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文化 保护国宝
——四川传统戏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

2015-12-16王相力

艺术评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川剧剧种四川

王相力

传承文化 保护国宝
——四川传统戏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

王相力

近年来,文化氛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退化与消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社会政府以及国民联合起来,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截止到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载了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遗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演变,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正在呈现出传统文化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传统戏剧 地方瑰宝

作为四川传统戏剧的“当家花旦”——川剧,体现着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的融合、发展。川剧剧目中的经典比比皆是,剧本具有较高的价值,文化底蕴深厚,表演真实、贴近生活。经典的川剧绝活在川剧传承者们的演绎下,独放光彩。部分特技如变脸、开慧眼、吐火、托举、滚灯、钻火圈、手影戏、藏刀等,都颇受观众喜爱。

泸州河川剧素以高腔闻名,在宫调、帮腔、高腔曲牌中都独树一帜,区别于其他流派。更出现了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孙勇波、崔光莉等一批积极探索泸州河川剧艺术价值的实践者。

四川灯戏,同样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川北灯戏、峨眉堂灯戏、夹江麻柳堂灯戏、岳池灯戏、许家湾十二花灯戏等戏剧类型组成。它经历了民间艺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丰富和完善,结合了他们的智慧与辛劳。作品通俗易懂,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四川皮影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它被称为“最复杂的皮影”。艺术家们精雕细琢,配合自提自唱,呈现给人们更加诙谐的视觉效果。

此外,无论是体积较大、可以和人偶同台演出的川北大木偶戏还是小巧伶俐、便于携带的手掌木偶戏,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的一部分。木偶的设计、制作,舞美的布置,以及操纵木偶的演员,三者要融为一体。掌握这门技艺的艺术家们,需要集文学、戏曲、绘画、雕刻、剪纸等多种综合的艺术门类于一身。

射箭提阳戏是傩戏的一种,由木偶、面具、人混合出演,极具地方色彩,呈现原始古朴的戏剧形式,传承着中国文化的渊源历史。

二、精髓消解 生存考验

这些带有四川民俗的传统戏剧种类,在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洗礼后,不再像当年盛行一时的“角儿”。当一个现象被人们发觉时,它已不是最初的形态,想要改变它的轨迹可谓是困难重重,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传统剧种的流失?在命悬一线之际,又是什么加速了它的流失?

首先,随着流行元素的侵入,文化产业也偏向于流行文化投资,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分量。戏剧从业者也因而抵抗不住诱惑,转行谋利、弃艺经商。越来越少的人看戏,越来越少的人学戏,青少年对戏曲的热衷度不高,传承的意识薄弱等等,这些都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变化。为了生计,多数人都选择去“北漂”“上漂”,即使跑跑剧组,也会有比剧院更高的收入。因此,如何让人才留在剧场、如何让戏剧活下来,成为少数人还在坚持的事业。

第二,剧院、剧团被迫市场化,自负盈亏。有的在奋力抗争、维持基本生计,有的就只有散阵投巢、关门大吉。许多的剧场年久失修,被荒废、遭破坏,甚至被转卖,变成了商场、娱乐场所等等。剧场的演出器材、器械、道具、服装管理不善,随之丢失、损坏。四川省的许多市级川剧团负担沉重,难维现状,各区县川剧团纷纷倒闭,仅存的基层川剧团也已经不演川剧而以演唱歌曲和说段子为主。这些客观因素,都阻碍了传统戏剧的发展。

第三,剧种的传承者,为了生计,放弃传承。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京剧、豫剧、越剧等大剧种外,很多的民间戏曲艺术情况并不乐观,没有施展的空间、展现的舞台,更多情况下演变成街头卖艺的杂耍行为。因此,传统戏曲进入了“难以续命”的尴尬境地。

第四,戏剧创作者闭门造车,不采风、不挖掘、不投身到基层中彻底了解传统剧种的起源与发展,使得创作与时代脱节,创作不出新剧目。在现有被记载的、已申请“非遗”成功的剧种以外,地方特色传统剧种很多已石沉大海,还有很多没有达到剧团级、地方级、甚至国家级的要求,还散落在民间,藏匿于蜀山之中。需要有人去搜集、去记录、去整理、去挖掘、去学习。

第五,呈现方式的变换给传统戏剧带来尴尬境地。在四川,大到舞台、简易戏台,小到饭店、茶馆,变脸等一些表演项目,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原本偌大的舞台变成狭窄的过道,原本对号入座的观众变成近在咫尺的餐客,也是传统的地方戏剧被推上了生存危机边缘的原因之一。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演出经费紧张,观众减少或素质较低,也使得大批量的川剧演员改行换业。

三、物换星移 传承经典

在一系列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如何彻底的、从根本上保护戏曲瑰宝,使其跟现代社会接轨,扩大受众范围。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既要运用法律上强制性的政策对地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也要加强政策导向,抓好政策指挥棒。四川省委很早前就号召全民振兴川剧,办法也已经想了很多,可就是衰而不亡,振而不兴。因此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加大扶持力度。

第二,文化系统如文化厅、文联、剧协等部门要重视并真正爱护传统剧种,多组织相关活动,扩大民众认知度,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近年来,已有“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大型的文化节会活动在成都举办。

第三,院团职工要树立传承瑰宝的责任心、责任感,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在最艰难的时刻咬牙坚持,全心全意的投入精力,发扬奉献精神,坚守这片纯净的精神家园。同时,要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推陈出新。另外剧院团还要留住老人、培养新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政府的扶持下,不但在物质上给予这些艺术家补偿,也要在精神层面上为其授予荣誉,承认其付出的价值。

第四,作为戏曲人、戏剧人、甚至于文化人,都应该建立保护意识,配合政府培养观众,做社会宣传。作为教育人,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播撒传统文化、传统戏剧的种子。省文联、省教育厅与省川剧院携手,举办了“川剧进校园”活动,将艺术的传承从娃娃抓起,确定了5所以上川剧艺术教育的特色示范学校,为非遗文化添传人。《马前泼水》《绣襦记》《锦城风韵》等优秀川剧也在成都理工大学大礼堂演出,学生们对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连连感叹,希望多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第五,避免“沙文主义”、文化专制。尤其对规模较小的少数民族文化,不能歧视、忽略、排挤,要尊重它、爱护它、使其发扬光大。四川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大山之中孕育了无数的奇门绝学,这些技艺都是四川地区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第六,内容创新,促进各地文化交流,结合时代特点,走出国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们可以融合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各国文化、中西方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戏剧得以大放异彩。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振兴我国戏曲艺术,将振兴戏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

这一政策的推出,无疑是一次变革,对现有的萧条且不景气的传统戏剧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从资金的支撑、人才的保证、场地的供应、活动的宣传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扶持、推广优秀戏曲剧目,前景不容小觑。借着好势头,走进大山,将民俗文化、传统戏剧带出来,展现给各国同胞,通过有力政策支持,更好的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走出四川,走出国门,弘扬中国文化,生生不息!

王相力:成都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雍文昴

猜你喜欢

川剧剧种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川剧《打神告庙》的祭祀语言——兼释“打牙祭”和“刀头”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