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园的“动物俘虏营”(外一篇)

2015-12-16李根龙

雨花 2015年7期
关键词:票证长龙生态园

■ 李根龙

生态园的“动物俘虏营”(外一篇)

■ 李根龙

生态园应是人与动物、与自然、与湖海山川在同一个蓝天下和睦相处的乐园,生态园或设在满目苍翠、风光秀丽的山凹里,或设在鸥鸟翻飞、碧波荡漾的秀水边,身临其境,可陶冶人的精神,净化人的心灵。享受那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佳境,一般人对自然都会怀有感恩之心。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题的生态园里,竟也有令人触目惊心的所在——“动物俘虏营”,那是一些小饭店的玻璃柜和铁笼子。“俘虏营”里有山鸡、麻雀、刺猬、青蛙、猫头鹰、穿山甲等飞禽走兽游鱼及爬行类动物,还有羽毛很美的山鸟。在那里,国家保护动物与一般动物混杂在一起,都瑟缩在“俘虏营”一角,只要碰到对它有兴趣的食客,厨师的利刃马上就会抹上它的脖子或插进它的心脏,还有的会在凄厉的哀嚎中被人用木棍、铁棍活活砸死。

生态园的饭店里竟然充满了野味,一些游人到生态园竟然是为了品尝野味,这无疑是买卖双方沆瀣一气对生态建设的嘲弄和讥讽,美丽的风景和对动物无情的杀戮,是生态园里与生态意识极不和谐的两个极端。

照理,既叫做生态园,就应该为生态平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力尽责,生态园里的饭店理应对国家规定保护的动植物多尽一份保护的义务,起码应该拒绝做有损生态和谐的事。而环保部门也不能只把自己当成查黑烟、查污水的专业户,对破坏生态环境、虐待动物的行为一样要严查严办。要是生态园里的生意人也要靠野味赚钱,生态园里的游人也都对野味垂涎三尺,那地球上发生任何生态灾难就都不足为怪了。仁者爱山,若不爱山上动物,何爱之有?智者爱水,若不知唇亡齿寒的生态原理,何智之有?

动物(包括人)和植物是地球上的两大生命形态,良好的生态意识,即表现在人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上。《新编现代汉语词典》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根据人的特性,其定义似还有以下两个词条可供选择:

一、人是拥有无坚不摧的钢牙,且对任何东西都要狠命啃他一啃的高级啮齿动物。

二、人是居自然界食物链顶端,且不计后果,立志要把地球吃得一无所有的高级“饕餮科”生物。

我们中国一些人的德性,用笔者补充的这两条来套,更像一个“人”,不幸的是这样的“人”为数还不少。

食物链知识告诉我们,生物圈环环相扣、唇齿相依,地球上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人类走向末日的一小步。如18、19世纪毛皮商为了取得海獭的獭皮,在太平洋中大量捕杀海獭,于是海獭的主要食物海胆大量繁殖,海藻急剧下降,而海藻是鱼和其他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于是导致鱼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最终的后果是渔民生活的窘迫。

笔者查了一下有关资料,得知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小时3种。近百年来,在人类的干预下,物种灭绝的速度快了1000倍。在中国,1936年,袋狼灭绝;1988年,渡口鸟灭绝;2000年镰翅鸟灭绝,台湾云豹也早已灭绝……

199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展望新世纪的工作时,为2000年开列了一份濒危物种红色名单,名单指出,地球上大约有11046种动植物面临永久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在这份名单中,印尼、印度、巴西和中国被列入哺乳类和鸟类最受威胁的国家。

一般人不可能像环境保护者那样跟踪动植物的行踪和生长轨迹,但直观告诉我们,即使笔者所在的这座坐落在长江下游南岸的滨江城市,市场上的刀鱼、黄鱼、野生螃蟹和甲鱼也已经少得让人买不到也买不起了。少年时代那篇朗朗上口的课文“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向南飞了”,已成为我们这代人儿童时代的美好回忆。在如今秋高气爽的季节里,灰蒙蒙的天空再没有排成人字形、一字形的大雁缓缓南飞。而当春暖花开时,许多儿童时代动听的鸟鸣不再有所耳闻,从前时常在天空盘旋的苍鹰不见了,穿越在田间的黄鼠狼不见了,就连颤动在农舍屋檐下和屋外树杈间的蛛网也基本消失。而儿童时代一早起床后,随处可见蜘蛛们连夜织成的一张张大网,上面沾满了昆虫……人类为了干净,使用化学药剂灭虫,到最后,只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地球原本就是所有物种共生共荣的乐园,生态园的出现其实质已经是整体环境的恶化和良好生态区域的萎缩,现在,就连这一小方生态净土也快保不住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事已至此,那么,就要利用生态园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欣欣向荣的客观事实对人进行环保教育,让人从中直接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所有物种尤其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拓展生态园的外延,是人类接下来的任务,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禁止在生态园里卖国家保护动物、吃国家保护动物,环保部门有必要到生态园去查看一下,端掉那里的“动物俘虏营”。

话说“抢购”

不知从何时起,“欢迎抢购”的诉求多起来了,繁华街市要道边的横幅、高大建筑墙面上的竖幅,还有那从悬在空中的汽球上飘垂而下的空飘,多有“欢迎抢购”字样,传单、报纸、广播和电视广告里的“抢购信息”、“抢购热线”更是铺天盖地,有的还故弄玄虚,说什么“数量有限,从速抢购”,似乎不抢果真就时不我待,过了这村就永远没了这店似的。供抢购的商品小到过季服装鞋袜,大到汽车房屋什么都有。某日经过某市区闸口桥时,只见桥护栏上也有一条横幅,煽动“抢购”明星的演出戏票。

“抢”有夺、硬拿、赶紧、抢先、为避免出现某种险恶情况而抓紧时间等等意思,对紧俏商品争相购买就是“抢购”了,一波一波成群结队争先恐后无法遏止地前往抢购所形成的壮观场面被叫做“抢购风”。

触目皆是、震耳欲聋的“抢购”喧嚣让人纳闷,在这个买什么都不难的时代,怎么样样都要抢了呢?是“抢”的词义转移了,还是“抢”的内容充实了?

“抢购风”的形成源于物资的极度匮乏,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卖方市场蔚为壮观的一景,尤其是在那个饥肠辘辘、缺吃少穿的困难年代,国人逢有“计划外”副食品供应,哪怕是麸皮、豆腐渣,都会毫不迟疑地立马前往抢购。在下虽然当时尚年幼,但一旦父母有令,说哪儿有不要票的大白菜什么的卖,我得令立刻会像小豪猪一样赤脚飞奔而去。沿途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个个动如脱兔,既像身后有虎狼在追,又像前头有馅饼待捡。挎竹篮的、提网兜的、攥布袋的,有时,还有拿着一段绳索的人们,都亡命似的边跑边做着满载而归的好梦。但是,在那个需要抢购的时代却没有任何商店敢于“欢迎抢购”,这一是无货供哄抢;二是为生存,人们都不令而行,一个个不用鼓动也足够剽悍,若再“欢迎”,岂不被淹死在人民群众抢购的汪洋大海之中。

计划经济是生产力落后的经济政策,这样的政策又反制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资匮乏,商品奇缺,是计划经济的特征。要吃的,没有;要用的,也没有。偶尔有一点又怕人们打破头怎么办?于是“票证”应时而生,布票、粮票、油票、面票、糖票、肉票、豆腐票、豆芽票、火柴票、煤球票、香烟票、被面票、棉胎票……任何东西都得凭票。以票证维持一部分人起码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以票证把80%以上的农民打入另册,由他们自生自灭垂死挣扎去。但有票却不一定有货,持票的人依然充满后顾之忧,一方面票上的定量与一个家庭的实际所需相去甚远,另一方面,由于总量不足,国家无法保证所有的票证都能兑现,一月一发的票证过期作废毫不留情,为了“抢购”,于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有人在排队。

排队购物的队伍人称“长龙”,蜿蜒的“长龙”拐弯抹角神龙似的见首不见尾,它极其缓慢地蠕动着,有时要等很久很久才能前移两三个人的位置,“长龙”不避雨雪不舍昼夜,一小时接一小时甚至整天凝固在街头。有时,会有人在“长龙”前段加塞儿,这引起他身后人们的强烈不满,在一片嘈杂的谴责声中,只见有个人正厚着脸不吭不哈地拿半边身子插在队伍里,但骚动的队伍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人们谅解了他。不过,最让人沮丧的不是有人加塞而是在快挨到自己或正好挨到自己的时候营业员把门窗一关打烊了,不知是货物告罄还是到了规定的限量,无功而返让人心里堵老半天,看着手里的空篮子,心里也空落落的,而营业员决不会因为空耗市民的排队时间而略表歉意。

有的东西,如春节物资糯米和炎夏里快变质的削价猪肉等,在出售的前一天会有风声透出来,人们常为此通宵达旦地排队。但人们被逼出了水平,想了个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行的好主意,遇到需通宵排队才有可能买到的东西,就用不睡觉的砖头、石块、破扇子、破篮子等代劳。晚饭后人们就陆续把这些破烂和砖石依次放到店门外,然后回家睡大觉。大家约定俗成,互相认可取代主人排队的杂物的地位。第二天,杂物的主人早的二三点钟就会起来去替换它们了。其时天色幽暗,大地依然模糊一片。“咦!我的砖头呢?”“咦,我的扇子呢?”“呦!谁看到我草帽了?”黑暗中不时有人在问自己和别人。

晨光熹微,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接近天亮时,队伍中的哈欠声此起彼伏,在寂静的凌晨显得很响拖得很长,人们困得像高玉宝,说话声带着充满鼻音的浓浓睡意。空气清冷,店堂里仍然漆黑一片。

人们等了一小时又一小时,终于,队伍前头传来了一阵欢呼,接着,店里的灯泡亮起来了,那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人们的希望,成为人们抖擞精神的兴奋剂,散落在长龙外的人纷纷归队。慢条斯里的营业员全然不顾店堂外已等得心力交瘁的人们,在大家急切期待的目光中不紧不慢地做开市准备。那时卖东西大多有限量,比方卖豆芽限一人半斤、卖豆腐限一人一块什么的,不加限制的话,所有东西都会被前边的人包了。

如果说,排队是“有序抢购”的话,那么,伴随着男人的怒吼、女人的尖叫,杂乱无章涌动在商店门外的人群不依不饶地你争我夺就是货真价实的“抢购”了。夹在人堆里,即使“抢”到了,也难以挤出去。这样的抢购有过,但极少,那个年代的人还算质朴,也许,没有过剩精力也是相对斯文的原因吧。

改革开放到如今,什么商品都富余,卖方市场成了买方市场,“长龙”早已消失,馨香祷祝多少年,中国人才有了这一天,半夜起床排队或像豪猪那样豕突着前往购买某种副食品的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可东西多了,抢购宣传竟多了起来,这看上去反常,其实也好理解,经验表明,当商品奇缺的时候,为防止刮起“抢购风”,反而会制造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吃不了用不完还可以兜着走的假象。当商品过剩、供大于求的时候,发愁的商家急于推销,为了让人们稀罕它,就故意制造紧张气氛,什么最多就说什么“有限”,大声疾呼“抢购”、“抢购”……据说这叫“饥饿销售法”。

中国人的逆向思维能力是见多了反常才形成的。明明应该抢的却在那儿用票证限制,明明不用抢的却制造必须抢的气氛。这样看来,当“抢购”被喊得震天价响时,实在用不着着急,现在的“抢购”是商家臆想的美景,属单相思,思之不得,就扯出横幅,打出标语“发号召”。事实是,在商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的商场里,在空关房比比皆是的大地上,只要有钱,什么都能随到随买,有的送上门还被人往外推呢!抢购?吃饱了撑的?列宁说了:市场上那个叫得最响的人,就是要把最坏的东西卖出去的人。循着这个思路,可以确定煽动抢购的商品不说最坏,也是最多、最烂、最滞销的,真正限量供应的紧俏商品都在悄无声息地流动,有的早归人“王谢”之家所有了。

市场经济时代,商品需要推销,但在推销某一商品时,不要忘了这是一个讲秩序、讲文明、讲和谐的时代,从容推销才是商家自信的表现。这也鼓动抢,那也鼓动抢,实在有辱斯文。人的物质需求要是得通过抢购才能如愿的话,那就是一场噩梦,因此,不愿重演长龙阵的在下对“抢购”只能说“不”!

猜你喜欢

票证长龙生态园
4个进口PD-1/PD-L1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当周生态园
勇闯长龙阵
暴雨后长龙大坝书所见
孟长龙美术作品
票证收藏驶入“快车道”
张宝红:中国票证拍卖第一人
中德投资合作与隐性冠军论坛在中德生态园举行
林业生态园设计中如何融入地域性景观
投资粮票成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