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识成质与转质成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思考

2015-12-14王彦丽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化政治思想

王彦丽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生学习动机变得多元化,部分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转识成质与转质成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和实践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必须把实践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多要素中,就包含着理论和实践两个主要环节,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是“使一个人从情感到思想认识、觉悟、信念、意志和行动的发展过程”,外化是“客观化、对象化了的人的情感、思想认识、觉悟、信念、意志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在一定思想支配下的人的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而外化则是直接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试金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善和进步,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转识成质”与“转质成行”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紧密结合并相互推动、互为助益的两个方面和基本路径。

“转识成智”是一个佛教术语,即转“八识”成“四智”。把“转识成智”转化为“转识成质”,着重强调的是认识上质的飞跃性,也就是说更加强调将外在的理论修养、价值准则、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的素质追求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学者李梅敬提出“转识成质”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路径,[2]笔者认为,仅有这套路径还不够全面和完整。把“转识成质”和与其相对的“转质成行”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优化配置的两套机制,不但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实践的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检验标准。“转识成质”强调的是内化学习修养的过程,“转质成行”关照的则是外化实践能力的过程。一内一外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践行,从书本到现实的过程。通过“转识成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品质修养,再经由“转质成行”将品质修养外化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善和落实。

二、转识成质:一个质变和内化于心的过程

转识成质,是知识转变为品质的内在过程。知识在认识主体没有学习和领悟之前,只是一种沉淀劳动、一种潜在的资本和生产力。知识只有通过认识主体的学习过程,才能内化为人的品质,转化为指导人的思想品质和现实力量。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转识成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知识体系,依靠大学生自身主动性的发挥来实现转化的一个质变和内化于心的潜在过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转识成质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它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它应该也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在转识成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构成基本的知识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下,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要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目标,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也是高校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发挥国家栋梁作用的重要思想基础。把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转识成质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一个有远见的民族,必须时刻关注青年的成长;一个有远见的政党,也必须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两千多万,现在的大学生就是20年后中国最主要的建设者。他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突击队的作用,将在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担当主力军的角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转识成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转识成质,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自身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进而转化为社会实践和奉献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指明基本的方向。同时,还要加强体能和心理锻炼,具备强健的体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力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和完善自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转识成质的重要保障,只有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升,“将大学生成才空间的拓展和价值观的塑造有机结合,发挥他们自主、自律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3],才能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在知识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品质并进而付诸实践的能力,转识成质的过程才能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转识成质的必要条件。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也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渐强烈,他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注重自我感受,喜欢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也善于在社会思考中选择真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识成质,必须紧紧依靠大学生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主体在对客体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特性,比如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等。”[4](P143)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接受知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生态环境的作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他们的个人感受,重视其个体价值;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因势利导。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发挥以及认识主体与知识客体的理解和尊重,才能使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在大学生的品质世界里达成统一。

三、转质成行:一个固化于制和外化于行的综合过程

转质成行,是品质转化为实践的外化过程。知识获得了认识主体的学习和领悟之后,已经变成了一种潜在的资本能力、生产力和实践能力。而这种潜在的能力必须外化到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去,认识过程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从知识到现实力量的转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转识成质将知识转化为品质,而品质必须通过实践过程表达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会达到。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经历从知识到实践的两次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因此,转质成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步,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和成果的非常重要的一步。转质成行是一个固化于制和外化于行的综合过程,思想品质要成为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利器,需要固化机制的支持,固化于制是转质成行的基础。在机制的辅助下,大学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依靠思想品质的指导并充分发挥思想品质的威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收到实效,故外化于行是转质成行的实质。

1.固化于制是转质成行的基础。

固化于制是转质成行的基础,也是促使高校大学生实现由思想品质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工具。固化于制,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认识主体的固化机制,即大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固化于制,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化于制。

大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固化于制,是大学生把知识内化为思想品质之后对之进行巩固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对接受的知识体系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部机制作用的过程。大学生自身的固化于制,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从信念到习惯的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从知识体系中获取的各种思想道德观念和信念,必须通过反复躬行践履才能形成一种基本的道德思维定式,从而转化为指导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从信念到习惯,是由知到行的基本过程,也正是通过将信念转化为习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能落实到最深处。其二,是从思想到“语言表达”的转变。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世界之后,大学生必然会寻求表达的机会和出口。一种思想政治观念或信念,在不同场合反复表达之后,也就具有了重要的固化作用。“表达”也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新整合,一般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与自身的经历、知识体系相互融会贯通后的产物。当这种表达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时,表达内容和方式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约束和影响,更易于思想政治知识的固化进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化于制,是高校对大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对教育成果进行巩固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进行外部调节和管理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化于制,一般也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外围的管理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还应该扩展到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高校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之间都进行统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需要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管理结构,将教学、学工、团委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部门进行充分的分工合作,避免出现脱节。只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获得学校和社会的广泛支持,这种学习效果才能固化下来。同时,高校还需要强化实践育人机制,让大学生的品德实践环节通过机制创新固化下来,通过和社会的联手,为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固化创造更新更好的环境。其二,是对大学生的正面行为进行赞扬和舆论支持。高校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天地,大学生生活在校园当中,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必然关注学校、社会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一般而言,当集体或者个人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之时,这种思想行为就很容易被学生群体模仿和巩固下来。对学生行为的肯定性评价,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在于对学生精神需要的满足。学生精神生活方面获得外界的肯定,就容易获得某种满足感,从而继续践行自己的这种思想行为。同时,肯定性的社会评价也可以形成为某种舆论导向,成为强大的舆论氛围,大学生在这种舆论氛围中,除了获得认同和满足外,还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对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形成制约性,从而对社会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重要的固化作用。

2.外化于行是转质成行的实质。

外化于行是转质成行的实质,也是帮助高校大学生从思想品质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最具现实意义的一个步骤。外化于行,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自身将思想品质外化于实践的过程,二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理论教学外化于社会实践的过程。

大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品质外化于实践当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践往往能够有力的强化学生对观念和信念的信奉和掌握,是经过大学生对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体系进行固化于制的过程之后,全新意义的固化和巩固过程。心理实验证明,一旦人们采取了主动性的行动实践某种信念和理念,那么其对这种信念和理念的信奉程度就会比行动之前强数倍。大学生外化于行的过程,也是亲身参与,切身体会,知行合一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实践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终结,又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始。社会实践本身也具有综合教育的功能,它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对于巩固和检验理论学习成果,固化学习实效有着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化于行,是为了给大学生的外化于行提供基本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逐步从以思想政治教学为主向以思想政治实践为主转变,并逐步构建一套为大学生外化于行提供配套支持的体制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感知和接受所学的能力。在全面准确的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的放矢密切联系国内外、社会生活以及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实际,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同时,要将教育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外化到校园文化创建中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体验教育。高校应积极实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集中建设若干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内容的品牌活动和品牌基地,加强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内涵,通过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有机整合校内资源,使课堂、网络、公寓、社会实践基地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体化平台,构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

由此可见,转识成质与转质成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协同进化的两个方面。其中,转识成质是转质成行的前提,转质成行是转识成质的重要目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把转识成质和转质成行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二者齐抓共管,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1]储静,杨惠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与外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

[2]李梅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探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3).

[3]顾璟,范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董耀鹏.人的主体性初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外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