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路径选择

2015-12-15吴春凤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8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路径选择

摘要:本科生教育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的运行有着至关作用。本文针对其在运行中存在系统性、连续性不够,经费、观念、体制的不健全等问题,分析现状,提出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36-02

自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简称UROP计划),URO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1]。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计划在美国乃至全球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大学的科研发展、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1998年,博耶发表了著名的报告——《重构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2]这引起美国的重视,本科生的教育得到新一轮的重视。因此,本科生的研究性能力的培养日益得到我国高校的关注。

一、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1.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历史与现状。我国高校科研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一片空白,直到20世纪60年代,高校才开展科研工作。但那时的科研任务,主要由教授、专家承担,大学生科研还是一片空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清华大学是在借鉴麻省理工大学UROP计划的基础上,在1995年提出了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其实,在清华、浙大,东南大学等“985”高校都实行类似的学生参与科研的措施。全国高校中,最早实行SRTP的是浙江大学和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计划中就规定2个学分是SRTP学分,参加科研发表的论文或者是通过参加一些学术报告,写自己的心得感想。一次学术交流心得最多可获得0.5个SRTP学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表现形式,除了课程学分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本科生的论文和毕业设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主要是加入导师科研项目。其实,本科生参与科研对于其自身专业发展和以后的就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学生参与科研可以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通过平时参与科研,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投入到科研中。这样,他们既了解到科研的流程,为以后自己独立申请课题做准备,又可以接触到科技的前沿,及时地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框架。第二,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科研,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所学专业在当前社会中的需求,了解市场,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学生在科研、团队工作完成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存在问题。本科生参与科研,虽然在国外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中国的高校,不能完全地搬用外国的那套。中国的高校在吸取外国的经验的同时,也需要克服一些问题。①从宏观上来看,本科生参与科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我国本科生科学研究,主要是包括本科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并没有为学生的科研研究能力培养提供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安排。目前,学校提供的都是一些零散的训练,不构成系统。而且,大部分学生的科研项目是在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当中进行的。②缺乏一个良好的软环境。首先,学校没有给予学生参与科研一些鼓励。其中,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利用好课堂,没有营造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氛围,因此,很难让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其次,本科生科研缺乏物质资助。美国就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设立了“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Research Experience for Undergraduates,REU)。这些措施在财政和整个文化软环境上都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助在本科生科研项目上扮演重要角色。③学校对于学生参与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985”类的高校在此方面的经费相对比较充足,一般类的高校则相对困难。目前,大部分的普通院校承担的科研任务很多,一些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院校,承担的科研任务则很少,许多教师申请的课题都出现难于立项的情况。相比之下,学生的科研机会就更少。④科研质量不高。其一,参与科研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大。参与科研的教师有限,指导的老师不多,人均根本不足。因此,很多有心想做科研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指导。二是教师在科研中管束太多,只是分配任务给学生,学生完成的多是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科研中的核心技术问题,教师大多自己承担。这样的科研,更多只是分配任务给学生完成,很少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大。其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体系不适合学生参与科研。本科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上不利于学生参与科研。大学低年级专业课学习时间占据的课余时间很多,学生很难投入太多时间去参与科研,因此,只是部分的学生参与科研。另外,对于人才的培养,学校则更是偏向知识的学习。课程大都是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弊端让学生不善于思考。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科研,学生对于科研的兴趣不高。⑤对在校本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其一,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学生在校应该学习好文化课基础知识,科研是研究生应该做的;而且,低年级的学生没经验也没时间进行科研,而高年级学生要忙于毕业设计和工作也不具备参与科研的条件。所以,他们认为,在校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没有必要。因此,这些错误认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范围也不广。其二,学生自身对于科研实质没有看清。很多学生当科研是修满学分的手段,很少人将科研作为一种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途径。大多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考取一些就业所需要的证书等方面中去,因此,他们就算参与科研活动,成果也不是很明显。

因此,我国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以及学校的原因,还有我国的教育软环境问题。这些既包括宏观条件,也包括微观条件。我们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发挥功效,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endprint

二、路径选择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模式是以专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活动为平台的模式,是基于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互动式的模式,是以本科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模式。鉴于此,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尺度的界定。①学生科研参与广度。第一,课题的广度选择。本科生参与科研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为本科生科研选题时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尽量安排一些难度小的课题。所以,我们应该注重课题选择的广度。我们要考虑到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和自身的素质来选报和申请。有专家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科研的课题应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第二,学生参与的数量选择。由于是部分的学生参与科研,学者认为,并不是盲目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而是要求科研的效果最佳。在积极呼吁学生参与科研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到师生比例,不可盲目地响应号召,尽量让学生得到教师的指导。②参与的时间安排。鉴于对大学生在不同的层次阶段时间安排不同,我们可以主要吸收大三的学生。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贯穿一些科研项目,理论与科研实际相结合授课,同用研究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学校在这方面得肩负重担,适应时代的要求,改变一些课程的教学法、课时安排。从更细微的角度看,时间的界定还包括参与科研的整个时间的安排。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当前所处的阶段,包括学生自身能力和学习任务量等。另外,教师在指导中不应给参与科研的学生过大的压力,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的时间安排,给予合理的任务安排和指导。

2.重新转变教师和学校对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认识,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如今,我国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研究性越来越明显。至于是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博耶认为,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教学多一点还是科研多一点”。因此,研究型大学如果想要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教学与科研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学校就应该做到,积极为科研提供有利的环境。一是授课和课程设计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讲授式占主导的授课方式,辅以研究式、探讨式教学,尝试课堂教学用“同伴学习”代替以往的一个人的学习。学校要尽量设计一些科研之类的研究性的课程,着重研究性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二是对于科研和研究性教学人才比例合理安排。学校要增大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比例,让教学与科研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学校要建立独立的学生科研机构,并进行操作和监督。

3.本科生参与科研制度化的组织化、规范化。高校在学生参与科研方面存在多种问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为其提供便利。比如,美国就营造良好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软环境并且制度化管理,而在中国的“大学生挑战杯”以及“国创项目”等这类比赛性质的科研平台太少。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开放更多的平台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条件。同时,我们要对这些平台的运行和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一个好的规范化环境。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需要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对象,除了一些基本的外部环境,还有如何规划学生科研参与的广度和时间安排、具体的评价机制等。只有建立一个规范的体系才能达到提高本科生科研质量的目的,为本科生的科研提供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另外,学生科研对于教师以及学校提出的要求也需要建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督促机构运行监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提高参与的成果效率。

参考文献:

[1]巴素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教学及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4,(2):108.

[2]刘存利,董皓.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及其启示[J].高新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作者简介:吴春凤(1988-),女(汉族),安徽桐城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路径选择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