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过程还给学生
2015-12-14王富丽
王富丽
:近年来,主体德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市北区教育局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柴清林:在积极关注人的主体发展的今天,主体德育的提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与思考的空间。它不仅是德育工作的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提出了“让学生在过程中成长,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切实地落实到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置、学科教学的设计以及各类德育活动的开展之中。
首先,将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作为主体德育的前提。我们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前,都要先在学生中征集活动方案。前不久,在遵行新颁布的《学生守则》前,我们就以问卷和学生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做法都是把学生的思想现状和需求作为学校决策的起点,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创设真实而深刻的生活情景和平台,让学生自主体悟。实践是外在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品质的桥梁,无论是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还是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都努力淡化“我们是受教育者”的客体角色意识,在充分的主体意识支配下,于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德育的目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自然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行为准则。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内容必须融入学生常态生活的细节中,让德育贴近生活。为此,德育目标必然要从“高、大、空”转变到“近、小、实”。这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有何根本的影响?
柴清林:德育应是社会化和生活化的结合。在生活中育德,实现了学生知与行的无缝对接。德育目标必须要“近、小、实”,避免空洞、抽象的说教,学生生活的空间延伸到哪里,做人的教育就延伸到哪里。主体德育的模式,就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强调德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和积累良好品性的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把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与训练相结合,每学期都制订了年度行动口号:从“垃圾不落地,纸花随手捡”“缓步慢行右行礼让”“微笑、尊重、善待他人”到“讲诚信 懂感恩”,让学生们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的学习、生活细节着手,磨砺意志、锤炼品性。学生们自发组织在台东商业圈步行街义卖报纸、向甘肃贫困山区小学捐赠衣物、与沂南岸堤小学手拉手结对子等,让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善良、感恩、愿意帮助他人的心,将良好品性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样,在生活中育德,把大道理转化为小做法。从身边学生看得见的小事抓起,专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另一方面,教师的育人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柴清林:当然,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教育局组织了多次教师德育专业化培训,让德育真正的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心里生根发芽。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德育的目标、内涵、方法有了更高层次的把握。不但给学生自主成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还能适时适当的指导,让他们成为道德实践的主角。教师们精心设计实践平台,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自身道德素质的塑造者,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班主任作为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您认为,该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柴清林:正如你说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作为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一支队伍,其职业幸福感直接影响了育人的成效。市北区实施班主任队伍建设三大工程,探索完善班主任培训、激励、评价等机制。
首先是关注班主任身心发展的暖心工程。通过定期组织班主任心理沙龙、拓展训练等活动,减轻班主任工作压力,提高班主任职业幸福感。
其次是加强班主任培训的提升工程。通过采取研讨会、报告会、论坛、学习考察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及职业指导能力;成立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发挥优秀班主任辐射带动作用。
再次是开展班主任评先树优的带动工程。通过举办班主任工作年会,评选学生喜爱的优秀班主任,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事迹。设立年度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奖,用于奖励班主任队伍建设有亮点、有特色、有成效的学校,奖励经费专款专用于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寻找最美班主任活动,在市北教育信息网和各学校网站设立最美班主任专题,宣传班主任的感人事迹。与此同时,组织优秀班主任典型成立班主任巡讲团,利用节假日、暑假面向区域内中小学生家长公益讲座,讲授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市北区是青岛市的教育大区,局属中小学校数量也是市内三区中最多的,鉴于这种现状,要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柴清林:目前,市北区有中小学生7万余人,学校89所,有公办有民办,有老城区学校也有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包括集团化办学,办学规模不同,加之生源差别也比较大,办学水平良莠不齐。鉴于这种现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种统一的德育模式去管理学校,也不能对学校德育工作听之任之、自由发展。而是依托学区制管理,以学区为单位,建立德育发展联盟,把学区片内幼儿园、中小学校组成块状结构。通过联盟建设推动片区德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了更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形成幼小初有效衔接、学区内德育工作联动发展的工作模式,使德育工作变独体为联动,责任范围由墙内延伸至墙外,加大了校际的合作力度,实现了区域内的德育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目前,我区德育联盟以主体德育为切入点,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系统地安排德育联盟实践活动,采取了全面推进、典型培育、特色打造等方式推进德育联盟的运行,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推动德育工作。目前,我区共有10所学校获得青岛市的十佳德育品牌的称号,相对均衡地分布在各学区内,充分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使德育联盟连点成群、优化整合,不断完善德育联盟的多项功能。
:制度的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基础,您觉得什么样的学校制度才能为主体德育做保障呢?
柴清林: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首先要体现民主,这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土壤。学校的日常管理都应尽量体现德育主体的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满足师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需要,使学校中的每一人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比如,我们将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项目中来,组织各学校对学生会章程、少先队大队委员会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建立并实施了学生干部竞选机制。各学校积极创新学生民主管理形式,不少学校吸纳学生代表参与校务委员会,洮南路小学成立了少先队民主管理委员会,第二实验初中学生通过民主参事会向学校反映意见,四十四中的学生校长助理列席校长办公会等,拉低了学校管理的重心,使决策越来越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上学校制度的建设不但推动了德育工作精细化、常态化、系列化进行,还避免了德育活动重点和热点切换过分频繁、德育队伍的变化而使德育走样状况的出现。近几年,市北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认可。
其次要注重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这里要考虑差异性、多角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自己闪光点的可能。除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和社会也要参与到评价中来,从家长评价和中介组织评价两方面入手,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学校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学生,间接的服务对象是家长,我们要用好家长这支队伍,让他们成为我们的第二支教师队伍,当然,如何做到这一点就要考验校长的管理能力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目标一致,教育才能“跑得”又快又好!
:社会教育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一定作用,您是怎样拓宽德育渠道,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柴清林: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体现特色。青岛是一座海滨旅游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社会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为此,我们启动实施了“社会课堂”工程,与市博物馆、青岛山炮台教育基地、市学工学农学军基地、海尔工业园等60多家场馆单位签约,这些场所为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育人文情感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年,我们又与青岛世园集团达成初步合作协议,拟建成市北区青少年活动营地,从学生意志力培养、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生存体验等方面,发挥园地的地理与资源优势,开发几十门校外课程,对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进行有效补充,让孩子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
此外,我们在全区所有社区建立社区小伙伴家园,与街道社区紧密合作,将社会课堂工程与社区未成年人阳光工程相结合,把素质教育基地与社区小伙伴家园整合起来,使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融合起来,丰富拓展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渠道。这一经验做法被青岛市文明委推广,成为全国知名的未成年人工作品牌。
:德育工作有时会出现投入大却收效甚微的尴尬情况,如何提升德育实效是我们广大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您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柴清林:当前德育的低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德育活动生硬,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主体意识没有根本发挥,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我们要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生活环境、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努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合格小公民。
首先,提高育人环境的渗透力。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我们从去年开始在全区开展了中小学最美教室的创建活动,这不是简单的硬件更新或校舍改造,而是让每位学生、教师都要参与自己班级环境的设计与构思,自己动手装扮教室,共同提炼自己班级的文化和精神。最美教室创建活动让孩子们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学校层面也体现出了多元化、人本化、课程化的特点,使校园文化也更具内涵,并为校本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带来有益尝试。
其次,研究开发德育课程体系。在学校,任何事物要想具有生命力,都必须通过课程的形式加以呈现。德育也不例外。我们除了执行国家课程要求以外,还指导学校根据自身特色量身打造德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常规的课程管理,紧密结合各科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实践、体验、创造的机会。比如,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分别开设了书法修身课、国学美德课、武术健身课、科技创新课、劳动技能课、天文探究课等课程,将学生的养成习惯培养、科学素养的培养、开阔视野的培养结合起来,做到了德育课程化,课程德育化,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