关党员干部缺乏联系群众的动力。

(二)“机关病”助长官僚主义抬头,导致缺乏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观能动性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但是机关干部手中多少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大多数情况下是基层群众主动找政府机关办事,自我感觉良好,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成为机关病的画像。长期待在机关大楼,容易在工作中主观臆断开展工作,不从实际出发,不联系群众,不问计问需于群众,习惯于工作指导和工作检查,官僚主义盛行。或者是自认清高,自我封闭,以自我、部门为中心,与基层保持距离。甚至,有机关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来源和性质,认为自己凭本事考进机关,经不起各种诱惑和侵蚀,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为自己和亲属谋私利的工具,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腐败变质。

(三)“鸵鸟政策”引发干群关系紧张,部分机关党员缺乏联系群众的勇气。当前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政府决策中难免发生与部分群众的利益冲突,干群关系相对紧张。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有的机关干部只想做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缺乏与群众沟通的勇气和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这些归根到底是缺乏担当精神,不敢直面回应群众诉求,不敢坚持原则和正确合法的主张,采取明哲保身鸵鸟政策,做群众的尾巴,不主持公道,不为民办事,也不为民做主,更加加剧基层群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不信任。

(四)“三门干部”不接地气,影响到了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效果。现在机关中不少公务员学历高、年纪轻,其中上海以外不在少数,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上海话,再加上从校门、家门到机关门,没有经历过基层艰苦工作的磨练,对基层群众的生活和困难缺乏切身的体验,在工作中作风漂浮,群众观念不强,反过来群众对他们的认可度也不高。年轻干部在机关工作时间长了,也会染上机关病,不再是非分明,充满激情,而热衷于潜规则,办事看领导脸色,唯领导是从,乖巧行事,讨巧之风盛行。其结果是服务群众的意识淡漠,与群众的感情疏远,与基层群众之间的隔阂不断拉大。

上海市松江区机关党工委的结对共建走过了以“千名公务员联系千户家庭”活动为载体的共建雏形阶段、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为主题的共建探索阶段、以“1+2+x”为新起点的共建拓展阶段,呈现“六同六有六转变”的发展局面。

(一)“六同”工作要求拉近了机关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松江区机关党工委积极整合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资源,以“组织生活同过、党员队伍同管、困难群众同帮、调查研究同搞、党建资源同享、转型发展同促”为主要内容,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一是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开展“送温暖,解忧难”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一对一”帮扶,深入结对村开展助学帮困、助老帮困、助残帮困等活动,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二是转变干部群众发展观念。主动为村支部提供最新的农村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村招商引资工作给予指导,为农民办理农产品免税手续。三是强化机关党员干部服务意识。通过结对共建,机关党组织为群众和村、居党组织办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了群众观念,增进了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二)“六有”工作方法实现了组织主导与党员参与的有机结合。松江区机关党工委在工作中注重加强领导、统筹安排,逐步形成了“六有”工作方法,即:有组织领导架构,有双方共建协议,有年度目标计划,有具体共建内容,有联络互访措施,有活动记实台账,使共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实现了“三突破”。一是在拓展党员队伍教育培养服务模式上有突破。结对双方党组织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丰富党员教育活动,做到党员同教育、同引领、同管理。二是在整合党建资源上有突破。结对共建活动不仅为机关干部了解基层、联系群众打开了一扇窗,也为机关党组织与村、居党组织互相学习、整合资源架起了一座桥。三是在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上有突破。各结对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有的放矢地“帮”,因地制宜地“扶”,身体力行地“拉”,让分散的要素在整合的过程中产生“1+1〉2”的效果。

(三)“六转变”凸显了结对共建工作深化的成效。经过多年实践,松江区机关党工委已形成机关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的“1+2”结对模式,逐步实现了“六个转变”:一是从单一扶贫帮困向结对双方共建共享转变。结对重心从扶贫帮困,拓展到人才、教育、文化、阵地、经费等资源整合和共享,追求互利互惠。二是从公务员个人与贫困家庭结对向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党建联建转变。从“一名公务员结对一户困难家庭”的结对模式,转变为机关党组织、街镇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农村党组织的分工协作,使结对各方在文明创建、机制创新、党员管理、青年干部培养等方面实现联动。三是从机关党组织单向提供服务、资源向结对双方党组织互动共赢转变。四是从机关重点提供项目援助向共同致力于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干部能力素质提高转变。机关党组织积极转变帮扶思想,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党建理念互启、党建工作共研、党员活动同行等方式,实现城乡党建工作的共建双赢。五是从结对双方自主确定党建内容向自主动作与规定动作有机结合转变。六是从机关、农村双方结对共建向机关与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及部队多方结对共建转变。

(一)结对共建的内容,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考虑到结对帮扶对象的情况。结对帮扶本身就是物质帮助的内容,操作上给与金钱和物质帮助更简便,但是结对帮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质帮助,授之以鱼容易产生施舍心态,缺乏感情投入。松江区机关党组织城乡结对“六同”工作要求强调正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结合,并且有新的超越,就是通过结对帮扶成为转变作风、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形成结对共建的特色。显然,结对帮扶,关键是优势互补,搭建平台,推动城乡党组织共同进步。

(二)结对共建的主体,是组织结对还是党员个人联系?城乡党组织结对工作的主体是党组织和党员,两者缺一不可。松江区“六有”工作法既是工作要求,更是结对共建中党组织与党员个体之间有机平衡的要求。一方面,结对共建主要以党组织名义进行,组织开展“送温暖,解忧难”活动,为困难党员、特困家庭、因病因残致贫家庭送上组织的关怀。另一方面,松江区机关公务员开展的“双千”关爱活动,主要是公务员家庭与困难群众家庭结对,联系到了具体的家庭和人。二者各有利弊,前者是组织行为容易发挥组织优势,也会弱化个人和感情交流;后者是个人结对帮扶容易增进感情和明确责任,也会造成人身依附和相互攀比。因此,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关键点在于直接,还是要通过组织共建来实现,党员干部个人的参与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个人行为。

(三)结对共建的考核,是柔性考核还是刚性考核?松江区机关党组织城乡结对工作实现的“六个转变”,效果非常显著,但是联系群众考核相对困难,尤其是难以量化,这也是结对共建工作存在较大随意性的原因。当前,结对共建考核以自我总结的形式开展的柔性考核为主,随意性和弹性空间较大。城乡结对共建既要考虑结对双方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实际需求,一刀切的考核往往会变成形式,抑或挫伤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考核应以实际成效和工作特色为主,应以正面激励鼓励为主,给结对共建工作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支持。

(一)以结对共建工作为基础,建立机关服务型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完善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机关党组织要制定具体结对共建工作制度,明确联系服务对象,沟通联系的时间,联系服务的形式,要解决群众具体问题,联系服务群众记录等,从而保证其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创新联系服务载体整合机制。以结对共建帮扶为基础,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拓展联系服务群众的形式。立足实际、尽力而为,有效整合盘活已有的组织资源,依托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坚持一室多用,推动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做法,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为服务群众创造条件、提供动力。三是党员教育培训机制。依托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二)以志愿者团队建设为抓手,拓展机关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社会化参与机制。一是建立志愿者团队。机关党组织可以把自己已有的工作品牌打造志愿者团队品牌,深化结对共建的内容和对象,延伸机关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领域,采用社会化的形式扩大社会影响。二是建立引导培育机制。机关党组织在保持志愿者组织社会公益和相对独立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以机关党组织主导的结对共建与引导的志愿者为民服务组织的相互衔接的机制。三是建立与社会衔接机制。以志愿者服务为切入点,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可以与社会组织联合,通过资源优势的互补,整合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各类活动。

(三)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机关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监督评价机制。一是制定完善的考核方案。各地区各部门党组织要本着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制定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按照基层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的步骤进行考核。二是创设群众监督评议平台。建立相对固定的、或者由第三方承担的群众评议平台,同时结合垂直管理部门党组织对基层单位党组织考核评价,要坚持条块结合,既要听取系统干部群众意见,又要听取所在地党组织和服务对象意见。三是重视运用考核结果。党政机关要加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评价权重,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党组织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部门在评优和干部提拔中加以使用。

(四)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完善机关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协同机制。一是制定统一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条例。在梳理整合现有的服务群众制度基础上,从制度协同的顶层设计上制定群众工作条例,形成群众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机整合。二是建立健全各级党代会代表联系党员服务群众制度。机关党组织中承担着执政功能的单位部门,尤其是人大、政协等机关,应当把自身职能发挥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与民主制度有效衔接转化,承担起在执政条件下联系服务群众的功能。三是基层治理与群众工作有机融合。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要着眼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制度化,而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求合作协商的共治,那么就要强调群众工作方法的科学化与工作机制的协同化。

作者系中共松江区委党校科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