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2015-12-15蔚艳梅
蔚艳梅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基于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蔚艳梅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在分析多媒体视听说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多媒体环境下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教学原则和具体措施,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能力。
英语视听说教学;教学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视听说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群体所进行的交际。Rub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1]。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 更是不同文化的沟通。因此,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不仅要求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媒体视听说的教学特色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交互的操作新环境, 发挥交互手段的特点, 使学生通过情景会话和真实的视听素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多媒体视听说教学特点
与传统的英语视听教学相比,多媒体视听说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在与传统教学手段合理结合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以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主要有以下特点:如直观性、大信息量、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以及针对性等等。
总之,多媒体视听说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文化视野。同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多种优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 通过提供大量不同层次的视听信息,构建出逼真的社会文化交际情景;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能力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对真实视听场景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2]1959年,美国语言学家霍尔(E.T.Hall)出版《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门新兴学科的确立[3]。书中探讨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 跨文化交际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 强调通过视觉文本传递信息的学习策略;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目前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强调语言知识的输入,即对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的输入,而忽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如果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学习障碍,对句子的理解就局限在字面意义上。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优势,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减少语用失误以优化视听说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原则
为了使多媒体视听说教学实现更显著的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视听教学技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实用性原则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文化导入时选择实用的内容材料(与教材内容和日常交际相关,结合语言教学实际)。视听说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应导入与交际相关的文化知识,如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评价事物的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等,以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3.2 适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出发,进行文化教学。首先,处理好视听说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为视听说教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教学目标任务,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比例,文化输入不得过多占用正常教学时间。再次,内容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度。根据Krashen(1982)的“i+1”语言输入假说,语言习得是通过接触大量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而习得的,文化内容导入过多或过难,会影响学生对视听说材料的理解。因此,在视听说课程中导入文化内容时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 中西文化融合对比原则
首先,根据语言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对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克服、文化共性的相互融合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视听说课程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知识的导入应同时进行,以避免出现因文化导入失衡而导致的交际失败。再次,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种不同的文化环境制约着人的言语交际行为,如数字“4”在汉语中有时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4”与“死”是谐音,在很多中国习语中“4”表示贬义,如“不三不四”、“四面楚歌”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4”是一个幸运数,代表公平、正义、力量、稳定、全面、无所不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化对比性原则,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交际能力。
3.4 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指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11世纪诺曼人入侵英国,威廉成为英国的国王,法国的贵族取代了英国贵族,很多英国贵族都战死在战争中, 新的统治阶级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在诺曼人入侵之后,法语成为了上等人和通俗人相区别的标识”。法语成为官方语言,而英语为普通劳动人民的语言。如猪圈里喂养的活猪叫pig, 而饭桌上的猪肉叫 pork(来自法语porc);而由于兔子肉便宜,那些诺曼底贵族自然对它嗤之以鼻,所以活兔子和饭桌上的兔子肉一样都叫rabbit。经过五个世纪的发展,在顽强抗争诺曼底人、安茹王朝及金雀花王朝的法语后,英语最终同化了法语。被征服者征服了统治者。英语终于成为了英国的母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遵守动态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
3.5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对象,以获取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帮助理解内容,形成概念。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作过非常精辟的阐述。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曾提出在学习中不仅要做到闻之更宜见之,才能博而不谬。直观性教学以感性、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说教学的多种优势,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此外,直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遵循直观性原则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正确地选择,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
4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输入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听说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4.1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视听教学中的使用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优势。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善于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拓展补充相关的文化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展示西方日常交际和文化特色的片段,如“绝望的主妇”、“老友记”,还有体现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影片,如“喜宴”、“刮痧”、“喜福会”等,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将大量反映文化背景知识的影片合理运用于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接触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和交际语言, 全面提高听说理解能力,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文化,体会各国不同的人文风俗习惯,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2 从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记录文化并促进文化发展。语 言 由 语 音、词 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其中由词汇来承担负载文化的主要任务。英语和拉丁语同属印欧语系西部语族,英语属于西部语族的日耳曼语族,而拉丁语属于西部语族的意大利语族,对英语有重要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翻译家将拉丁语著作翻译成英文,由此将很多拉丁语带入英语。one 来源于拉丁语unus(即“一”的意思)。fic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fictio,意思是“编造”、“虚构”。 语言理解就包含文化理解。因此,教师应在词汇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知识,在教会学生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介绍其中的文化内涵。
4.3 从语法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法作为结构系统,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由此看来,我们想要研究一门语言,应该先研究它的语法体系。如:
Would you mind my opening the door?
你介意我把门打开吗?
这个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但是按照西方的风俗习惯,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礼貌的请求。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使用过程中文化规约和行为规约的异同,有助于克服学生在习得英语文化过程中的障碍。如:
I take a jog on the playground at 6:30 every morning.
我每天早上6点在操场上跑步。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发现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主谓的位置关系不同。汉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常常添加了状语和其他非主干成分,然而英语句子中,主谓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且主谓紧密相连。其次,状语的位置关系不同。汉语句子中,往往时间状语在前,地点状语在后,而在英语句子中,地点状语往往在时间状语之前。再次,多个并列状语的排列关系不同。汉语句子按“大+小”的位置关系排列,而英语按“小+大”的顺序排列。
因此,我们要把文化移入和英语语法教学联系起来,拓展语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除上述方法外,还应该采取其它的辅助措施。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适当的开设一些与语言和文化方向相关的选修课,如“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 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系列的英语学习活动,如参加英语角,英文演讲赛,英语文化节活动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5 结语
S.Nanda 指出,“language,therefore,would seem to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way an individual perceives and conceptualizes the world.”[4]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会降低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从而导致交际误解和失败,这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文化渗透。因此,教师在视听说教学中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势,合理规划教学过程,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确保多媒体视听说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474.
[2]ESapir. Language[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3]ET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1959.
[4]Richard J, Theodore R.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23.
[5]郭艳玲.多媒体视听说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航海教育研究, 2008(1):65-66.
[6]俞碧芳.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多媒体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6):79-85.
[7]黄鸣.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8):100-103.
[8]童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模式探讨[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7.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ultivation in English Audio-visual-oral Instruction under the Multi-media Environment
WEI Yan-m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China)
The ultimat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achieve i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udio-visual-oral i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necessities,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Inter-cultural cultivation under the multi-media environment,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their cross-cultural ability.
English audio-visual-oral instruction;Teaching strategi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2015-02-10
蔚艳梅(1978-),女,山西省临县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G642.4
A
1673-8772(2015)04-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