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网络视角下毕业企业角色转换影响研究
2015-12-15李浩胡海青
李浩 胡海青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发量表,通过正式问卷调研,采用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并验证毕业企业角色转换的内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毕业企业角色转换源于同一纬度下的4个因子,即粘性(契约)制约、经济利益、双向惯性和个人关系;比较研究发现,粘性(契约)制约与双向惯性所隐含的粘性制约因素的影响强于经济利益和个人关系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因素。
关键词:毕业企业;角色转换;内在影响因素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11.15
中图分类号:F273;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11-0070-05
Abstract:This paper develops items by employing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n empirically improved the incubation network content by CFA and EFA based on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are four factors of the role conversion of graduated incubates in the same latitude, that is, viscous (contract) control, economic interests, bidirectional inertia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of viscosity control implicating in the contract control and bidirectional inertia are stronger than the influence of value judgment showed by economic interests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Key words:graduated incubates; role conversion; internal factors
毕业企业作为孵育机制在微观新创企业的逻辑终点,其高成长性与创新能力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乃至国家创新系统的法柄[1]。为了实现这一孵育目标,孵育机制的载体也从孵化器演变为孵化网络。实践证明孵化网络更具孵育效力,异质性双层结构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一种对孵化网络的诠释[2],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被界定为外层孵化网络创新主体,与孵化器和在孵企业组成的内层组织构成了孵化网络。
然而,对实践过程中一个现象的关注,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上述对孵化网络内涵的解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企业并未离开孵化网络,而是成为外层孵化网络中新的创新主体。且这种强关系下的角色转换使得毕业企业成为更具活性的网络结点和返哺①机制的载体。新结点的嵌入在网络权利制衡下能够影响网络结构,将强联结关系转化为网络价值化工具,这些都能够成为提升网络连通性的积极因素[2]。因此,本文认为毕业企业角色转换是孵化网络新陈代谢过程自我优化的必然结果。然而,网络嵌入与环境动态性的日益增强,使得企业决策逐渐超越了基于市场分析的传统范式[3],这种基于网络视角下对孵化网络正向循环反馈结果的解释并不能成为毕业企业行为决策的依据。换言之,毕业企业为什么没有离去?这种外部经济行为的动因是什么?是一种主动趋利还是被迫行为?这些问题,现有研究尚未作出回答。
基于此,本文从微观视角对毕业企业留孵行为进行了理论探究。在对留孵毕业企业和孵化器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关键语干,归纳毕业企业角色转换的内在影响因素并对其强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学术界、网络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毕业企业角色转换假说
留孵毕业企业的角色转换是孵化网络成员身份合法性重新界定的过程。因此,需要对在孵化网络内涵进一步完善的同时,通过重新界定其网络主体地位,才能将毕业企业并未离开孵化网络的表象还原为理论层面主体身份转换微观行为过程的本质。
首先,孵化网络的理论研究始于孵化器禀赋缺陷瓶颈的凸现[4],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对孵化网络的积极评价均得到了不同学科的支持,如经济学、生态学、系统学等[5]。对孵化网络的描述特别是结构性描述,成为孵化网络演化、协同和治理研究的重要视角。双层网络结构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模型范式[6],对网络主体身份及网络位置的界定能够清晰刻画出网络宏观结构与微观特性。留孵毕业企业作为新的网络结点,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孵化网络原有的中观结构特征,因此通过对其网络主体地位的界定来探究微观结点跨层网路位置的变化既是研究的必要,又是自然逻辑的延伸。
作为外层孵化网络新的创新主体,毕业企业网络合法性的界定有助于理解其角色转换过程。因此,基于主体能动性健全假设(否则毕业无从谈起),理论上毕业企业可以选择脱离原有孵化网络。但面对复杂的外部竞争环境,处于发展期的毕业企业具备的创新潜力并不能转化为决策过程所需要的简单逻辑。需要强调的是,嵌入新的价值网络与留孵行为所映射出的角色转换并不相悖,但本文中的角色转换是基于原有孵化网络情境下的留孵行为,并不涉及嵌入新网络中合法性身份获取的过程。由此,提出:
假说1:毕业企业角色转换的内在影响因素是个多维度概念。
经济人假设强调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是其理性行为决策的关键依据[7]。创业成为诠释毕业企业经济人身份的最佳特质,因为网络化创新是其双重缺陷制约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以谋求企业存续的唯一途径[8]。因此,对网络资源和租金的追逐是毕业企业选择留孵的重要原因。公司治理理论强调,企业行为是兼具内生与外生影响因素的复杂过程[9],而毕业企业角色转换内在影响因素的多维特性说明,这一行为隐含着其他诱因。而且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并不能掩盖其被动行为的存在。相对于网络经济价值的吸引力,被动性的禁锢同样可能成为毕业企业无法脱离孵化网络的原因。经济学中的“粘性”成为解释这一可能性的重要理论[10],强调嵌入性正式关系的解除需要成本,而这种情况在网络创新层面尤为凸显,即使粘性制约风险能够被毕业企业感知并加以前馈控制。
相对而言,处于成长期的毕业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其趋利特性会更加明显。Winter基于学习视角下的网络关系研究证实,在企业进入成长阶段的早期,其网络关系的演变主要基于内部对收益的计算[11]。由此,本文提出:
假说2:在毕业企业角色转换过程中对经济价值判断的影响不同于对粘性制约的影响,且前者作用大于后者。
2问卷设计
21量表开发流程
为了设计毕业企业角色转换的问卷,本文通过个人深度访谈获取原始资料,运用内容分析法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量表开发[12],具体流程如图1。
22访谈提纲设计与资料搜集
深度访谈对于缺乏内容效度支持的探索性分析具有显著时效性[12]。因此,在缺乏相关研究支持下本文从孵化器和留孵毕业企业两个主体视角设计访谈。在正式调研之前,围绕调研提纲对访谈细节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归纳调研重点,采用逐步发散和开放设计逻辑汇编提纲,同时邀请业内专家和部分企业家对访谈提纲和提问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其中,与孵化器的访谈聚焦于留孵毕业企业的特征、合作内容、动机和影响因素以及脱离网络的障碍等,而与留孵毕业企业的访谈主要围绕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留孵动机、影响因素等展开。
前期调研选择了西安的18家国家级孵化器、6家省级孵化器及其留孵毕业企业,包括32位孵化器主管、93位留孵毕业企业高管人员。后期调研依托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合作项目、联合陕西省孵化器协会,在深度访谈、孵化器协会内部会议的基础上对访谈内容补充和完善。
23设计初步问卷
因为开放式深度访谈所获得资料并不具备数据性,因此,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纳、编码并编制初步封闭式问卷。运用ROST CM软件对访谈记录首次提取187个关键词,剔除不相关和意向不明的词后得到56个关键词。在此基础上,运用Donohue[13]词频阈值计算方法(如式(1))判断高频关键词。
T=12(-1+1+8Ij)(1)
式(1)中,Ij为词频为1的关键词个数,T为(高低)词频阈值。本文中Ij=11,解得T=4.217,因此(高低)词频阈值为5。所有词频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为本文重点关注的高频词(见表1),并以此作为该阶段问卷编码的依据。
为了验证编码内容信度,随机抽取深度访谈中25名留孵毕业企业高管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编码共同度超过08,说明编码结果可信。最终,三名编码人员共整理出包含所有高频词的语干47条,通过进一步筛选与整合,将语干译汇为更加贴切、简洁易懂的19个封闭式题项,并采用5点Likert量表设计问项备选答案。
24正式问卷设计
用初步编制问卷进行小规模预测试,样本选取深度访谈过程中8位孵化器主管和30位留孵毕业企业高管进行小规模预调研。为了进一步提升问卷质量,删除重述歧义题项和低相关题项,最终保留问项13个。
3量表信效度分析
31正式调研与数据搜集
联合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在京津地区、西安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进行调研,被调研对象包括16家孵化器、102家留孵毕业企业,累计发放调查问卷357份,回收问卷296份,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5966%。
32问卷分析
为了检验问卷回应程度,对各问项高分组(前27%)与低分组(后27%)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问项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题项设置合理,且题项方差均大于07,说明题项分布广泛,能够鉴别不同调研对象的回应差异。
33探索性因子分析
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支持,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通过了KMO 和 Bartlett检验,说明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降维得到4个公因子的总解释方差累计达7443%,且问项(二阶)因子载荷均超过05阈值,说明问项能够很好地解释各因子。参照前述高频词语义对问项聚类归纳,将公因子分别定义为粘性(契约)制约、经济利益、双向惯性和个人关系。表2显示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5,组合信度均大于07,表明量表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信度较好[14]。
34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各因子是否能够在同一维度下对毕业企业角色转换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还需要对毕业企业角色转换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和比较。
各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利益与个人关系间相关性超过07,参照吴明隆的研究[15],对相关性较高的因子聚合以构建高阶模型。基于此,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分别构建毕业企业角色转化四因素模型和三因素竞争模型,通过拟合指标比较判断孰优模型。
模型1(四因素模型)将粘性(契约)制约、经济利益、双向惯性和个人关系纳入同一纬度进行模型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二阶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大于0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一阶标准化路径同样大于05,说明粘性(契约)制约、经济利益、双向惯性和个人关系能够显著解释毕业企业角色转换。
模型2(三因素模型)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将经济利益与个人关系降阶并聚合为新的高阶因素“综合价值判断”,与粘性(契约)制约和双向惯性纳入同一纬度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一阶与二阶标准化路径系数均显著大于0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且粘性(契约)制约、综合价值判断和双向惯性同样能够揭示毕业企业角色转换。
按照结构方程拟合指标阈值标准[16],表3显示模型1具有较好的构建效度。同时,表2中AVE值均大于05,说明各维度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综上分析,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粘性(契约)制约、经济利益、双向惯性和个人关系能够更好地诠释留孵毕业企业角色转换的内在影响因素。
4结论与讨论
41研究假说验证分析
本文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毕业企业角色转化的内在影响因素归纳为粘性(契约)制约、经济利益、双向惯性和个人关系4个方面。结论说明,主体能动性通过理性的经济价值判断和感性的个人关系影响毕业企业角色转换;同时,正式契约关系成为毕业企业被动性留孵的外生约束条件;而毕业企业与网络成员间重复性互动说明,双向惯性同样是毕业企业角色转换的内在影响因素。基于此,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复杂决策过程在毕业企业角色转换过程中体现为主动与被动交织、理性与感性共存的多因素体系,因此,研究假说1成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一阶因子载荷,发现粘性(契约)制约(0815)>双向惯性(0776)>经济利益(0740)>个人关系(0697),说明较经济收益的吸引力而言,在毕业企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正式契约的约束性对其影响更大。因此,研究假说2不成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四因素模型拟合效果更优,说明粘性(契约)制约、经济利益、双向惯性和个人关系对毕业企业角色转换更具解释力度。
42结果讨论
在诸多内在影响因素中粘性(契约)制约影响最大。为了获得孵化网络合法性资质,入孵企业在孵化器的扶持下通过签订正式契约获得更多网络成员的认可和行为保障[17],然而契约弹性缺陷最终演化为毕业企业角色转化过程中的外生“时滞”因素,加之毕业企业正处于发展期,自身有限的实力无法承担违约成本和制裁。因此,选择继续维持契约关系是遗留“时滞”和自身缺陷共同作用下一种被动性的“西蒙满意决策”。而网络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以及毕业企业现有组织模式和运营机制与孵化网络架构的契合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18]。因此,低成本的网络收益成为毕业企业主动留孵实现角色转换的另一个重要内在影响因素。
以营利为目标的毕业企业体现了“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但影响毕业企业角色转换的内在影响因素远不仅于此,“社会人”的属性同样体现在毕业企业决策过程中,无论是组织层面合作伙伴的密切关系还是创业者间的强联结关系,都会演化为一种情感上的投入,并在不同层次间相互渗透。更为重要的是,“关系”作为更具价值的社会资本,需要毕业企业通过角色转换得以保值和增值。此外,双向惯性同样成为解释毕业企业与原有网络成员继续合作进而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因素。学术界对组织行为,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组织合作所表现出的路径依赖和网络惯例的研究表明,维持原有互动关系和选择重复性合作是新创企业自我保护机制作用下的普适行为,而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毕业企业的角色转换,而且符合经济人对“悲观预期偏好”的假设。
研究进一步发现,双向惯性体现了一种经济学以外更为复杂的粘性,这种粘性并非源于正式关系下的契约强制性,而是组织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惯性[19],学术界将这种惯性解释为路径依赖或是网络惯例所形成的组织互锁[20,21],强调惯性会将企业“禁锢”在自己熟悉的合作模式和环境中,即使企业的备选方案更具经济效益。而且,毕业企业也在扮演着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老客户”,因此双向性成为这一惯性的重要特征。同时,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说明毕业企业角色转换是一个组织权衡利弊,孰优判断的过程。研究发现,粘性(契约)制约和双向惯性的影响强于经济利益和个人关系。基于本文对各要素的分析得出,契约机制与组织互动惯性都表现出一种“粘性”,而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和关系资本的运作则体现了毕业企业对角色转化所带来未来价值回报的判断。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在毕业企业角色转换过程中,粘性制约的影响强于价值判断。换言之,相较于“想留”而言,毕业企业选择留孵更体现出一种“走不了”的处境。
本文将孵化网络重新界定为嵌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中,以孵化器为核心结点,围绕孵化过程与供应链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政府以及留孵企业所构成的超越结点并集聚大量基于技术与市场关系资源的创新网络组织。其中,留孵企业正是通过角色转换成为外层孵化网络创新主体的毕业企业,其不断提升的网络活性与主体地位,为孵化器构建包含“反哺”机制在内的网络孵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逻辑支撑与组织单元。
4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限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局限,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选取大样本均为国家级,并未完全达到样本随机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未来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将非国家级企业纳入样本框进行调研;二是实证研究并未对样本所在孵化网络综合性和专业性加以控制,网络特性在毕业企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影响等问题都值得学者从表象分析中探究孵育机制的真相。
参考文献:
[1]胡海青, 张宝建, 张道宏. 企业孵化网络成因解析:脉络梳理与研究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3, 25(1): 94-103.
[2]Ariza-Montes J A, Muniz N M. Virtual Ecosystems in Social Business Incubation[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 2013, 11(3): 27-45.
[3]张宝建, 孙国强, 薛婷, 张宇. 网络结构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孵化企业的调查分析[J].软科学, 2015, 28(3): 5-8.
[4]Schwartz M, Hornych C. Cooperation Patterns of Incubator Firm Sand the Impact of Incubator Specializ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y[J].Technovation, 2010, 30(9): 485-495.
[5]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 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J].中国工业经济, 2011(4): 117-126.
[6]Elisa S. Are Science Parks and Incubators Good “Brand Names” for Spin-offs ? The Ease Study of Turin[J].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Transfer, 2011, 36 (2): 203-232.
[7]刘小玄, 刘芍佳. 双重目标的企业行为模型——兼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J].经济研究, 1998(11): 34-42.
[8]简兆权, 柳仪. 关系嵌入性、网络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5, 29(5): 1-5.
[9]陈仕华, 李维安. 公司治理的社会嵌入性:理论框架及嵌入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 2011(6): 99-108.
[10]彭兴韵. 粘性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 2011(12): 138-151.
[11]Winter S G. The Futur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Can We Break out of the Beachhead?[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14, 9(4): 1-32.
[12]Harwood T G, Garry T. An Over View of Content Analysis[J].The Marketing Review, 2003, 3(4) : 479-498.
[13]Donohue J C. 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Literatures: A Bibliometric Approach[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3.
[14]Gilbert A C, Paul P. Research Design Effects on the Reliability of Rating Scales: A Meta 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4, 21(4): 360-375.
[15]吴明隆. 结构方程模型——Amos实务进阶[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
[16]刘军. 管理研究方法:原理与应用[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17]Uno H, Wang Z H. Improvements in the Performance of an Incubation-type Planar Patch Clamp Biosensor Using a Salt Bridge Electrode and Plastic(PMMA) Substrate[J].Sensors and Actuators, 2014, 193(31): 660-668.
[18]Christine E C, Stephanie A H, Stacey L C.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Networking in a University Business Incubator[J].Technology Transfer, 2012, 37(2):433-453.
[19]Culati R.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5): 397-420.
[20]李玲, 党兴华. 基于权力依赖的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的识别研究[J].软科学, 2009, 23(5): 72-76.
[21]Diestre I, Rajagopalan N. Are All Sharks Dangerous? New Biotechnology Ventures and Partner Selection in R&D Alli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33(3): 1115-1134.
(责任编辑: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