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高校生命教育中的必备素质初探
2015-12-15曹丽敏王芳宇李玉中
曹丽敏 王芳宇 李玉中
摘要:近年来,高校生命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的形势仍不容乐观。教师的素质关系到生命教育的成败。本文对高校生命教育中教师的必备素质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爱心、耐心、引导能力、欣赏能力、沟通能力是教师在高校生命教育中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教师;必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30-0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自从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并践行“生命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以来,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关注和开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许多中国学者也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探索,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命教育概念。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认识生命的教育、珍惜生命的教育、生命责任与情感教育、生命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教育等,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生命态度,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教师在高校生命教育中的缺位及成因
近年来,生命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高校生命教育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践踏生命的事件屡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除了社会、家庭的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外,教师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素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教师素质关系到生命教育的成败,目前在不少高校,教师在生命教育中存在缺位现象,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高校教师生命教育观念淡薄。由于部分高校教师本身在学生时代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命教育,同时,由于他们原有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局限性,没有掌握有效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导致他们的生命教育观念淡薄。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2.功利性价值观导致忽视生命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实用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取向。为了使大学生利用知识通过各种考试、获得学位学历、获取各种资格证书,进一步深造或得到理想的工作,不少高校的教学强调的是怎样有效地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教师也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生命教育。
3.疏远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育与生命教育脱节。课堂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生命教育理念的渗透程度等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有一些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为教学而教学,还有的教师固守所谓的“师道尊严”,潜意识拒绝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没有关心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这种疏远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无法走近学生,学生不敢也不想亲近老师,学生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人生,从而导致课堂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脱节。
三、教师在高校生命教育中的必备素质
1.爱心。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我国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校生命教育更需要教师具有爱心,爱心是一个教师的生命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前提。无论其学识有多么渊博,一个冷漠的、缺乏爱心的高校教师是无法让学生对其由衷地尊敬和热爱的,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高校教师只有常怀关爱学生之心,才会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关怀、爱护学生,走进学生的生命,真正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热爱。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只有敞开心扉,用爱心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感染和激励学生,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甚至消失,师生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包容,达到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爱心的可贵,并将这份爱心传递给亲人、朋友、同学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
2.耐心。生命教育的时间连续性很强,它除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多方沟通、积极分享外,还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全方位的交流。同时,大学生有不少关于生活与学习的问题私密性较强,他们不方便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咨询和讨论,需要教生利用课余时间甚至需要牺牲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与沟通。此外,有些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思想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教师指点后有所好转,但改进得不及时、不彻底或有所反复,也需要长期地跟进。这些工作都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耐心,能够耐心地倾听、认真地分析、贴心地劝导和长期地交流和沟通。教师的耐心和细致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放下戒备、打开心扉,将自己生命中的烦恼和困惑尽情地向教师倾诉,在教师的开导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人生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3.引导能力。高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引导能力,在课堂上,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师可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循循善诱,善于分析,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的美,发现他们原来所没有看到的本真,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此外,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极强,高校教师应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实践形式让大学生体验生命,如纪念堂、殡仪馆、监狱,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和实习,引导他们获得关于生命价值的直观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4.沟通能力。生命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教师对生命、对教学以及对学生的态度等無一不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做学生的良师和益友。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将自己的知识、观点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师了解学生思想、态度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传授技巧,善于把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乐观的生命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传输给学生。其次,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收集能力。教师应放下架子,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到大学生中间,去耐心倾听同学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忧虑,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交流对社会、对学校、对同学、对家人、对师长、对生命的想法。教师要学会看到大学生消极表现背后的积极,困惑背后的渴望,尊重他们的想法,肯定他们的每一次努力和付出。在一次次的沟通和交流中,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大学生。
5.欣赏能力。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高校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欣赏和挖掘大学生的闪光点,用一个个的闪光点不断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有的大学生成绩一般,但具有极强的实践能力;有的学生表现平平,其实是在等待爆发的契机。或许一句欣赏的话语,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鼓励,就能对他们产生积极甚至是深远的影响。教师的用心欣赏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应当延伸到课后,要不断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使他们越来越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加热爱生命,积极向上,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
总之,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爱心、耐心、引导能力、沟通能力和欣赏能力等必备的素质。在生命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相关的教育素质,在有效进行生命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同时,也实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曹丽敏,皮修平,王芳宇,陈洪清,李玉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
[2]程芳.科学发展观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新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9,(6).
[3]崔红丽.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及实施策略[J].南昌高专学报,2012,(1).
[4]过仕明,邸春姝.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素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4).
[5]李艳,何畏,牛姗姗.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反思[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
[6]李英.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有效落实生命教育[J].商业经济,2011,(3).
[7]卜昭滔.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8]王功名.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探索[J].黑河学刊,2012,183(10).
[9]吴伟花.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6).
[10]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1]赵丹妮,张丽颖.生命教育教师的课堂角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8(4).
[12]朱清华.生命教育教师的内在素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