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危机到水政策
2015-12-15余耀明编辑
文/余耀明 编辑/任 红
从水危机到水政策
文/余耀明 编辑/任 红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额里斯镇,腾格里沙漠深处,一处产硝盐的沙漠里的绿洲,因化工污染,硝盐也遭到污染,被废弃。 摄影/陈杰/CFP
今天,越是熟悉的东西,人们往往越是熟视无睹。比如,水。从理论上讲,地球上根本不缺水。因为,地球上3/4的面积为水覆盖。
“缺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缺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如果我们缺水,那一定是缺一种合理成本的水。如在盛产石油却严重缺水的中东沙漠,淡水贵于油。因为淡水处理厂是用燃烧石油蒸溜的方式来获得淡水,淡化多少海水要以耗用石油多少而定。与中东相比,我们中国人应该是在享用十分廉价的水。但事实上,我们付出的成本可能比他们还要大。因为,我们并没有计算水荒和水害对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巨大隐性成本。
从人类历史进程看,世界最初的城市大都出现在四大河川,即黄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那些为城市奠基的先民们总是逐水而居,然而,他们的远见,却赶不上人类的繁衍和城市膨胀的匆匆脚步。当水枯竭的时候,这些城市的命运也就此终结。
当今,已有多国权威环境机构和学者最新究研预测:“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人类未来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和主要威胁将不是饥饿,而是缺水。”水害、水荒可能不如突发的灾难那样引人注目,然而,这一切倘若被人们忽略,或许就是灾难的前兆。有专家认为:“当今世界,如果我们不能节约、节制、治理和管理好水,那么,饥荒和瘟疫将很有可能横扫全球。”
2012年2月5日,四川广安区悦来镇花莲村村民用小型提灌机抽水保灌溉。 摄影/廖小兵/东方IC
何谓优秀的水政策
2006年的斯德哥尔摩水务奖得主毕沃斯教授认为:“世界没有缺水问题,世界缺乏的是优秀的水政策。”
人类社会面临的水资源危机,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为此,世界各国一直在积极寻找新水源,进行各种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了减缓用水的矛盾,一些国家正在科学调整供水布局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如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城市污水、雨洪资源;搞防渗工程;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去力求挽救那些濒临“死去的河流、 湖泊和湿地。”
废水、污水、雨洪水资源化,已成人类共识。利用好从天上掉下的每一滴雨水,实现把废水、污水处理的末端治理提升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层面,是个造福于人类的宏大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寻求水、生态环境与经济成长和谐的“双赢”之路,已成为当今解决现在和未来水资源日趋枯竭,水污染、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最佳途径。新加坡、美国、德国、瑞士、瑞典、以色列等国,都在为世界创造了一个个的现代奇迹,做出了十分出色的榜样。
新加坡是个四面环海,淡水资源长期大量依赖进口,为此,首任总理李光耀刚上任不久就曾说过:“在活命水面前,其它政策都得下跪。”从建国第一天起,李光耀总理就有一个理想:收集并使用每一滴落在新加坡的雨水。
新加坡依赖先进膜技术、优秀的水管理政策和广大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实现了海水淡化与废水资源化,创造了新加坡解决重度缺水的真实传奇,真正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废水资源化和把废水处理的末端治理提升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层面,把膜技术和水生物处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说:“我们共同应对用水危机的努力已使我们的脆弱转变成一种力量。”
德国是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富裕的德国人在对待水的态度上,却显得那么“抠门”。为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德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对污水进行治理,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联邦和各州有关法律规定,新建或改建开发区必须考虑雨水利用系统。适宜建设绿地的建筑屋顶全部建成“绿顶”以蓄积雨水,不宜建设绿地的屋顶或者“绿顶”消化不了的剩余雨水,通过雨漏管道进入地下总蓄水池,与地面人工湖与水景观相连,形成雨水循环系统。柏林每个市民从小养成“从生活小事做起,保护城市河流清洁”的一点一滴。
中国并不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但是水资源的分配极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现象十分严重,加之人们环保意识的薄弱更显水荒。 摄影/黄尔贵/东方IC
在德国,工业、商业、居民区,在建设之前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千万别小看这些园区和社区沿着排水道建立的渗透浅沟。它们的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者继续下渗。
为了利用雨水,德国的城市设立了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设立的大型蓄水池,或者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用来拦截雨流携带的污染物。德国节水政策完善,措施得力,执行坚决,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很高的环保境界。德国、荷兰、瑞典等多国专家一致认为,提高水价是最为有效的节水办法,它甚至比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更为有效、更为直接。由于水价高,不但居民节约用水,工业部门也设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水消耗。目前,全德国抽用的地下水仅占地下水总量的10%。
在瑞士,水资源被人们誉为“白色煤炭”。瑞士因为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被誉为“水电王国”。为了保护环境,瑞士联邦政府环境研究人员对河流生态系统、水力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二十几个跨学科项目的参数进行持续比较研究:从市场分析到鱼类和水底生物生态学研究;从化学和形态学调查到排放量与栖息地适应性仿真等的模拟后,成功设计出一整套按生态协调模式进行水力发电的指导原则。
瑞典可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水富翁”,在瑞典的市场上,所有的水龙头、淋浴喷头或抽水马桶都是节水型的。在瑞典“只有更节水的,没有不节水”的。
瑞典人在建筑材料上的精心设计只不过是节水的一种辅助手段,而真正可贵的,是人们主动节水的意识。瑞典人认为,虽然瑞典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但并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因为水资源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任何国家能偏安一隅。
美国水资源丰富,水费便宜,但在节水方面,美国人甚至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美国视水为“蓝金”,把节水当成一种有教养的表现,并真正融于社会文化生活中。
一个仅有676名居民的格林伍德是加拿大最小的城市,可几年前,在一项国际大赛上获得拥有世界上最好自来水的美名,原因是世代生活在那里的淳朴居民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环保,他们视水为“液体黄金”。
以色列也是个水资源贫国,约60%的国土被沙漠覆盖,整体土质偏沙化。这样一个水资源贫瘠却人口众多的国家,通过纵横交错的滴灌技术,在沙漠种出“绿洲”。恶劣的高盐碱度土壤环境并没有阻挡以色列人的聪明智慧,他们科学利用废水回收再利用,实施再生水地下回灌方式增加水资源储量,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自身用水问题,让这个建立在沙漠上的缺水国家一片绿意盎然。而这些离不开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科技、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还有以色列人的“愚公精神”。目前,以色列的废水处理高达75%,跃居全球第一。
孩子们在科技馆参观工业废水处理流程模型,增长废水处理知识。摄影/孙忠南/CFP
敬畏,即有回报
中国是个重度贫水大国,长期一来因水资源分部不均,导致水严重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水生态严重受损,三者交互影响、彼此叠加。人们似乎共同发现一个现实:中国现有许许多多的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滩涂几乎已近满目疮痍,或正在消失,或己毁在旦夕,水枯竭和水污染已经快要逼近国人生存的底线。
长江,中国的血脉,千百年来一直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也滋润哺育着流域内的农村和城市。治理好、利用好、保护好长江,不仅是长江流域4亿多人民的福祉所系,更关系着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而现实是,随着长江沿岸工业经济发展,长江水的污染承载能力不断遭遇严峻挑战。因过度开发利用,长江或正陷入一个被透支未来的恶性循环里。
中国的华北、西北、西南,乃至中原、华南等大遍区域地表和地下淡水资源乃至最后的战略储备水也正在加速抽干、挥霍、污染,或几近消耗殆尽,多地重度水荒、水害或正在一天天咄咄逼进。在城市里,人们拉动任何一个抽水马桶,我国宁夏、甘肃、陕西、云南等一些重度缺水地区,一家人一星期的生活用水或就全部被冲到了下水道。在西北最严重缺水的地方,人们之间往来最为珍贵的礼物就是一桶水。在日常生活中,每一滴水对于他们都是无比的珍惜宝贵。
当今中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或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在中国,节水治污不仅是我们面对生存危机不得已的选择,也是考验我们这个民族环境道德素养与制度建设能力的最基本检验。可以说,现今每一种有利于节水的细微措施和大政方针、优秀的水管理政策,都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每年汛期的雨洪水都是大自然给予的宝贵恩赐,面对汛期的雨洪水资源,我们如何趋利避害或化害为利,从防汛到管网建设,国内外曾有哪些有益的探索,我国还存有哪些困境和瓶颈需要突破,应值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深思并大胆借鉴。
在世界范围内,污水处理正处于重大变革的前夜,城市污水处理将由单纯污染物削减,转变为资源、能源工厂,相关政策、标准、技术、实践也正在发生根本或革命性的变革。中国随着一系列治水、节水、环保具有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相继落地生根,一些治水、节水、环保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坚冰与顽疾正在被打破,治水、节水、环保领域的深刻变革或正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可以肯定的说,全球变暖和正在快速消融的冰山雪水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今天,我们每个人或正在忙于眼下“看起来最紧要”的事情,而没有停下来,认真考虑一下“最重要”的事情。或许, 现在我们最缺的不是水,而是缺乏对水的了解和敬畏!因为,任何美好的愿望和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都奠基于水和我们的生命之上。若真没有了可饮用的水和生命,有了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一切都将是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