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2015-12-15刘继玲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案例目标

刘继玲

知易往往行难,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而这两次转化仅仅靠道德说教和卷面考试是做不到的,教师要有效设计对学生德育生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知能信更能行。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主要问题及分析

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当前品生与品社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以下三类问题。

1.将教学活动“窄化”和“虚化”

课标指示,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时间可以根据校情、班情、学情灵活调整;要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和社会实践当中去,在活动中提升品德。然而,许多教师认为师生互动的场景就是活动。其实,这是一种将教学活动“窄化”的理解。笔者观察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活动,发现教师很重视包含师生互动内容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视其他环节和策略的设计,有的教师甚至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与此同时,活动还出现“虚化”现象,即过度依赖多媒体和网络。很多课堂教学活动局限于上网搜索资料并共享。虽然信息技术的引入开拓了课堂的时空,但真实的交往活动、考察活动、动手制作活动等都被间接的虚拟活动代替了。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教师对活动本身的理解存在误区。

2.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不匹配

从课堂实践来看,活动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现象主要呈现为两点。其一,活动与教学环节的阶段目标不匹配,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性质来设计活动。比如,为了让学生对“生物”这个概念有基本认识,教师设计了复杂又耗时的活动:带来动物让学生触摸,鼓励胆小的学生去触摸,还有和动物对话,学生之间互相谈感受,半节课时间过去了还没有涉及教学重点。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喧宾夺主,不符合本阶段的学习目标。其二,活动与教学目标达成的阶梯不对应。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阶梯递进的,通常记忆、理解的目标达成在前,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的目标达成在后,据此,活动的设计也应该与目标的阶梯顺序相对应。但有的课堂,一开始就设计了调研活动的汇报,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一股脑地倒在学生面前,教师再择重点铺开。教学活动脉络的混乱最终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

3.不同类型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不凸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四种活动方式: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这四种活动方式所培养的能力点是不同的。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验活动中学生体验不够充分,探究活动中的探究问题悬而未决甚至没有探究问题。

体验学习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体验,再由交流评价实现互补与共享,从而促进知识内化。然而,有的教师在此环节提供的学生差异性体验分享不够,只要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活动便戛然而止;或者引导体验的语言空洞、形式化,使学生丰富的体验在教师问题面前无从开口。

探究学习的关键是探究问题: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分析问题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发现新的问题来开始新一轮的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寻、讨论问题的机会。有的教师认为在教材中寻找现成的答案就是探究,在网上搜索资料填写表格就是探究;有的探究活动缺少问题,整个活动以老师的提问为问题。

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都在于没有理解不同学习活动方式的真谛,据此设计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有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有效教学活动的有效特性体现为三点:1.活动效率趋高,即以较少的活动投入(包括时间、师生精力、资源投入)获得较高的活动产出(包括取得预期效果,达到教学目的)。2.精力节约化,即教师准备充分,讲解清晰明了,取得良好的互动效应,具有持续的激励机制。3.弹性收放,即活动要有留白,能为师生创造性发挥提供条件,能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多向交流并能及时反馈。

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马杰指出,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活动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各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这三方面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依据以上三个基本问题,有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呈现如下。

1.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活动目标

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活动目标无疑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更具体地说,每一个活动都是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本教学环节的阶段教学目标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在活动中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要确定教学活动目标,首先要确定“我去哪里”,即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再围绕教学目标来制定活动目标。

2.依据活动目标和学情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确定之后,需要思考“我如何去那里”。这部分要求教师分析学习者的起始状态,依据活动目标和学情组织教学内容,并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介。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活动的主题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活动的形式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活动的推进要以概念为基础并要多角度地反复运用知识;活动过程要凸显不同类型活动的特征。

活动方式的选择尤其重要,一定要契合教学需求。要锻炼学生的求知与尝试精神,可选择探究式活动;要引领学生的感知体悟,可选择体验式活动;要锤炼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可选择解决问题式活动;要熏陶学生的合作与分享精神,可选择小组合作式活动。总之,所设计的活动方式要契合教学内容。

最后,活动的过程组织管理要契合活动方式的性质。

3.迅速及时进行活动评价和反馈

最后要做好“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评价。对活动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可以在活动之后马上开展,也可以在其它课堂环节中开展,因为评价结果的反馈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开展活动评价的关键是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具体案例展示及评析

笔者结合首都师范大学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两个教学活动设计案例来作分析。两个案例都以“知道要珍惜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为教学目标。

案例一的教学活动目标是:体会少年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师让学生先后使用新、旧两种复写纸写字,并引导提问:“新、旧两种复写纸上的字迹有什么不同?新旧复写纸如果如同人的大脑记忆的话,你想到了什么?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由此让学生体会:少年的头脑好比新复写纸,学的东西印象最深,要珍惜年少时光。

案例二的教学活动目标体现为三级进阶式:初步感知要珍惜时间;体验时间的宝贵;进一步感悟一分钟的用处,不浪费一分一秒。为达到这三个活动目标,教师分别设计三个活动:1.讲布谷鸟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蕴含的道理。2.闭眼一分钟聆听秒针的滴答声,引导学生交流感受。3.让学生动手,看一分钟能写多少字,画多少张画,算几道题等,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都做了哪些事,并结合前面的活动谈自己的体验。最后评价阶段,梳理学生的感悟,提炼关键词,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表示认同并强化。

从活动目标来看,两个案例的活动设计均体现了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第二个案例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落实珍惜时间的行动,全面贯彻了教学目标的指向。

从活动的过程来看,两个案例的活动设计均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生活。案例一通过由对清晰与模糊的体验,迁移到体会少年时期的宝贵,紧紧扣住了“珍惜时间”的主题。第二个案例能够结合一分钟的对比让学生具象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体验活动的特质比较突出。

从活动的引导问题来看,两个案例的问题指向清晰,问题属于理解和应用的层次,符合活动目标的层级;问题的类型属于开放型问题,利于引导学生差异性的体验和交流。

从活动的反馈来看,第二个案例关于活动评价的设计比较完整;从活动的有效特征来看,活动简便易行,效率趋高,精力节约。总体来说,两个案例的活动设计均有效。后一个案例设计层次更为丰富,体验活动层层递进,学生由感知到感受、感悟,体验是较为深刻的,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应该会更到位。

活动对于发挥品生品社课程的德育作用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非真实的事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具有完全真实的意义,教师应主动关注和研究学生生活中典型、敏感和棘手的问题,有效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对道德概念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化,最终能在生活中自觉地将道德意识落实为道德行动。

编辑 肖佳晓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案例目标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