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抗战之路

2015-12-16李吉吾

老年世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绥远抗日学校

李吉吾

走向抗战之路

李吉吾

启蒙教育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授予抗战老兵李吉吾纪念章

1931年,我在萨拉齐县立第一小学上学。每周一上午上课前一小时,全校举行总理纪念周,这是为已经成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举行的集会活动。校长带领大家先唱国歌,也就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校长还要领读《总理遗嘱》,“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校长读一句,全校师生跟着读一句,还要向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静默三分钟。之后,校长和老师们每周轮流给大家讲话,校规校训、道德操行、国父的革命事迹、历史人物忠义爱国壮举等等,都是他们讲话的内容。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频繁入侵我国。为了激励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意志,很多老师会讲一些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国耻日,其中日本侵华的事例最多,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何梅协定、华北政务以及绥远百灵庙战争都是在集会活动上老师们常讲的内容。

我们那时唱的歌曲也大都是爱国的革命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兴亡”……这些激荡人心的歌曲不知不觉地开启着我们懵懂的心灵。

1937年夏,我小学毕业,考入了绥远省归绥中学初中一年级,开始编班上课已经是七七事变之后的9月1日。老师们每天给学生讲述前线的战况和我军守土抗战的英勇事迹。但在日寇的疯狂进攻下,噩耗频频传来,平津失守,察哈尔吃紧,绥远也面临威胁,学校已经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生活,上课二十多天,我们连26个英文字母还没有练熟,绥远局势便告急了,学校宣布暂时解散。

解散前,为我们讲授国文课的教务主任李宸特别选择了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讲解。李老师在国难当头之日,借用这篇课文,激励大家牢记我们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耻辱,大家是流着泪上完了这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教室内呜咽声响成一片。泪水洒在书本上,课桌上,浸湿了衣襟,悲痛的场面持续了很久。

被迫停学

自学校解散回家后,敌人西犯的风声一天紧似一天,铁蹄已经踏入绥远省。继绥远失守后,10月15日下午,日寇进占萨拉齐县城。随后,日本人在中心大街的图书馆楼下开办了一个日语学习班。小学同学赵润宇兄弟俩约我去参加学习,我也没有多想,和他们一起去报了名。上了几次课,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怎么也学不进去,干脆放弃,心里反而觉得好受些。就这样晃荡了几天,有人劝我去做事,当时伪县公署刚刚成立,各个部门都在招收工作人员,找一份差事是很容易的。可是想到为日本鬼子干活,做汉奸,当受辱的奴才,我心里就反感至极。

故乡沦陷,看着大好河山遭受践踏,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日增长。联想到岳飞刺字的故事,为了明志雪耻,我再左手背上刺了“努力杀敌”四个字。忍受着疼痛,看着黑墨汁随着针尖渗入皮下,冒出点点鲜血,心中报国热情再一次被点燃。等手背散了痛,化过脓,结疤落尽,“努力杀敌”四个字清晰可见,随时警醒着我准备战斗。

抗日学府

机会终于来了。1939年6月,同学王杰邀我一起去陕坝念书,这也正合我意。河套是绥远抗日前线。陕坝是绥远省战时省会,绥远省政府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都设在这里。我们到陕坝后,就进入国立绥中这所抗日学校。

那是绥西河套地区,一派抗日气氛,抗日标语遍地皆是。抗日救亡歌曲响彻大街小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驱除日寇还我河山”等刷写在墙上的标语深深印入我的心田。此外,我也学会了许多抗日歌曲,如《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等。除上课时间外,学校里充满歌声,遇有集会,会场上总是歌声朗朗,各班相互拉唱,此起彼伏。学校也经常组织一些面向社会的抗日宣传活动和庆祝全国几个著名战役胜利的游行活动,如长沙大捷、五原大捷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表达了自己早已积郁在胸的抗日热情。

1939年秋,老舍先生来到国立绥中慰问了我们全体师生,并做了鼓舞人心的演讲。后来又有张治中将军来抗日前线视察和慰问,我们学校也参加了各项活动。

我们的读书生活是处在动荡的战火环境中,敌机经常飞临轰炸扫射,无论白天黑夜,我们经常要防空躲警报,众多学子经历着战火的锻炼和洗礼。

投笔从戎

1944年,抗日战火熊熊燃烧,广大知识青年踊跃从军,准备着对日寇发起总反攻。当时已经读高二的我毅然决然报名应征入伍。期间,绥远中学各班学生纷纷报名,最后审定下来的有九十多名学生。报名审定工作结束后,已经是十二月底了,所有绥西从军的知识青年和学生都集中在陕坝城东北的绥干团营房,约有一百多人。我们徒步出发,经过宁夏,最终达到甘肃天水。1945年2月19日,我们在天水正式入伍。部队番号是青年远征军第206师617团,师部和另外两个团,即616团、618团以及师的直属营连等均驻于陕西汉中。

我们617团的团长是蒋公敏少将,贵州安顺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入伍时,他做了动员讲话,称赞我们青年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是伟大而光荣的事情。他还鼓励我们要刻苦训练,磨炼意志,学好本领,英勇杀敌。听了蒋团长的话,大家都深受鼓舞。

我被编到第一营,营长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从此,我们过上了兵戎生活,接受军事训练。我们时刻准备着,开赴前线,驱逐侵略者,这是我们所有青年的愿望。

猜你喜欢

绥远抗日学校
1928—1929年绥远鼠疫流行的经济影响
宽厚的“绥远方式”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
绥远成立省苏联筹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