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015-12-16叶福林张晓晶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叶福林++张晓晶

[摘 要]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灿烂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在今天更为当代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悬壶济世”的庄严使命有助于医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医学生敬业精神的塑造;“求真务实”的处事原则有助于医学生诚信品格的锤炼;“仁心仁术”的人道主义有助于医学生友善风范的铸就。

[关键词]中华医药传统文化;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2-0040-03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是其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千百年来,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弘扬医德、研习医术、普济众生确立了理论依据和行为准则;在今天,更为当代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青年医学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光荣使命与职业担当,更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土壤中。千百年来,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医学伦理和从医者的道德品行。早在商周时代,《尚书·五子之歌》就载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深刻见解,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乃至统治者“以民为本、关爱苍生”的政治理念和事业追求。春秋战国以来,以“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更是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求人们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尽心尽责、殚精竭虑。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在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中,就化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自古以来,中国的医家就恪守“生人之术”的职业抱负和“济命扶危”的人生信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把医生称为“医官”,并对医官的工作内涵赋予了神圣职责。《国语·晋语》中说:“上医医国,其次疾(治)人,固医官也。”反映出古代医者志存高远、心怀天下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东汉的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更抒发了“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壮志豪情,确立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1]的职业操守。可见,在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中,“普救生灵、仁泽广被”,“为民除病、利济群生”成为医学生立志行医的忠实信条,也是中医业者的“精光之道,大圣之业”。

今天,这种“悬壶济世”的庄严使命,更应成为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当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政治多极化深入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虽然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更加密切频繁,但我们经常要说,科学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同样,医学也没有国界,但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祖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既是每一位优秀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青年大学生献身医学事业的神圣职责。当代医学生誓言的开篇就是“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所以,青年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做爱国为民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2]历史和现实表明,每个人的理想与追求都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青年的成长、个人的奋斗,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真正统一起来,把个人的梦想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紧密相连,才能创造永恒的青春、不朽的篇章。对于这一点,青年医学生也概莫能外。只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才能将自身的理想和追求这个“小我”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振兴这个“大我”之中,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医学梦”的精彩人生。

医学作为一门探讨解决人类生命与健康难题的科学,其职业的神圣性和病理的复杂性不言而喻。生命至上、呵护生命、珍爱生命,这是医学这门科学衍生的本源,也是医生这个职业操守的底线。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就载有“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人命至贵,一失不可复得”的精辟论述,深刻阐明了生命的至上珍贵性与不可逆转性。清代医学名家吴尚先在《理渝骈文续增略言》中也强调:“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可见,对于每个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转;健康维系根本、弥足珍贵。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家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家庭和谐、生活幸福的根本前提。所以,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正是这种基于珍爱生命、呵护生命的情感与责任,历代“医训”都要求医家在为病人诊治时,必须认真负责,《黄帝内经》中指出:“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更要求为医者做到“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

为在将来更好肩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青年医学生首先要有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要有敬业爱岗、殚精竭虑的工作作风。古人说得好:“医以济世,术贵乎精”,“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明代的裴一中在《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所以,青年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要做敬业爱岗的先锋。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反映的是从业者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3]青年医学生要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作规划,从现在起就应当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拯救人类的生命,运用于解除病患的痛苦,运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让“博极医源”成为青春远航的原动力,靠“精勤不倦”获取青春搏击的正能量,在“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中迸发医学人生的璀璨光芒。

医学跨界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不仅要求从医者拥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精湛医术,而且还要从医者具备诚实守信、普救众生的高尚医德。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谈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其著《外科正宗》中提炼出为医操行之“医家五戒”,强调为医者“一戒重富嫌贫,二戒行为不俭,三戒图财贪利,四戒玩忽职守,五戒轻浮虚伪”。清朝的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更是告诫为医者不可学“或立奇方以取异;或用僻药以惑众;或用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贵之人;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欺愚鲁之辈;或立高谈怪论,惊世盗名;或造假经伪说,瞒人骇俗;或明知此病易晓,伪说彼病以示奇”等种种不诚信的行为。可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是中国医学名家历来都高度重视并世代传承的重要品德。

诚实守信、求真务实,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贯倡导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青年医学生必须锤炼养成的优秀品格。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实守信是求真务实之根本,求真务实是诚实守信的精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今天,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各种迷失更趋频繁的氛围中,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就显得更加意义非凡、弥足珍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强调的“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诚信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4]为此,青年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做诚实守信的楷模。在艰辛的医学求知攀登路上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诚信为人、踏实做事,不仅对病患要有“恻隐之心”、“好生之德”,“普同一等”、“一心赴救”;而且对家属也要“澄神内视”、“不皎不昧”,不“图名贪利”、“攫取财货”;还要对同道彼此尊重、相互包容,不“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只有这样,才能以精湛的医技和真诚的医德诠释“大医精诚”的时代内涵。

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医德思想,深深蕴涵着儒家“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价值内核。中国古代医家说得好,“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5]为此,古人要求“为医先做人,做人先修德”,“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这个德,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助人之志。正像南宋张杲在《医说》中所言:“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明朝医家龚信作《古今医箴》,对医生的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今之名医,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龚信的儿子龚廷贤,子承父业,最后也成为一代名医。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出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强调医者“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清代名医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也对医生怀有“仁心”高度赞扬:“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可见,心怀一颗仁爱、友善之心,推己及人、热忱服务、无私援助,是从医者千古不变的道德追求。

友善待人、互敬互助,不仅是个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而且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青年学子要“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6]“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学工作者的天职。了解病人的喜怒哀乐,探询病情的来龙去脉,取得病患的最大信任与配合,这是科学诊治疾病的前提和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医生就必须真诚待人、友善待人,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所以,青年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当做友善待人的榜样。黄洋事件的悲剧,至今仍让人嘘唏不已、感慨万千。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以医者的“仁心仁术”,托起生命的广袤绿洲,播送人间的关怀与温暖。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医学生的崇高价值,才能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圣洁!

参考文献:

[1](汉)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习近平.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3/c_1110509256.htm.

[3][4][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

[5](晋)杨泉.物理论[A].姚志彬.春暖杏林——医德医风名言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本文系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编号为:2015-D-060)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5年度人文社科创新培育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编号为:WK15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叶福林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法学博士;张晓晶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学博士

■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时期医学生临床思维评价体系的实践与评价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