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新的推进方向*

2015-12-16周先平朱新蓉刘天云

全球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

周先平 朱新蓉 刘天云 李 敏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货币一体化。在此背景下,掌握一种区域性和世界性货币的发行权和调控权,对于一国提高货币发行国国际地位、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十分重要。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加的形势下,2009年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实施细则》,开启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模式,正式打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跨越国界,成为被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而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区域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货币流出国境,在边境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要求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中级阶段,货币作为贸易支付手段、债权债务的结算手段,要求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和流动性;高级阶段,货币作为贸易支付手段、债权债务的结算手段和区域内国家的国际储备,要求货币价值的稳定性、流动性、保值和增值,发挥区域性国际货币的职能。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在中亚地区实行人民币计价结算、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融合,以及新疆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人民币区域化尚处于初、中级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加强其沿途国家间的货币流通,有助于大幅度地拓宽人民币的流通地域和使用范围,从而有力地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进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 (2014)》显示,短短五年间,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这个成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一)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迅速增长

自2009年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突破16万亿元,货物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金额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投资往来的第二大支付结算货币,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

中国银行发布的2014年9月跨境人民币指数 (CRI)显示,2014年9月份CRI为243点。人民币在跨境循环过程中保持净流出,但资金净流出步伐有所放缓。

图1 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 (CRI)

人民币跨境和境外使用活跃度全面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多个方面的使用活跃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人民币在境外使用也继续保持活跃,全球支付结算中人民币的使用份额上升至1.72%,在世界主要支付货币排名中保持第七位。人民币在直接投资项下使用水平上升,明显是拉动CRI上涨的主要因素。

中外企业跨境人民币的使用意向进一步提升。《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2014)》显示,本年度受访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地位和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水平的预期更加积极乐观;实际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稳步提高;跨境人民币的使用意愿持续高涨。境外设立的中资企业是跨境人民币结算使用比例最高的境外客户群体,也是推广普及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和投融资潜力最大的客户群体之一。跨国经营企业和“走出去”企业将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带动者,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结算便利,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可靠保障。

(二)离岸人民币市场蓬勃发展

随着人民币 “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蓬勃发展。海外人民币资金存量预计已达到2.6万亿元左右,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伦敦在内的多个离岸人民币市场渐次形成,在澳洲、非洲、美洲地区也逐渐出现新的离岸人民币聚集地。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品种上的更加丰富,如人民币存贷款传统产品、人民币外汇交易、人民币拆借等,还体现在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的稳步增加,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涵盖境内机构、外国政府和境外的银行和企业等,人民币资产投资者的地理和行业分布日趋多元化。此外,人民币计价及交易理财产品、存托凭证、保单、各类基金、期货、人民币衍生品等也逐步增多。

根据中国银行发布的离岸人民币指数 (ORI),截至2014年上半年,离岸人民币指数达到1.13%,比2011年末提升了近三倍,人民币进一步缩小了与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的差距。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并成为不少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

图2 离岸市场人民币指数 (ORI)

(三)关于人民币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26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将近2.9万亿元,并先后在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首尔、巴黎、卢森堡等地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与卢布、林吉特、澳大利亚元、日元、新西兰元、英镑等外币实现了直接交易,一些央行或货币当局已经或者准备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人民币已成为第七大储备货币。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

(一)沿 “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具有比较优势

影响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的因素很多,包括汇率风险、通货膨胀、国家贸易规模、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占据的市场份额等,归根结底取决于进出口双方的博弈。人民币跨境结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再加上市场分割带来的境内外资金成本差异,企业纷纷利用汇率和利率差异进行人民币跨境融资套利,虚假贸易、构造贸易快速增加。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趋势的加强和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跨境融资套利的空间必然缩小,这会对人民币跨境结算带来影响。人民币结算规模取决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宏观经济状况。相对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来说,这些都不是朝夕能够改变的,对于我国更是如此。在经过国际化初期的高速发展后,人民币国际化将来必遭遇 “瓶颈”。这些都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很快就赶上美元、欧元。相比之下,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则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现实基础。

1.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我国西北边境地区一些民族跨境而居,与周边邻国语言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性相近,自古就与周边各国有着悠久的贸易传统。新亚欧大陆桥贯通后,中亚、南亚和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物资交易规模及品种日渐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边境贸易往来。然而,今天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量与以往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过去十年里,我国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增速六个百分点,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9%提高到14%。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相对周边国家货币不断升值,增强了周边国家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信心,人民币逐渐成为受周边国家欢迎的支付结算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人民币资产作为储备资产持有。

2.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尤其是比较完善的铁路网可以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贸易额、增进交流。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线,经由我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的铁路可以相互连通,构成连接欧亚的铁路干线,这条路线即 “第二欧亚大陆桥”。以我国至德国的 “渝新欧”铁路线为例,“渝新欧”东起我国重庆,西至德国杜伊斯堡,全程11000多公里,经过 “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网的北线。“渝新欧”平均运行时间16天左右,比海运欧洲节约20天时间。随着 “渝新欧”物流成本的不断下降,其竞争优势将会全面提升。

3.贸易往来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并存。我国同中亚各国的产业结构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处于中亚国家贸易的中心地位。我国和中亚五国建交20多年来,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中亚国家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自然资源,但由于与世界经济联系不紧密,不能将这些资源变成商品换取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大部分中亚国家以生产资源性产品为主,缺乏生产各种制成品的能力,对我国的生活用品进口依赖性较大。如吉尔吉斯斯坦80%的日用品都是通过铁路和公路从我国进口的;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商品批发市场里,我国商品随处可见。同时,我国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中亚国家,尤其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能源资源非常丰富。

(二)人民币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跨境使用已有良好的基础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人民币相对于周边国家 (地区)货币不断升值,增强了周边国家 (地区)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信心,人民币成为受欢迎的支付结算货币和储备资产形式。从国际上看,在边境地区的 “双币计价结算流通”是普遍的经济现象,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始终伴随着物流和人流的扩展而不断发挥其职能。人民币境外计价结算的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旅游业引致型,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国,人民币计价结算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引致型,如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三是边贸引致型,如在中蒙、中俄、中朝、中越、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使用伴随着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发展而发生,在国际储备货币和以货易货不利于贸易发展的情况下,人民币已被这些国家所接受并用于边境贸易。我国西北地区与周边国家 (地区)属于边贸引致型,西北地区与周边国家 (地区)在贸易、投资、人员往来以及边贸量的逐年扩大,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 (地区)的计价结算、流通提供了实物载体。

1.我国与中亚国家双边贸易规模不断增长。尽管从人民币境外流通到实现人民币完全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阶段,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却不得不依赖于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的日益扩大。而我国与中亚国家双边贸易规模所呈现的不断增长趋势,正好与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的日益扩大相呼应。1992年中亚国家独立时,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2012年我国与中亚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59.4亿美元,20年间增长近百倍。2012年我国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贸易总额达到549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2%。2013年我国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000多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15%左右。我国与这些沿线国家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基础良好,合作空间与上升潜力较大。我国已成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是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表1 2013年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进出口总额

2.我国与许多周边国家已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促进人民币在边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还与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中央银行签订了边际贸易本币结算协定,允许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结算中使用双方本币或人民币。

表2 中国人民银行与周边国家 (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情况

3.人民币在哈萨克斯坦挂牌交易,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在哈及中亚的交易使用范围。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在中亚地区的快速发展,在中哈两国央行的支持推动下,人民币坚戈开盘交易仪式于阿斯塔纳时间2014年9月25日10时15分在哈萨克斯坦证券交易所举行。哈萨克斯坦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人民币和坚戈的挂牌交易,并由中国银行作为唯一指定的人民币清算行,哈萨克斯坦也成为中亚第一个进行人民币挂牌交易的国家。人民币坚戈的开盘交易意味着:今后中资企业可以在哈萨克斯坦本地银行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而哈企业也可以选择人民币作为其自身外币储备。目前,哈萨克斯坦外贸结算主要用美元和卢布进行,而中哈之间的大量贸易通过美元等中间货币进行结算,不但手续繁琐,也容易因汇率变化带来损失,而这些都随着人民币坚戈开盘交易得到了解决。同时哈本地银行可以购入人民币,这扩大了人民币在哈及中亚的使用交易范围。

可以预见,随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和中亚国家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合作更加频繁,进而实现各种经济贸易合作关系的整合与提升,并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额。与此同时,在贸易结算中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攀升,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四、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困难和障碍

(一)地缘因素使人民币处于劣势

截至2014年7月,在全球前五大支付货币中,美元居首,市场占有率为42.08%;其次是欧元,市场占有率为31.24%;人民币排名第七位,市场占有率为1.57%,与美元、欧元的差距巨大。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亚地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更易于受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理念。其次,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内地省区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贸易规模相对更大,口岸地离商品地较远,运输耗时费力。最后,周边国家对我国商品的需求有限,我国不能成为其主要的商品供应者。这些都导致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充满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大多是以美元为计价货币,人民币仅起到成为其本国货币与美元兑换的桥梁作用,并没有真正被当作计价货币。哈萨克斯坦在新疆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实现了人民币对坚戈的兑换,但其规模较小,结算形式单一,清算渠道也较窄。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四个国家均选择美元进行计价结算,人民币在这几个国家的流通范围有限,部分地区还存在人民币无官方兑换牌价的民间兑换行为。

(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经济贸易规模不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我国为中心,南下是繁荣的亚太经济圈,北上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但中国-中亚地区却是一个经济凹陷带。中亚五国地处内陆,相对封闭,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均GDP落后,只有哈萨克斯坦的情况相对较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各国经济的合作受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势必会导致各国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协商谈判上,这限制了合作的开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见表1)。

虽然我国与中亚各国经济贸易往来增长迅速,但其规模却十分有限。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4.16万亿美元,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0.6亿美元、5210亿美元、3125.5亿美元。同期,我国与东盟、南非等新兴市场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4436.1亿美元、651.5亿美元,内地与香港的双边贸易额为4010.1亿美元。而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仅为502.8亿美元,相比而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规模仍然较小。经济贸易规模较小,这制约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表3 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GDP及人均GDP

续表3

(三)中亚地区缺乏人民币回流机制和清算安排

中亚地区缺乏正规的人民币回流渠道,人民币回流主要通过民间货币兑换点和贸易者携带入境的方式进行,通过正规银行体系进行回流的人民币十分有限。目前,除哈萨克斯坦有我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外,我国和其它周边国家的银行之间都没有直接的结算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现汇贸易有小部分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与吉尔吉斯坦的现汇贸易全部是采用电汇方式结算,且外汇全部汇入外贸企业的个人名下。现钞结算已成为新疆边境贸易的主要结算方式,约占新疆边境贸易结算总量的90%。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各国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要求有完善的结算中心作支撑。虽然新疆作为我国与中亚地区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结算点,它的边境贸易口岸最多、边境贸易增长最快,但是新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却十分有限。中亚地区与我国未来的经济贸易还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顺利发展,还需要完善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和清算安排。

(四)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足

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企业 “走出去”,但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在新疆与中亚国家上亿美元的交易额中,通过中国设在中亚国家的银行机构进行交易的比例极低,主要是通过第三国银行完成汇兑业务和信用证业务。双边缺乏金融合作与交流,支付手段单一、条件苛刻、手续难办,并且未开展境外商业保险和信贷等业务,这增加了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和贸易的风险,影响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信心。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大多选择了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在中亚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还不多,这也限制了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使用。

五、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定位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定位及其实现路径,《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2014)》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的国际化为基础。其次,利用国际金融中心调整的历史机遇,积极有序地推进人民币离岸金融的全球布局。最后,以中国 (上海)自贸区的深化改革与开放实践,积极推动双边经济贸易和金融合作,抓住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增进政治互信,拓展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新的动力和巨大正能量。

美元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其次是欧元,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努力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尊重市场主体的货币选择,不强调一定要在贸易、金融活动中取代美元。这样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定位,有利于我国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正确处理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摩擦。

(二)从贸易计价入手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以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从贸易计价入手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这会给我国开创不少现实机会,尤其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1.推进能源产品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依托巨大的买方力量,我国在进口中东和中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时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具有相当的现实可行性。如果能够在双边的石油、天然气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这就意味着人民币进入国际大宗商品交易货币的行列,人民币国际化将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需要注意的是,石油定价有一套十分复杂的系统,期货市场价格对现货价格有很强的引领作用。但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发展滞后,缺乏对石油远期价格的引导平台,很难掌握石油的国际定价权。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民币计价的商品期货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使之成为国内外金融主体都参与的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建立并完善人民币大宗商品定价的市场规则和机制,从而获得人民币对石油期货的定价权。

2.扩大人民币直接投资和贷款规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一些重大支撑项目,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工程项目。为支持相关项目的投资融资需求,我国金融机构应加快 “走出去”的步伐,通过项目融资、直接投资、国际银团等金融合作方式,包括与沿线国家当地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组建辛迪加;以伊斯兰金融的方式共担风险,争取双赢;同时也将人民币国际化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以哈萨克斯坦为突破口

推进中亚各国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可以循序渐进地选取一个国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把哈萨克斯坦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有充足的理由。

1.地理上的特别条件。如果说中亚是我国西出的主要大门,那么哈萨克斯坦就是我国西出中亚的主要大门。在我国与中亚3300多公里的边界中,中哈边界占到了1780多公里,而且大多是在交通地理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在我国面向中亚的十个一类陆路口岸中,有七个通向哈萨克斯坦;另外三个通向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口岸,其自然环境都比较严峻,过货量小,甚至在冬天不能保持畅通。我国已经开通的连接中亚的两条铁路都是通过哈萨克斯坦出境,从吉尔吉斯斯坦出境的中吉乌 (乌兹别克斯坦)铁路虽酝酿多年,但至今还没有建成。同时,从中亚到我国的两条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也都是通过哈萨克斯坦入境。由此看,哈萨克斯坦是现代 “丝绸之路”的通衢要道,没有哈萨克斯坦的参与,道路连通就会是空中楼阁。而且,哈萨克斯坦还有一个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它可直抵里海和俄罗斯,不需要再经过其他国家。

2.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并且是中亚最大的经济体。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与我国的经济联系最密切,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它在中亚国家中的经济分量也最重。由于经济体量大,哈萨克斯坦的影响也就大,对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示范效应也会更显著。

3.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相互需求。在政治关系上,中哈关系也有相当的基础。哈萨克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早的战略伙伴,在我国与其他中亚国家的关系也上升到 “战略伙伴”时,中哈已开始向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进。当然,中哈关系也不是不存在问题,比如哈萨克斯坦国内也有对所谓 “中国经济扩张”的渲染,不过,主张加深中哈合作无疑是主流。而且,哈萨克斯坦也有利用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过境运输的宏大规划。2013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出,到2020年要使过境哈萨克斯坦的运输量翻一番,到2050年要提高十倍。为此,既需要修建更多的公路和铁路,也需有更多的物资流通,这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综合以上分析,地理上的特别条件,与我国密切的经济联系,作为中亚最大经济体的影响,还有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相互需求,使哈萨克斯坦作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示范伙伴是最合适不过的。可以说,如果中哈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合作顺利,“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就成功了一半。

(四)签署更多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加强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协商交流,继续与中亚各国签订或完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有利于我国与中亚国家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消除贸易摩擦,加强双边金融合作。针对我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发展双边货币结算机制,并向资本领域进行拓展,提高人民币在中亚各国之间的使用,降低双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风险,从而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五)对中亚国家货币推行直接交易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以来,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货币交易取得了新进展。2014年9月25日,哈萨克斯坦推出人民币与坚戈的直接交易,满足其与我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需要。随着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开展,双边贸易主体本币计价结算需求逐步增加,双边银行开展本币结算业务的意愿也相应提高,对中亚国家货币推行直接交易势在必行,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提高贸易与投资中本币结算的份额。

(六)疏通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不畅通大大限制了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使用,为了推进人民币在中亚国家的跨境使用,必须完善人民币流动渠道。第一,放宽人民币流出的限制,允许“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企业和个人在我国境内银行直接开立人民币存款账户;第二,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合资银行,使境外银行的人民币清算可以进入境内结算体系;第三,鼓励我国境内银行向境外合格企业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动;第四,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建立区域金融市场,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促进人民币在境内外流转。第五,允许中亚地区中央银行、人民币清算银行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七)鼓励在中亚地区设立金融分支机构和结算中心

鼓励中国银行等我国金融机构在中亚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金融机构走向中亚地区。加强与境外商业银行账户往来,根据地区情况设置人民币兑换点和自动存取款设备,为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使用提供基础服务,加强我国与中亚地区的金融业务往来和相互交流,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结算渠道较少,规模较小,主要是以人民币现金形式在民间跨境使用。这就需要我国在中亚地区建立统一的人民币结算中心,提供安全有效的人民币结算系统,统一混乱不堪的结算市场。

(八)成立中亚开发银行

中亚地区各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我国应召集有关国家成立中亚开发银行,为中亚地区投资建设提供帮助。中亚开发银行可以向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提供贷款,促进中亚地区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还可以担任中亚地区各国金融经济合作的协调者,为中亚地区经济贸易往来制定相关政策。

(九)发展国内资本市场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主要国际货币美元、欧元都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及发达的离岸市场。相比之下,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规模、结构不科学,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特别是大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构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及传导机制,是对人民币国际化非常必要的支撑。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我国人民币的境内外良性循环机制,避免陷入“迂回陷阱”,必须积极推进我国境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放宽市场主体定价范围,提高市场科学定价能力,增强价格杠杆对境内外金融资源的调控作用,弱化、降低人民币跨境回流的套利空间,减少我国境内外资金以人民币汇率、利率为标的的套利操作导致的人民币境内外流动数量波动,防范金融风险。

2.大力发展债券、外汇等金融市场。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为美元的国际循环提供了保障,因此应积极推动我国国内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建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创新,增强以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3.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金融国际化和货币使用需求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我国应建立现代化的资金结算和清算系统,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安全、高效、公平的支付平台。

1.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改革》2014年第3期。

2.郭新明:《深化区域金融合作与创新,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共赢发展》,《金融时报》2014年第9期。

3.郝宇彪、田春生: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基于制约因素的分析》, 《经济学家》2011年第11期。

4.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5.李灿林:《美国离岸金融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科学发展》2014年第4期。

6.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孙杰:《跨境结算人民币化还是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4期。

8.易诚:《进一步加强与 “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合作》,《甘肃金融》2014年第4期。

9.赵东波、李英东:《中俄及中亚各国 “新丝绸之路”构建的战略研究》,《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

10.张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在岸离岸套利现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0期。

11.周宇:《论人民币国际化的两难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12.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加强国际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中国-亚欧金融合作平台——中国-亚欧博览会金融合作论坛综述》,《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第10期。

13.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 (2014)》,http://www.boc.cn/aboutboc/bi1/201411/t20141104_4097682.html。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的贸易变迁研究
中亚地区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民国时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使领馆设立原因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