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辈的足迹
2015-12-16
文/本刊记者
追寻先辈的足迹
文/本刊记者
15位清廷派遣的留美幼童后裔及其家属一行参观河北唐山的开滦煤矿博物馆
140年前,清政府派遣幼童赴美学习。现在,15位留美幼童后代已是耄耋之年,来踏访先辈的足迹。
1872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的居民们看到一群中国幼童时无疑是大吃一惊。那些幼童身着绸缎,留着辫子,来到当地学校学习,住在寄宿家庭里。
近日,15位年逾80的老者一行来到河北唐山的开滦煤矿博物馆缅怀先辈。他们的先辈是那些一百多年前漂洋过海留美的幼童。
那时候,他们的先辈都还是10岁到15岁之间的孩子。但是,清政府出钱派遣他们去哈特福德城的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当时美国康涅狄格州最老的学校。
10年后学成归国,他们开始在开滦煤矿局任职。他们后来在中国的现代化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交通、矿业以及教育业都发挥了领导作用。
开滦煤矿建成于1877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矿业的摇篮,也是中国最早实现现代化开矿的地方。1901年,美国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曾经作为工程师任职于此。
1872年到1875年之间,清政府选派120名中国幼童赴美留学15年,旨在为垂死的大清帝国输入新鲜血液。
在清政府提倡改革的官员的支持下,他们成为第一批官派留美的中国学生。这个计划被称为“中国教育计划”。 这段历史在央视的纪录片《幼童》播出之后才为人了解。
相比近年反对中国移民的氛围,甚至引发暴力冲突的情况而言,当时的留美幼童受到了欢迎。有60个当地的家庭申请为这些中国幼童提供住宿。
一位留美幼童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一位友善的白人女士过来接我,她给了我拥抱,并亲了亲我。我的伙伴们都笑了,我立马脸红了。因为那是第一次除我母亲外的人亲吻我。”
大部分的幼童都克服了语言问题和文化差异。吴仰曾是学习外语最聪明的学生。他对机械很感兴趣,也是最早一批在自行车发明之初就骑着在哈特福德的校园里溜达的人。
从哈特福德高中毕业后,吴仰曾就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采矿和冶金。1881年,他回到开滦煤矿任职。然后,在1890年再次出国去伦敦学习矿冶。后来,他曾在中国多个地方开采煤矿。说到他的曾祖父,吴守浩在聚会上说,他直到1998年才知道曾祖父的事迹。
吴守浩曾是百事可乐中国区总裁,他说:“由于政治环境,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家里从来对此缄口不谈。” “但是,我知道这段历史后,我为我的曾祖父自豪,为骨子里流着他的血自豪。”
唐绍明是唐国安的曾侄孙。唐国安也是当时的留美幼童,后来成为清华第一任校长。唐绍明说,140年前的教育计划具有深远意义。“中国数百年来一度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以师自居。但是那次教育计划标志着中国意识到世界秩序已经改变。” 他说:“幼童们那时都太小,不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但是,我相信他们已经目睹国家惨遭侵略,饱受混乱贫穷之苦。”
中国幼童学生见证了发明的伟大时代。当托马斯·爱迪生录下声音并在留声机重现时,当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第一部电话时, 他们都在美国。
这项教育计划最终被清政府叫停。1881年,当许多中国学生开始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及美国其他顶尖大学学习时,他们无奈地被清政府召返。
那些学生才刚刚适应西方教育和西方文化,许多人或剪掉或藏起了自己的辫子,有些人甚至信奉了基督教。这都归结于清政府太过守旧,他们害怕学生们过于西化。于是,计划宣告流产。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还带领一群人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请愿,希望总统停止遣返这些中国学生。但是,徒劳无功。
只有两位学生完成了他们的大学课程。其中一位就是詹天佑,他设计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为祖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一些人加入军队,在抵御外侮时英勇牺牲。
梁赞勋说:“今天,我们满怀感恩来到开滦煤矿,也是我们先辈从美国回到中国后的第一站。”他的祖父是梁普照,曾经在耶鲁大学学习,后来成为中国最早的开采冶金工程师。他说:“我们从祖父那里学习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开阔胸怀,以及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
从左到右分别是:邝征祥、唐绍明、梁赞勋、吴守浩。4位是齐聚开滦煤矿的留美幼童后代
教育计划的其他事实
1847年,19岁的容闳跟随一位美国传教士来到美国。1854年,他成为第一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1868年,他曾提倡送中国幼童赴美留学。
唐绍仪,中华民国(1911-1949)第一任总理。他也是留美幼童,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881年,22位在耶鲁学习的中国幼童中,有两位拒绝回国。他们设法从耶鲁毕业。有两个后来再次出国留学,获取学位。
2006年,一位纽约大学的自然科学老师莱博维茨和他的妻子在电视上首次看到了19世纪70年代中国幼童在耶鲁校园里的合影。他多次来到中国,追溯那段历史,并与马修-米勒共同作了一本关于留美幼童的书,名为《幸运的孩子: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