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015-12-15苟建平
苟建平
摘要: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从培养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其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措施,使得高等院校真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81-02
一、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特别强调高校要注重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作为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高等学校,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其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科研創新是一个大学综合实力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高校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的关键措施是注重和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研究生是主体。但是,本科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相当大的群体,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很多高等院校被忽视。杨振宁曾对中国大学生这么评价:“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大学生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在美国,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1],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高校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比如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江苏大学等等,但仍然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等很多问题和不足。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的中间力量和希望所在,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本科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本科生创新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大学本科生整体创新能力方面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高校培养机制对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制约
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的培养机制比较完善,但是其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培养方案和过程对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考虑较少[2]。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教师传授已有知识的方法,其教学结果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中心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好坏。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且缺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和自主化。同时,这种教育培养过程具有统一和规范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很少考虑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使得很多本科生忽视了科研创新或者缺乏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大学生的培养机制促使很多老师产生只以“上好课为己任”的想法,使得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安于教学现状。
(二)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我国很多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但是这些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大学仍然忽视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针对没有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的高校,要逐步向国内外具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高等院校学习,制定和落实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政策。就已经制定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学校,要分析不足,进一步完善,从而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前的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乏对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引导和科研兴趣的激发。科研认识的“无知”造成科研参与的“无为”[3]。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只以修学分、通过考试为学习目的,认为参与科研创新高不可攀,科研活动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老师只以教学为主,缺乏在课堂上融入相关科研素养的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活动和方式。这样一来,本科生对科研创新缺乏认识导致对科研不感兴趣,同时也缺乏参与科研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2.目前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的思路。很多高校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高度重视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但是后续缺乏项目合理有效的管理,开展项目的过程缺乏监督;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保证体系不完善;没有科学的项目评价指标,科研项目结题成果单一和水平普遍偏低,难以转化应用[4]。
三、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针对目前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现结合江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实际情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本科生的创新意识
要让大学本科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创新,必须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爱好,其关键是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创新认识和创新动机的培养。深刻的创新认识会促进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产生创新行为。增强本科生创新意识,高等院校还要制定相应的引导方式和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追求创新的热情。
(二)实施创新培养导师制
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5-6]。但是国内的导师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比较突出。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完善和改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导师制。选择具有较强科研素养和能力的老师,全程指导、监督、管理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过程。教师双向选择对自己方向感兴趣的本科生,全面指导他们选题、立项、实施和结题等科研活动,从而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设创新培养课程
增强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参与科研创新和实践,其前提条件是要具备所选择的科研方向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某方向的基础、热点和前沿方面。每个学院根据老师们的主要研究方向设置相应创新课程,并由相应方向具有相当丰富科研能力的教师授课,同时课程辅以从事相关方向一些老师的专题讲座。本科生可以在全校自由、夸专业和跨学科选修创新课程,修完创新课程。
(四)制定创新学分制
创新学分包括创新课程创新学分和科研创新活动学分。创新课程实施学分制,其学分一部分记为创新学分,一部分记为课程学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实践,根据科研活动与实践的过程和成果,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给予灵活的创新学分。如果学生只修了创新课程,后续没有参与科研活动,则创新课程的学分完全转化为课程学分。如果后续参与了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根据科研实践活动考核的方式,其总的创新学分采用灵活的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实践活动学分加权的方式计算。
(五)完善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形成灵活多样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考核机制。一方面,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应该注重科研创新的实践过程,将具体参与科研实践过程纳入创新考核评价。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考核方式要多样化,比如采用发明、专利、制作,著作、论文、设计、讲座、科技竞赛活动等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最终,将这些科研实践活动和成果,灵活地记入一定的创新学分。同时,根据创新考核评价机制,辅以创新激励机制。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也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需要。通过对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分别从加强创新意识、实施创新培养导师制、开设创新培养课程、制定创新学分和完善创新考核评价方面对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做了一定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教育质量,真正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军仪,杨春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
[2]郭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的建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
[3]张冰融,宋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4,(6).
[4]李洪波,楊道建,杜明拴.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5]虞红,邢文华.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1).
[6]黄锁义,李容,潘乔丹,黄世稳.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