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沟通”促“乐写”

2015-12-15杨英杰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沟通榜样

杨英杰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现今习作教学中,随处可见的却是一篇篇苍白空洞的作品。不少学生谈“作”色变,平时“自己想写作文”或“试着自己写写话”的学生少之又少,更谈不上“乐写”与“写好”。其实,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不妨换个思路,巧借沟通心理学,把相关理论与方式方法,投射到习作教学中予以运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人际沟通”,重视口语交际

沟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受不了孤独的,是人都会渴望向他人倾吐心事以获得共鸣与慰藉,并且也能从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得互补的灵感。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充分反映出“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循序渐进地规定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所要达到的目标:从“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到有表达的自信;从积极参加讨论,到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说,课标对于口语交际层面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人际沟通”在生活实际中的本质重要性。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对“口语交际”与“习作”做了合理的组合。教学中,必须把握教材这一编排特点,努力组织好习作前的“口语交际”。一方面拓宽话题,把文章的编排、题材的选取、叙述的方式都纳入口语交际的内容;另一方面应依据习作主题、学生实际水平加强引导。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针对生活中存在的不少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建议书。如果不加引导,让学生自主写作,学生要么不知从何入手,畏难情绪油然而生;要么切入点大,空谈“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建议书成为空话作文。因此,“口语交际”教学环节,就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观察与审视周围的事物入手,如针对城内小河里触目惊心的生活污水污染、小区中随处可见的垃圾等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交流探讨,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如此作文,学生自然欲言有之,言之有物。总之,巧用“人际沟通”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做好动笔前充分的口语交际这一道开胃菜,学生自主写作的胃口必为之打开,想写、乐写之火必被引燃。

二、巧借“榜样力量”,重视“模仿”奠基

沟通心理学中援引并主张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中未免有挫折和错误,这样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进行学习”。这实际谈的就是观察榜样来学习。在习作教学中榜样的力量同样重要。教师的“下水文”就是一种重要的榜样力量,教师的“亲写”有时更胜于“言教”。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神态、心理、外貌、动作等的刻画把文中的人物写活的同时,自己也根据作文题材的不同,选取内容进行范写——“原来是这么写的,既然老师是这么写的,那么我们也这么写”。学生在细细品味教师的“下水文”后,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启发,甚至于恍然大悟。怎样把文章写成“活人”呢?模仿老师的做法吧!原来习作就是这么简单。与此同时,同伴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比教师起的示范作用更为明显。“老师的水平我们也许达不到,但同学能达到的水平,我们为什么达不到呢?”这是同伴的榜样作用对于群体其他成员造成的“成就期待”,而这种成就,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因此在每次习作讲评课上,笔者都会展示一些优秀的作品,与学生共同评议。而展示的习作,没有拘泥于习作的总体水平,只要习作中有某个亮点,足以够得上“榜样”的示范作用,那就可以采用。在若干堂习作讲评课后,不同同伴的习作“亮点”与“榜样”,都被学生彼此吸收与借鉴,由此也就促成了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由上可知,巧用沟通心理学的相关原理,适时做好“模仿”奠基,重视“榜样”引领作用,学生的“乐写”与“善写”亦就成为可能。

三、巧施“饭盒效应”,重视心理暗示

沟通心理学中列举了人不分先后的十四种心理需求,其中包括了“新奇”“被注意”“成就感”“自我突破的喜悦”四种心理需求。这四种基本心理需求代表了小学生比较普遍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被他人注意,渴望通过老师的表扬获得成就感,也渴望从一次次的进步中体验巨大的喜悦。习作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充分打开话匣子,又能充分满足学生上述的这四项基本心理需求呢?一个看似简单的心理暗示,也许就可以解决问题,其中运用“饭盒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当学生写第一稿时,笔者都会发给他们两张三百格的作文纸,然后把几叠厚厚的稿纸放在讲台最显眼的位置,提示他们:“老师非常欢迎你们来讲台上领第三张纸。”简单的心理暗示收到了奇效,学生对这种做法感到“新奇”,为了上台领第三张纸而被老师和同伴所“注意”,并从这种正面的“注意”中获得“成就感”,他们一定会暗示自己:努力写到第三张!在上台领纸的过程中,学生最终体会到的是“自我突破的喜悦”。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把作文的细节写出来。这样,事情叙述清楚,人物刻画完整,一切进步,尽在不知不觉中。综而言之,针对“沟通”中学生的四种心理需求,凭借“饭盒效应”的作用,巧妙地聚合学生于目标的追求之中,学生的“乐写”之兴定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滋长延展。

四、巧凭“决策原理”,重视评价沟通

沟通心理学中提到:“人类除了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之外,也是一种决策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有些情况下靠自身做出决定,但更多时候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共同做出决定。”做决策应接纳和吸收他人的意见,学生写作文又何尝不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互改作文,就相当于“笔头的沟通与评价”。为此,学生写完初稿与二稿抄清之后,笔者都会让他们进行两次互相批改。每次学生拿到的作文都是随机的且不可交换,这样可以避免每次都批改到同一个人而确保批改的新鲜感。在学生互相批改前,笔者都会根据习作指导课的训练点,明确规定评改参照标准。这样,学生互改有据可依,有路可循,操作性强,实效就高。在细致的互批后,笔者还会把一些优秀的批改范例放在展示台上,供大家欣赏与借鉴,真正做到沟通心理学层面上所说的满足了批改者与作者的“被注意”与“成就感”,写得好和改得好的同学一样棒!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和你追我赶中,“批改好同伴的作文”这个概念根植在学生的脑海里,不知不觉中和“我要写好作文”一样重要,学生不断地为实现这两种基本心理需求而努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沟通榜样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影响临床护生沟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云南医学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及需求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