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一条快速路
——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2015-12-15■文/张冰
■文/张 冰
“走出去”的一条快速路
——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文/张 冰
标准化是国际贸易的推动器,特别是更多国际标准的发布和应用,为衡量进出口商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快捷的路径。
我国在本世纪初启动了“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打造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企业迫切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来挖掘国际市场。一直以来,国际标准的制定是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和进军国际市场的基本要素和需要。这是因为,标准一旦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发布和实施,将对相关技术乃至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尽管标准的制定、发布、实施以及协调只能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来实现,但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是其所涉及的领域变得越来越宽泛。从传统制造行业向高科技、服务以及社会管理领域扩展,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现代服务、金融风险、资产管理、信用评估以及社会责任等等。绝大多数国际标准又与国际贸易、行业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还有一部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度重视标准创新,在其发布的五年战略规划中就提出了“更简单、更快、更好”的标准制定全新理念,这充分表明了未来国际标准须在时间节点范围内、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更加简单、更快、更加高效的标准编制过程。纵观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的工程技术如信息技术、通信和高速铁路等发展迅猛,在这些领域制定的数字电视标准、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以及特高压电力传输标准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标准已经上升为国际标准,并实现了产业化。与此同时,我国其他传统工业,例如:航运和海运、冶金、有色金属、工程机械、茶和火药等行业在技术和生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够产业化的技术亟待固化和升华。世界需要中国的声音。企业制定国际标准,将技术和经验固化,进而抢占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才能将具有我国优势、特色的技术领域推向国际,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出我国的技术要求,确保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因此,企业转型迫切需要推进标准化战略,将视角投向并融入世界舞台。
国内外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现状
1、外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
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大型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发展,甚至结成企业联盟,热衷于跻身全球的科技前列,积极吸纳来自全球的科技经营和最新的创新成果,同时控制着全球绝大多数的标准化组织,通过标准化组织来控制着最新的科技和标准的制定,进而控制着整个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见图1),在国际标准化组织1954个TC和S C秘书处和W G召集人中,美国承担了608个占20.6%;德国481个,占16.3%;英国445个,占15.1%;法国264个,占8.9%;日本156个,占5.3%。由此可见,美、德、英、法、日五个经济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现有绝大多数国际标准也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技术水平。
图1 TC和SC秘书处和WG召集人分布情况(截至2005年统计)
以上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认为:作为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国际化大型公司,不能做国际标准的旁观者,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御,必须要主动参与到国际标准化组织当中去,即使会面临很多困难,也要努力在国际标准中发挥影响力。例如,德国企业设立了标准贡献奖,用于推动更多小微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从而把成功案例推广到更多的企业中去。美国大型企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了国际市场份额,例如,美国高通公司作为全球领先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其国际化发展成就突出。2011年,高通公司通过大量申请国际专利,先期奠定其在C D M A标准中的主导者地位。此后,凭借专利许可授权模式,有力推动了C D M A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并最终成为全球著名的高科技跨国公司。日本通过积极打造企业联盟为媒介来颁布国际标准,抢占国际市场。以日本钢铁联盟为例,2015年将颁布用于计算钢铁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及单位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能耗率)的国际标准,该项目将主导日本以节能为目的的国际技术合作。
2、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
目前,我国主导制定并发布的国际标准占ISO和IEC发布标准共有182项,与全世界国际标准数量相比,占比尚不足0.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标准委指出,一项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不仅可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鼓励更多的企业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同时,国家发改委提供企业转型扶持资金,鼓励制定国际标准,帮助企业攻克技术贸易壁垒进而打入国际市场。
央企、国企率先参与到国际标准化工作,为争取在国际上相关标准化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型企事业单位重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迈进。例如,中联重科建设机械研究院董事长以“标准成就国际化一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将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列入到年度科研计划中,并以年近3亿元的科研资金用于保障相关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制定并发布国家、行业标准共计185项的丰硕成果。2008年,该大型企业以1300多项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年销售140亿元的规模,晋升为流动式起重机与塔式起重机国际标准投票正式成员身份,彻底打破了以往西方发达国家在话语权上的垄断地位。又如,现有50%以上的物联网国际标准,是由无锡的大型企业参与制定,可以说,无锡技术站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中小微企业高速发展,渐成我国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新力军”。中小微企业参与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有助于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速发展,也将吸引更多中小微企业投入到标准的制定中。2015年1月,中国首个小微企业昊月公司主导制定的高吸收性树脂材料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ISO/TC61)年会上获得立项批准,首次打破了德国、日本等行业巨头仅以吸水作为测试标准的垄断,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之路提供了模板。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原动力,就在于通过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即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质量、最好的服务和最值得信赖的产品使企业获取高额回报率。但是,反观我国近年来的标准化工作发展历程,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仍处于标准化工作不够发达的国家行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少兼具行业“破冰”和具有惠民意义的专利标准。
国家标准委国际合作部负责人指出,有创新、专利的“标准”,将为企业以及行业发展带来“红利”。这种专利标准充分融入了企业自身创新技术和有可能引导技术发展走向的重要元素,也是备受国外同行业高度关注的国际标准“雏形”。目前,我国正在申报和已经正式发布的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兼具技术创新和民用适用性的含金量高的标准比重很小,导致国家标准委向国际推送标准的选择面极度受限。
2、由于缺少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导致因前者不善运用后者优势而无法进行相互合作,国际标准化发展亟需战略转型。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全球4000多项因特网国际标准中,我国的占比不足1%。虽然已经在技术标准战略规划研究阶段对国际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但是尚未针对我国特色企业及优势领域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系统性的管理策略。
3、由于缺少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激励机制,导致企业严重缺乏国际标准化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不足。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8年统计,企业普遍缺乏标准化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标准化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如果按照每个产值达500万元的企业需配备1名标准化人员的话,我国目前尚缺32万人。
4、企业标准化意识不够强烈,从企业文化层面就严重阻碍了相关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从目前情况看,企业里上至最高领导,下至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对标准化认识深刻的不多,标准化相关培训以及技术标准宣贯与实施不到位,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意愿不强。
由此可见,如果不改变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模式,加强企业对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大标准化投入,企业就难以凭借高质量、独具技术创新的产品大胆“走出去”。
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在《中国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步伐,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前者由内向外,后者则由外向内;前者主要是标准内容的引进消化,后者主要是标准化人才走向国际,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在确保企业范围内标准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支持企业高新技术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促使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目标如期实现。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第一,全面了解国际标准态势,重点跟踪和掌握其核心动向。有效跟踪研究国际标准,掌握其核心动向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对国际先进标准的跟踪分析,实现对某一专业技术领域标准动向(转化、替代、废除等)的完全掌握,扩大全球标准和技术动态的视野,为技术项目的引进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成套引进技术项目及其技术标准文件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积极、实质参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和活动。首先,向相应ISO、IEC等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提出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申请,获取实质性参与或参加相关国际会议的通行证。在此基础上,对需要制定的国际标准、制修订中的国际标准以及实施中的国际标准,及时提出意见和议案,反映企业的想法和国家的要求。通过参加讨论国际标准的技术会议,最终获取有关国际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化发展动向的资料,指导企业产品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
第三,跟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把企业特色优势技术标准推向国际。以国际化为目标、市场为动力、产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信息化为手段,通过跟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产业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提高重点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有效采用国际标准,达到提高企业技术标准整体水平的目的,从而增强企业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
第四,不局限于仅仅采纳外国的技术,更要把自己的技术和品牌推出去。好的思路不仅可以在国内自己搞,还应该拿到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把中国的技术变成国际技术来影响世界。以中国的高铁技术为例,已经实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永磁牵引系统产业化小规模批量生产。这样做,对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集中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重点争取制定具有自主创新技术、能够产业化、直接影响国际经济利益的国际标准。通过制定国际标准反映企业乃至国家的技术要求,确保企业相关领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企业应高度重视标准这一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将国际标准化工作放在战略高度给予充分重视,使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笔者认为,企业应在制定“国际标准”过程中积极参与、把握主动权,推动我国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的高度接轨,努力将以我为主制定的国际标准比例大幅提升,被其他国家事实采标和作为国际贸易依据的比例显著提高,真正实现“标准”在手,“走出去”心不慌。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