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景观的多维度设计探究
2015-12-16宋来福
宋来福
山地城市景观的多维度设计探究
宋来福
一、山地城市的分类
山地城市在我国各个区域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山地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山地城市指分布在上述山地区域的城市,以及在占12%的平原地区和占19%的盆地地区,其城市本身修建在大于5°以上的起伏不平的坡地上,整个城市因山体走向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格局。狭义山地城市则是指城市位于山坡和丘陵等复杂地形,城市范围内地形环境断面坡度≥5%,垂直分割深度(4平方公里内相对高差) 25M 的城市。
二、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的景观化改造是城市建设的热点,山地城市因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需在综合利用山地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多维度系统化的景观环境设计。
(一)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国内一些山地城市通过系统的景观规划和设计,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不合理的建设和改造导致城市历史传承破碎,环境生态恶化,使城市景观设计出现趋同化和单一化,对当前山地城市景观的设计和改造产生了巨大的困扰。
(二)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山地城市的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思维,而是把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地城市与民众生活的相互作用、山地城市对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影响等诸多因素,都作为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加以考虑。在山地城市的景观设计活动中注入人文因素,形成了以人、自然山地和城市空间的和谐互融。
三、山地城市的景观特质
山地城市景观设计中无法回避对山体的设计和利用,这既是该类城市景观设计的难点,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亮点,合理的使用山地环境则是设计优势,盲目的利用山地条件则必然成为城市景观的瑕疵。
(一)山地城市的布局特点
狭义的山地型城市多依山水的走向布局城市,城市依山而建,根据地形展开,城市布局以分散式的小组团或条状分布为主,总体呈现出典型的点线串联关系,其中主干道路和水系是重要的联系纽带。
(二)山地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
山地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与平原城市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形态:巨大的山体背景、多层次的天际线、蜿蜒起伏的城市道路、随处可见的台地、护坡和梯道等。
(三)山地城市景观视角的多维特性
山地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台地和谷地地形,使景观视角同时具备开敞性和封闭性的双重特征,城市景观会根据人所处的时空变化而产生丰富的变换,此外自然山体的远近和高低起伏变化使城市的景观视角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形成山地城市的特有的多维度视角。
四、山地城市景观的多维度设计
山地城市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合理利用山地城市的特有的景观资源,也需要在景观设计中整合地域文化,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使城市景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互融,营造出变幻丰富的时空视角。
(一)山地城市景观的视觉形式设计
山地城市由于自身地势高差变化显著,城市的视觉层次感分明,良好的视觉层次对人工构筑物的控制要求比较高,利用视觉审美的形式法则,对城市的层次、疏密和聚散关系、均衡与协调关系、过度与融合关系、秩序与变化关系等进行合理控制,可营造出视觉观感良好的山地城市景观。
1、层次
空间的层次感是山地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天际线的变化,山地城市的天际线与平原城市不同,可以出现2-3条不同层次的天际线,一是由山体构成的远景天际线,二是由城市建筑构成的近景天际线,三是由山体与城市建筑交错构成的中景天际线。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巧妙利用山体立面是营造山地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其次是基线的变化,山地城市基线由河岸(山体)基线、台地基线和道路(建筑)基线等三个层次构成,河岸(山体)基线是对原有环境的利用,台地和道路(建筑)基线则是经规划建设后形成的人工基线,由此可见,山地城市的竖向分割极为丰富,通过对城市天际线和基线的设计整合,可形成山地城市变化丰富的层次感。
2、疏密和聚散
疏密和聚散是指因视线的远近变化对某一局部或整体产生的视觉心理感受,聚散关系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理解为宏观的疏密关系。山地城市因其建设用地资源紧张,容易导致建筑的布局疏密关系失调,形成局部区域建筑物过度集中和混乱的状况,合理的控制城市人工构筑物的疏密关系,形成景观廊道和空气交流通道,破除山地城市景观中容易产生的闭塞感,也便于城市与周边环境的空气循环和污染物的消散,有效提升城市环境的景观效果和生态质量。
3、平衡与协调
平衡与协调强调的是山地城市景观在中远视域内的视觉平衡性。由于山体的体量均较为巨大,因此城市建筑布局中需注意局部组团和台地规模的控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团规模尽可能做到最大化,在中等视距的情况下,达到与周围山体环境的协调。均衡则强调的是各组团之间的关系,由于山地城市地理条件的局限,各组团之间的差异较大,难以平衡,因此在宏观景观视角中需注意组团之间的平衡关系,如大组团与密集小组团之间的平衡以及大组团与中小型组团组合之间的平衡等,形成舒适的视觉心理感受。
4、过渡与融合
过渡与融合原则解决的是山地城市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山地城市景观中,建筑、人工绿地和自然山体是主要的景观斑块,其体现的是城市景观中人工环境-半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关系。在条件允许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建筑组团与山体之间应设置人工绿地,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过渡缓冲区域,人工绿地一端融合到建筑组团中,另一端则融合到自然山体环境之中,形成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无缝连接。
5、秩序与变化
秩序与变化是一组相互对立的原则,强调的是山地城市中建筑及其他人工构筑物的设计规划方法。在变化与秩序原则中,秩序起主导作用,强调组团或区域内的建筑在色彩、高度和外观风格上做到统一,避免视觉上的杂乱感,形成较为整体的城市景观风貌。变化则起辅助作用,避免城市建筑过于统一后形成的单调乏味感,因此,在规模和体量上均不宜过多或过大,在山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做到总体有秩序,局部有变化即可。
(二)山地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
山地城市因其地形条件特殊,其可利用景观资源较平原城市更为丰富,如护坡、驳岸和梯道等,通过对山地城市特有的城市景观资源,是营造山地园林城市景观的有效手段。
1、护坡
山地城市均普遍存在大量护坡,是山地城市所特有的景观要素。护坡是山地城市因市政工程建设或预防地质灾害而形成的人工构筑物,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在面积和高度方面有巨大差异,多以条状或块状分布,形成山地城市特有的景观斑块。护坡的景观化处理是山地城市景观设计必须面对的问题, 护坡的景观化处理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景观绿化。在具备条件(水、土和坡度≤60°)的护坡上种植草皮、低矮的灌木、花卉和攀援类植物,可取得理想的景观绿化效果,同时在城市空气净化和防尘降噪方面取得良好的生态效应,是护坡处理的首选方法;其次是艺术化处理。针对处于城市主要地段且不具备绿化处理条件的工程护坡,可采用壁画或浮雕的艺术处理手段,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和地域民俗文化元素,创作城市公共景观艺术,此方法既对工程护坡做了遮蔽处理,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氛围。
2、驳岸
山地城市中建筑和道路也多与河道相伴,因此河道驳岸的景观处理对完善城市景观具有重要意义。驳岸的景观化处理中可适当对铺装材料进行色彩和材质的变化,避免单一的石材或混凝土驳岸形成的单调沉闷感。其次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驳岸和水生植物营造亲水景观,修筑步行栈道和休息设施,既可形成新的景观点,也消解了驳岸呆板的条块状形态。
3、梯道
梯道是沟通不同高差层次的有效连接方法,也是山地城市特有的人行交通模式,梯道的景观设计是改善城市微景观效果的有效措施,城市梯道的景观化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改变梯道单调的设计模式,可根据地形情况将“1”字形梯道设计为“Z”形或“X”形,丰富梯道的形态模式。二是将梯道与景观绿化相结合,在梯道中间或两侧栽种乔木、灌木和花草,起到遮蔽梯道构造,改善梯道步行环境的效果。三是丰富梯道功能,由于梯道的构造特性,仅能作为城市的步行通道,限制了其使用效能,因此可在梯道两侧安装输送装置,便于自行车等较大物件的顺利通行。四是在一些长度较大的梯道上安置文化和休憩设施,如景观雕塑小品,休息座椅等,便于行人观赏城市风貌、休息和交流。
(三)山地城市景观的时空整合设计
城市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现代化是其不可回避的潮流趋势,如何在城市的现代化进城中延续城市的历史传统,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需予以重点关注的方向。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保持城市的传统特色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协调二者的关系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避免城区改造中的大拆大建,需做好老城区和老建筑的保护,老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本身就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而老街区则是城市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保留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主要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予以保护,老街区的设计重点则以保护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为目标,做好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和美化,新增设施必须在色调、外观和风格上与老城区保持一致。
山地城市多呈片状或带状组团分布,各组团之间由道路联系,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需合理处理新老城区的关系,新城区可设置在老城区周边,并尽可能以新的组团方式布局。老城区改造则要做好各历史核心街区的保护,新修建筑尽可能置于老街区外围,在城市各组团之间形成新老城区不断变化的效果,让城市充满现代感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历史感,使城市在历史和现代之间不断变幻,形成山地城市丰富的时空效应。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西蒙·贝尔著.王文彤译.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杜春兰.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重庆,2005.12.
宋来福: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