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尿失禁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2015-12-15娟潘速跃王静新张晓梅舒蔡文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广州5055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0期
关键词:尿失禁危险因素

王 娟潘速跃 王静新 张晓梅 蔡 舒蔡文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 广州 5055)



脑卒中后尿失禁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王娟1潘速跃王静新张晓梅蔡舒1蔡文智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脑卒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以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01例急性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发病后3个月的排尿及功能康复情况,并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极严重缺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20分(OR= 37. 742,95%CI: 4. 284~332. 522)、吞咽障碍(OR=4. 948,95%CI: 1. 899~12. 895)是脑卒中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3个月后预后不良者,在持续尿失禁组显著高于恢复自主排尿组(χ2=57. 392,P<0. 001)。结论严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持续尿失禁患者的近期预后不良。医护人员对于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应予特别的关注,加强膀胱功能管理。

〔关键词〕脑卒中后;尿失禁;预后;危险因素

1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第一作者:王娟(1981-),女,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尿失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32%~79%〔1〕。长期的尿失禁容易并发下尿路感染,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同时,尿失禁也是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一种有效预测指标,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表现出高死亡率和中重度的功能障碍〔2,3〕。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疾病死亡第1位原因〔4〕。大量的研究集中于脑卒中的进展和治疗,很少关注脑卒中后尿失禁的问题,相应的康复评估和干预不足,有关的文献报道也较少。而相关研究发现尿失禁的恢复可以帮助患者重建治疗的信心,从而加快疾病的恢复进程〔5〕。本研究旨在探讨导致脑卒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2014年5~8月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分类标准,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经头部CT和(或)磙共振成像(MRI)扫描证实。纳入标准:①发病7 d内入院;②患者未使用任何解痉药和抗胆碱能药。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尿失禁;②意识障碍者;③患其他脑部疾病和脊髓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变性、老年性痴呆等。

1. 2评估工具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指南、文献及结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脑卒中患者排尿障碍发生情况及其预后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卒中相关情况、既往史、相关功能情况、排尿情况、预后评定。(1)一般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长期照顾者。(2)卒中相关情况:卒中次数、卒中类型、病灶数目、病灶部位、吞咽困难。(3)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1支/d,超过半年)、饮酒(饮酒1两/d或1斤/w)。(4)相关功能情况: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IHSS)测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3个等级:≤14分,15~19分,≥20分〔6〕。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为4个等级:<2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0~40分(严重功能缺陷),41~60分(中度功能缺陷),>60分(轻度功能缺陷)。(5)排尿情况: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的诊断标准是在评估的48 h内,患者曾经出现过漏尿的情况或有留置尿管〔7〕。脑卒中后3个月尿失禁的诊断标准是1 w内至少有1次膀胱失去控制或留置尿管〔8〕。(6)预后评定:预后好恢复自主排尿;预后差存在尿失禁。功能康复情况: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定;预后良好MRS 0~2分;预后不良MRS 3~5分。

1. 3资料收集本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均由研究者本人及2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完成。在做好患者或家属的解释并取得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调查者发放问卷逐项填写。对于不能自行完成问卷者,由家属或陪人协助完成。填表时间20 min,所有问卷当场回收。人口学基本资料和病史从病历中获得。对所有纳入病历在卒中后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本研究共调查病历210例;卒中后3个月,实际随访201例,随访率95. 7%;失访的主要原因为电话号码变动。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χ2检验或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 1影响脑卒中后3个月持续存在尿失禁的相关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对影响脑卒中后3个月尿失禁持续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有6个,分别是年龄、照顾者、颞叶、吞咽困难、NIHSS、BI。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脑卒中后3个月有无尿失禁为因变量,将上述筛选出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引入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中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出与脑卒中后持续存在尿失禁具有相关性的变量分别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吞咽困难。其中BI<20分、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3个月持续存在尿失禁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影响脑卒中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单因素分析〔n(%)〕

表2 脑卒中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

2. 2尿失禁的恢复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持续存在的尿失禁与脑卒中预后相关,持续存在尿失禁组的预后不良率(100. 0%,70例)显著高于恢复自主排尿组(46. 6%,61例)(P<0. 001)。

3 讨论

单因素分析时,年龄、照顾者、颞叶、神经功能缺损是影响脑卒中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相关因素,但在多因素分析时没有进入主效应模型,这并不表明这些因素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持续存在没有影响,尚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也可能是这些因素与独立因素为同一主成分时,当多种因素一起分析时其作用被掩盖。多因素分析提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越严重,持续尿失禁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吞咽困难作为脑卒中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广泛严重的神经泌尿控制通路受损,或卒中后相关的认知、语言、运动功能障碍所致〔9~11〕。国内外其他研究中经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高龄、额叶病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功能独立性依赖、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缺损、急性期昏迷、营养不良、感染是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3,7,12~15〕。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随访时间等的差异,不同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

在探讨尿失禁的恢复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中,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类似,表明尿失禁是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负性影响因素,对于脑卒中后功能的恢复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指标〔7,8,12,13,15,16〕。目前,对于脑卒中后尿失禁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康复人员参与的结构化评估、治疗以及专科护理可以减少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协助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7〕。

脑卒中后持续存在的尿失禁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面影响,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不足。本研究结果为探索和制定一系列脑卒中后尿失禁规范化诊疗程序、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及康复护理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 Brittain KR,Peet SM,Castleden CM. Stroke and incontinence〔J〕.Stroke,1998; 29(2): 524-8.

2 Pettersen R,Wyller TB.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icturition disturbances after acute stroke〔J〕.J Am Geriatr Soc,2006; 54: 1878-84.

3罗世坚,李振东,徐晓华,等.卒中后尿失禁对卒中患者1年生存的影响〔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 3(3): 114-20.

4詹洪春,何晓.王陇德院士谈我国脑卒中防控现状〔J〕.中国医药科学,2011; 1(22): 3.

5 Thomas LH,Watkins CL,Sutton CJ,et al.Identifying continence options after stroke(ICONS): a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feasibility trial〔J〕.Trial,2014; 15: 509-24.

6 Conner F,Remonda L,Mattle H,et al.Local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8; 29: 1849-900.

7 Patel M,Coshall C,Lawrence E,et al.Recovery from 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 associated factors and impact on outcome〔J〕.J Am Geriatr Soc,2001; 49: 1229-33.

8 Patel M,Coshall C,Rudd AG,et al.Natural history and effects on 2-year outcome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stroke〔J〕.Stroke,2001; 32: 122-7.

9 Gelber DA,Good DC,Laven LJ,et al.Cause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Stroke,1993; 24: 378-82.

10 Burney TL,Senapti M,Desai S,et al.Acute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and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a prospective correlation of the site of brain injury with urodynamic findings〔J〕.J Urol,1996; 156: 1748-50.

11 Han KS,Heo SH,Lee SJ,et al.Comparison of urodynamics between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patietns; can we suggest the category of urinary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according to type of stroke〔J〕.Neurourol Urodyn,2010; 29: 387-90.

12杜敢琴,刘素琴,尚学兰,等.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预后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 8(22): 4428-30.

13 Pizzi A,Falsini C,Martini M,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ischemic stroke: clinical and urodynamic studies〔J〕.Neurourol Urodyn,2014; 33: 420-5.

14 Gariballa SE. Potentially treatable causes of poor outcome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J〕.Acta Neurol Scand,2003; 107: 336-40.

15 Williams MP,Srikanth V,Bird M,et al.Urinary symptom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urinary continence after first-ever stroke-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J〕.Age Ageing,2012; 41: 371-476.

16 Bean JF,Kiely DK,Cairns KD,et al.Influence of 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 on disability: the nursing home setting〔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3; 82: 175-81.

17 Thomas LH,Cross S,Barrett J,et al.Treatme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stroke in adul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8; 23(1): CD004462.

〔2015-07-15修回〕

(编辑曲莉/滕欣航)

通讯作者:蔡文智(1970-),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慢性病的康复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B031800133)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0-5789-03;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5. 20. 050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743. 3

猜你喜欢

尿失禁危险因素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3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因分析及盆底肌收缩力水平研究
电针神经刺激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分析
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对尿失禁的影响
自制接尿套在老年男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
40例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护理干预
失禁相关性皮炎干预工具在ICU的应用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