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015-12-15张跃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美术教材情境

张跃东

创新思维是指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强调的是思维的过程。要在美术课堂上关注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情境创新

情境创新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出发,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1.创设学习的环境

笔者看到过两位教师用不同方法上的“夹心饼干”这节课。

第一位教师用放录像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用面团制作饼干的过程,学生边看边说。然后,师生用绘画的方式,完成了夹心饼干的作品。

这节课,学生非常遵守纪律,每一个环节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下。

第二位教师直接把面团拿出来,放在孩子们面前,顿时,教室热闹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我奶奶就用这面给我包饺子,可好吃啦。”“我吃过用它做的面条。”“老师,我们今天要包饺子吃吗?”……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夹心饼干的做法,学生讨论夹心饼干的制作过程。教师要求每个组制作的饼干都应该是大家喜欢的、没有见过的、新颖的、创新的。孩子们边动手制作,边彼此学习、交流经验,边做边聊边比较,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节课,学生创作的饼干形状、颜色等五花八门,充满了想像力。

从第二个课堂看,教师创设了一种轻松的教学情境,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从作品看,学生有大胆的设想,可以说,萌发出了创新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2.调整学生的心境

笔者看到过这样一节课:画《海底世界》,教师将教室打扮得像海底世界一样,本来很漂亮,很有趣,很吸引人。可是,进了教室,学生都很拘束,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还是按照自己准备的教案完成了课堂教学。

另一个教师也用这个教室上课。教师将课题改成了《海底总动员——鱼》。上课铃响了,师生一起随音乐“游”进教室。课还没上,学生已经活跃起来了。然后,教师让学生听大海的声音,看《海底总动员》的影片。每个人都置身在海底世界的情境中,仿佛每个人都是海底的一条小鱼。教师提出的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如:“你(小鱼)长什么样啊(认识形状、颜色)?”“你(小鱼)在干什么呀(引发想象)?”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这节课,教学环境是活泼和轻松的,学生完全投入进去,思维非常活跃。

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情境,不只是外在的环境适合,还要有学生心境的契合。教师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了,学习的情绪和心智都达到了最佳状态,才有利于创新意识、创作灵感的激发。

教材创新

美术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的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和触觉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等。

1.观看教材

心理学告诉我们,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形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就是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课程,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是新教材的亮点。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在这些教材中,有思维方式的引导,有平面转立体的设计,有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有多角度思维等。当学生打开教材时,一种喜悦感、新奇感会扑面而来。教师要注意,不论是看书,还是看视频资料,在学生看的时候,教师要闭口不言,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冲淡”或“代替”了学生的看。这种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视觉冲击力,带给学生的是一种顿悟或理解。

2.借助教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创新过程分为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经验证明期4个阶段。这样看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有观察与学习、选择与准备、酝酿与构思、领悟与突破等阶段,让他们经历解决美术问题的思维过程。

从当前听课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自己绘画的环节,都是参照老师的范画,或照着教材上的儿童画临摹。这样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弊端——临摹教材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想象和创新。

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我们在美术课上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要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有一个让学生“观看教材”的环节,再有一个“思考自己准备怎样画”的环节,学生会更容易在观看教材的基础上,借助教材,创作出自己个性化的作品。

评价创新

评价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生自身知识不丰富,认识不全面,来自教师的指导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多数教师都注意了教学评价环节,注意了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的语言多种多样,如“真好”“你真棒”“说得对”等等。然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习惯、想法内容及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会受到个人经历、思想、绘画或制作技术、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对学生作品不做对与错的评价,但一定有“好”“更好”的评价。

1.择优评价

择优评价并不是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评价,而是找出每一幅作品中的优点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过程与点滴进步,不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美术的信心,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的行为。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使不同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通过美术活动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比如,一个学生有大胆的构思和联想,但在绘画过程中,受技法限制,画面稚拙,透视上也存在问题,教师应该怎么评价呢?

从听课的情况看,很多教师表扬技术好的作品,表扬作品画得完整的学生。而对其他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指出不足。笔者认为,对不完美的学生作品,教师要关注其优点,选择优秀的地方进行评价,特别是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技术不足的情况,教师最好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突破,尽量将学生的想法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习作,进而推动学生形成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习惯。

2.创意评价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美术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好的创意,将表现形式有新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以激活其他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创作能力。

其实,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

总之,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只有教师真正树立了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创新思维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美术教材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