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策略

2015-12-15叶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同理情绪师生

叶华

在日常的师生沟通中,特别是教师面对“犯错”学生时,经常会听见教师的一些简单粗暴的语言,如发号施令型的、傲慢无礼型的、讽刺挖苦型的、隔靴搔痒型的等等,这些语言成了“杀手”式的信息,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贬低了学生的人格,阻碍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同理心”是心理辅导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说:“同理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如亲身体验一般的了解。”感受来访者的愤怒、害怕或烦乱,就像是自己的愤怒、害怕或烦乱一样。同理心是一种激发与人在一起的联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如能在师生沟通中运用同理心,就会有效地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心悦诚服,也可平息他们心中的怒火,更可帮他们解开心中的郁结,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师生沟通中有效地运用同理心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从“树立一个理念”“具备两种能力”“努力达到三个多”等三方面来论述。

一、树立一种理念

心理学家为了给一个整天撑着伞不吃不喝的躲在墙角的精神病人医治,自己也撑了一把伞蹲在了病人的旁边。这就是运用同理心原理所迈出的第一步。蹲下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加以评论地接纳对方一切的过程,尽管在一般人看来是荒谬的。“蹲下来陪他做一只蘑菇”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理念。

(一)同地位,换角度

人具有自我为中心的本能趋向。所以,教师常常会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表达完之前,就打断他们的表述;或者在没有弄清楚学生的真正困惑之前,就让自己马上进入“教育者”的角色,急于施展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而此时教师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让学生觉得教师居高临下,“站着说话不腰疼”,对教师的话语有阻抗,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暂时放低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蹲下来与学生保持同等地位,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一些小事的处理中,如果教师运用同理心,就会缩短学生和教师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师生心灵的共鸣。如布置家作时,忽然听到一学生轻声地发出了“哎——”的声音。教师一下子反应到布置的作业是否太多了?于是运用同理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说:“看到语文、数学、英语都有两项作业,心情有些沉重,回家还要做这么多作业,太累了。多么希望老师能布置得少一些。”此时,大家都发出了“对!”的喊声,觉得教师讲的话很在理,理解了他们的苦处。怎么办呢?师生经过商量后把抄写两次的作业改成准备听写。此时,师生都达到了共赢。

(二)重感觉,轻策略

人是感性的动物,不论好事还是坏事,感受最强烈的不是旁观者,而是当事人。有时感情比理智更能说明问题。事情发生了,他们需要的不是理性的分析,也不是严厉的指责,而是倾诉——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把郁积的情绪释放出来,宣泄出来。而教师在沟通中,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习惯把工作重点放在教育上,急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或直接进行评判,而使自己和对方的情感一直处于被忽略、压抑的状态。当一个人悲伤得难以自持时,也许,他不需要太多的劝解和安慰、训诫和指明,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个人在他的身边蹲下来,“陪他做一只蘑菇”。所以当学生生气不开心或者难过时,教师首先应暂时把自己的情绪与批评放在一边,去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乐他人之乐,忧他人之忧,竭力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领会其喜、怒、哀、乐。如一学生说:“老师,我最近的状态很不好,一些简单题经常做错,可当我看到错题时,觉得这些知识点自己都懂,怎么会做错呢?可是,这样的情况不断地出现。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如教师直接回答:“这说明你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一定要多做练习题。”此时教师只注重问题的解决策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这样就造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所以我们应更关注自己此时的感觉和学生的情感:“平时成绩不错的你看到自己明明会做的题做错,心里很难过,很着急,可心里越急就越容易做错,所以有些苦恼,也有些担心,是吗?”这时,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你懂我,我可以亲近你。

二、具备两种能力

(一)听到说者想说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认为,学会倾听是达到同理心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不仅要听学生讲了什么,还要听他的语调,是怎么讲的,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等;不仅要看学生说话时的表情变化,还要看他的肢体语言等等,要听全面、听完整。而对学生言语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更要保持高度的敏感,体验其内心感受,接纳其思维方式,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以得到学生的信任。

如有一次,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小徐的书写不端正,歪歪扭扭的,就把她叫来当面指正:“写字的基本要求是让别人能看清楚,做到横平竖直。”并且把班中书写最好的本子给她看,让她自己找差距。可她却把头一歪,说:“我写的字不也挺好吗?”说完就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边哭边反复地说“我写的字不也挺好吗?”还动手撕起了自己的作业本。

当教师指出小徐的书写应改进时,教师的批评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伤疤,使得当时的她情绪非常激动,也很委屈,表现出不停地哭,不停地说“我写的字不也挺好吗?”还做出了撕本子的行为。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听到说者想说的内容。许多时候,学生的言行,其实正在告诉着我们一些信息,就好像是一个没有破解的“密码”,而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言行,识别出学生话语中的情绪以及话语背后的情绪。找到对方的真正需求,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快速地去发现并破解“密码”。以上案例中,哭着说“我写的字不也挺好吗?”这句话背后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你为什么要说我写得不好?我太委屈了,我一定要为自己辩护。”并出现了不当的举措——撕本子——表示反抗。其实该学生真正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委屈与伤心,她此时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可以倾诉的、能理解她现在心情的、能接纳她的人。教师有时候只是看见学生内心的冰山一角,但隐藏在深处的冰山的真面目却有待教师努力去发现。

(二)说到听者想听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用心灵去倾听》中一个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回答一个小女孩问题的一段对话。从中可感受出苏珊在用自己的心灵来倾听、体验,把握小女孩的情感脉搏,读出“表面语言下面心的呼唤”,用心来倾听。

在挖掘同理心的过程中,真正让事情好转的是回应和联结。回应就好像是一面镜子,用自己的话将自己的体验传递给来访者,引领来访者观照自己的内在。对来访者来说真正能发生作用的是与咨询师的联结。在师生间的沟通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用言语或肢体来回应,更应激发与学生心灵上的联结。

在上述案例中,对小徐的情绪波动,笔者邀请她在下课后聊聊。

师:刚才你的心情很不好,能说说怎么回事吗?

徐:(一下子又哭了起来)你们都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身上的所有东西都不好。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徐:(哭着)这几天,同学经常说我穿得这么难看,衣服不会搭配,我觉得我穿得挺好的,她们为什么这样说我?

师:同学指责你穿衣不会搭配很难看,心里感到很委屈,是吗?(同理心)

徐:(生气地)每当听到他们这样的话,我心里很不高兴。刚才你也说我的字不漂亮,我知道自己的字虽然没有别人写得清楚端正,可你们凭什么老说我不好?(哭了)

师:当你听到同学的指责时,心里很委屈,刚才又听到了老师的批评,心里更伤心了,甚至有些生气,所以把作业本撕碎来表示对大家的不满,是吗?(同理心)

徐:你说我写的字不好,那留着有什么用,还不如撕了!

师:老师帮你澄清一下,同学评价你的衣服,这是个人的审美观不同。而书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能看清你的字,最基本的标准是“端正、清晰”。而你在“横平竖直”方面还应加强。(澄清)

徐:(沉默了)……

结果当然令人满意。

三、努力达到“三个多”

(一)多方式进行同理

师生间的沟通除了个别交流和集体谈话等言语沟通外,还有许多的方式可进行同理。如在比赛前用互相拥抱、击掌等肢体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紧张、激动心情的理解和支持;在日记、绘画中对学生内心的快乐、苦恼通过写“评语”的书面交流来同理;在学生成功时给予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眼神等等,把教师对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准确地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传达给对方,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安全,感到受尊重。

(二)多引导学生同理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学生“不懂得道理,不懂得尊重别人”,常常会感到他们“自说自话,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不仅自己要在教学中运用同理心,还应有意识地通过多种简单快乐的活动,辅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等,让他们学会“打破小我”,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学会“同理”他人,在心理上成长得更健康、更强大。使生生间、师生间都能和谐相处。

(三)多修炼自己素养

同理心不仅仅是一种心态、一种感觉、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一种修养。教师的人格力量、自身素质占着首要地位。人生的经验、社会的阅历、知识的水平、生活的态度、个性的品质等都是影响同理心表达的因素。厚积薄发,所以应多修炼自己的素养。

同理心是一种平等、友善的沟通方式,它超越了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突破了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搭建起一个理解、信任的平台。愿师生在同理心的运用中,达到心灵与心灵共舞的境界。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教育集团 312400)

猜你喜欢

同理情绪师生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老来更明同理心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避免同理心耗竭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麻辣师生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