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理论视阈下《论语·述而》态度意义分析

2015-12-14李鸿春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论语语篇态度

李鸿春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2.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3)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最主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可以用来治国,可以用来修身,因此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两千年来,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世界各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这部巨著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各个领域的学者从文字训诂、思想内涵、政治、哲学、教育和翻译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非常细致、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去研究《论语》的几乎没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澳大利亚功能语言学家J.R.Martin&P.R.White创立的评价理论为指导,对《论语·述而》篇的态度意义进行分析。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关注语篇中的态度和评价。它的创立为阐释语篇的人际意义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西方理论的运用也将为解读《论语》,揭示孔子的治学、修身准则拓展一个新的视角。此外,本文的分析也可以丰富评价理论在我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及解读中的应用。

一、评价理论简介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被认为是在情景中话语双方的一种关系,是说话者对这种关系的态度或入侵。”[1](p205)语气、情态和调值是体现人际功能的主要语义成分。因此,该框架下的人际功能研究仍然局限在小句层面。Martin看到了这一不足,在随后的研究中对人际功能重新进行了阐释。他指出,“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没有涉及到的是对评价意义的阐释——谈话者的感觉,他们做出的判断以及对各种现象或经验的价值判定”。[1](p47)为了更好地看作者/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J.R.Martin和P.R.White创建了评价理论。因此,这一理论是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2](p316)

根据Martin&White,评价理论(即评价系统)包括三大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态度系统又可以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次系统。介入系统包括自言和借言。级差系统包括语势和语焦两个子系统。语势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强势和弱势,语焦可以进一步分为明显和模糊。本文将重点分析讨论态度子系统在《论语·述而》这一语篇中的运用,因为该系统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判断和鉴赏”。[1](p1)态度系统所包含的三个范畴中,情感用来表达对人的感情;判断用来表达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评判;鉴赏用来表达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其中,情感是整个态度系统的中心,由它导出判断和鉴赏。三者分别属于心理、伦理和美学范畴。语篇中一系列评价手段的使用能够揭示出作者/说话者在呈现命题时的观点和态度。评价理论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评价理论框架

二、《论语·述而》篇中态度类评价资源分析

《述而》是《论语》的第七篇,共包括38章,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以及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篇包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论语·述而》篇中判断资源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情感资源和鉴赏资源。所体现的态度以积极为主。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多少可以帮助读者识别并且反映作者表达观点和态度的强弱程度,以识解语篇中思想意识的生成及具体表现形式。《论语·述而》篇中的评价手段向我们呈现了孔子及其弟子构建的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形成一个新的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共同体”。[3](p5-6)

(一)情感类评价资源分析。

情绪是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类可以体验情绪,还可以表达情绪。“情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感情反应”。[4](p14-16)从传统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看情感是一种心态和情绪。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主要是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一。因此,Martin&White认为,“情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表达资源,是评价者正面或负面的心理感受及主观情绪,属心理学范畴”。[5](P42)包括1.是否愉悦,如幸福与痛苦,开心与郁闷;2.是否有安全感,如内心是否平衡;3.是否满意,如投入与分心,责备与奖掖。总之,情感所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观情绪。“一切情绪因素,均属于情感范围。”[6](p112)

运用评价理论的情感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述而》篇中多处出现了一些表达情感的评价词汇,如“信”、“好”、“不厌”、“乐”、“忧”、“俱”等。而且皆在于述说孔子的志尚和情趣。其中有些属于“夫子自道”,有些则是孔门弟子对先师行状、神致的片段追忆。而孔子的自我评价是本篇的重点之一。虽然在《论语》的其它篇章中也有此方面内容,但不如本篇如此集中的记载。孔子评价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坦言自己还没有完全做到学者必须做到的三件事。其实不然。幺峻洲认为这番话是孔子自己经验的总结。[7](p34)根据评价理论,“不厌”和“不倦”属情感子系统的“愉快”类。就愉快类而言,又分于己愉快和于人愉快。于己愉快描述一种欢快的情绪。于人愉快则是表达喜爱之情。“不厌”和“不倦”属于己愉快,反映出了孔子在求知和诲人时的那种愉悦的心情。根据评价理论,“信”属情感/安全/于人信任类。“好”属情感/愉快/于人喜爱类。这两个表达情感的评价词说明了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如果是加以考证过的就可以相信,而且喜欢的话就把它保留下来。这也是人性的教育,是告诫后世子孙要懂得感恩和传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生活。通过评价理论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体会出《述而》篇中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同样具有“情感/于己愉快”的评价意义。孔子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被任用时,生活条件很苦。但即便是吃粗粮,喝冷水也不改其乐。由此可见,孔子的“乐”是一种精神的平静和满足。孔子追求的是进德修业,德业有所进境,其内心的快乐就无可比拟。因此,乐而忘忧是孔子进德修业的自我概括。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指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学以致道,从中可以获得无穷的乐趣。这种乐观的态度充分地显示了他人格的伟大和情操的高洁。“情感表达的价值在于它可能是说话人对某个现象采取的姿态的最明显的表现。”[2](p321)通过这一系列情感类评价资源,孔子及其弟子“邀请读者分享他们对某事物或现象的情绪反应,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情感的共鸣建立后,听众/读者有可能对说话者/作者的位置所蕴含的更广泛的意识方面的东西持开放态度”,[2](p322)从而可以进一步团结更多的声音。

其次,评价理论认为情感类的评价意义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极性。整体而言,《述而》篇中的积极性情感资源要多于消极性情感资源。这与孔子在本篇中所要倡导的积极思想是一致的。通过一系列积极性情感资源的使用,我们看到了孔子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立说谨言的美德。如上文所分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而消极类的情感资源多用来表达孔子的忧虑等,如“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在评价系统中,“忧”属于情感/不安全范畴。一个“忧”便描绘出了孔子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但是,这种忧并没有改变君子乐观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这也与通篇以积极性的评价资源为主相一致。Martin&White指出积极性的情感表达更易于被读者所接受。[5](p46)通过这些积极性的评价资源,孔子及其弟子与那些实际、潜在或想象的读者建立了联盟,从而缩小了与他们的距离,也更易于引起两者在情感上强烈的共鸣。

(二)判断类评价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将判断定义为对人或其行为进行评价的态度资源,属于伦理范畴。它包括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两个范畴,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含义。社会评判从正常性、能力性和可靠性三个角度做出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特别,他是否能干,是否可靠。“其正面的含义能提高评价对象的社会尊严;负面的含义则应受到批评,但不具有法律意义。”[1](p9)而社会约束则是从诚实性和恰当性两个角度做出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行为是否该受到责备。“其正面的含义也是表扬性的,负面的含义是谴责性的,具有法律意义。”[1](p12)

判断类评价资源在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评价理论,判断是依据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手段。而《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仁义礼智信是其宣讲的主要内容。这些恰恰可以与判断系统构成一个连续体。因此,在《述而》篇中出现了大量的判断性评价手段,而且关于社会约束的判断要多于关于社会评判的判断。这说明在此篇中,孔子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从道德/不道德、礼貌/不礼貌、合法/不合法等方面树立公众所应遵循的准则,而不仅仅是对自己行为做出赏识性的评价。

通过分析发现,篇中对孔子行为的评价既有社会约束的角度也有社会评判的角度。社会约束角度的判断涉及孔子行为的恰当性,如“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于是日哭,则不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子不语怪、力、乱、神”等。这些语言资源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心存仁爱的伟大学者,而且对符合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做出了判断。孔子的言行无疑为公众树立了榜样。Martin&White认为,“作为实现判断类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判断词语必须依据公认的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标准褒贬社会人物及重要的、有影响的社会事件,组织群体评论社会行为的对错,从而引导公众的思维”。[5](p52)篇中社会评判手段涉及孔子的能力和行为的可靠性。评价能力的有“敏以求之”等。评价可靠性的有“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月不知肉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

(三)鉴赏类评价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中的鉴赏资源是用来表达评价者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属于美学范畴。同样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鉴赏也可以进一步分为反应、构成和价值三个子范畴。反应是指事物是否能够引起注意,包括影响和品质两个范畴。构成是指事物的组成是否是一个整体或难以理解,包括平衡与复杂性两个范畴。价值是指事物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创新等。

与情感资源和判断资源相比,鉴赏资源在《述而》篇中出现的最少,这说明作者并非是从美学的角度构建其意识形态。篇中的鉴赏性资源主要用来评价孔子闲居时的仪容与神色等。从评价意义来看,也都是积极的正面评价。这也说明鉴赏不仅包括对自然物、人工制品、现象、事态等的判定,也包括对作为实体的人的判定。但不是直接针对其行为,而是诸如“漂亮”、“出众”等外观特征。学生记载孔子燕居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讲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孔子在家独居时,心平气和,情态舒畅,从衣冠到容貌神色无不合乎于礼。“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在《论语·子张》篇记载了子夏之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说明了君子的修养达到仁德浑然一体的境界,可以从外在表现出来的容色、神态、言语行动上见其修养之功夫。由于孔子内在心性修养深厚,所以外在气象中正平和。这些鉴赏资源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至情至性、重在德性、随意灵活、亲切而又严厉的教育家。也是孔子以自身品格的实践追求君子般完美人格的有力证明。

(四)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分析。

Martin指出评价功能的实现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即显性的和隐性的。Shaw认为显性评价是通过表示极性的语言单位实现评价意义的评价手段。隐性评价是指通过那些没有极性的词汇或依靠语境或额外信息才能解读出其评价意义的词汇来表达评价意义的手段。[8](p118)语篇的显性评价功能可以借助评价词汇显性地表达,手段较为单一,如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隐性评价可以通过其它途径隐性地暗示,手段较为复杂,如衔接手段、信息结构等。这一类评价的识别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

分析发现《论语·述而》篇以显性评价为主。这些评价直接展现了孔子的气象、好学精神、道德志向及其谦和、坦诚的品格。上文已做了详细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显性评价之外,隐性评价也在语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属判断/规范类评价资源。描述了孔子的丰富感情及其具有的怜悯之情。事实上,它也以隐性的方式批判了当时上层社会缺乏真情的现象。而“三月不知肉味”以概念意义暗示了孔子的音乐造诣。“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而后和之”间接地表现了孔子无我的坦荡胸怀。由此也可以看出从显性评价到隐性评价,评价意义的解读越来越依赖于语境和价值观。

三、结束语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理论,从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角度对《论语·述而》篇的评价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显示该语篇中蕴含着丰富的态度类评价资源,而且以积极性的语言资源为主。本文也揭示了以判断为主,情感和鉴赏为辅的手段在宣讲儒家修身、治学标准时的重要作用。同时,评价资源也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好学、仁爱、严厉、平和的学者。篇中语言资源的挖掘进一步支持了《论语》研究的各种观点。此外,我们认为本文的分析证明了评价理论完全可以用来分析我国国学经典,可以为阐释其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本文也进一步验证了评价理论的实用性,为解读更多类型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1]刘立华.评价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占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韩效伟.从态度系统看《论语》《学而》篇的评价意义[J].语文学刊,2011,(6).

[4]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

[5]Martin J R,White P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6]彭宣维.语言与语言学概论—汉语系统功能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4.

[8]Shaw,P.How so we recognize implicit evaluation in academic book reviews?[A]In:Gabriella Del Lungo Camiciotti and Elena Tognini(eds).A-cademic Discourse:Linguistic Insights Evaluation[C].Bern:Peter Lang,2004.

猜你喜欢

论语语篇态度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