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OOCs:传统大学的警钟还是丧钟①

2015-12-14于小艳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8期
关键词:规训大学课程

于小艳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MOOCs:传统大学的警钟还是丧钟①

于小艳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从应然的角度看,大学的重中之重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课程。MOOCs的迅猛发展大有动摇传统大学根基之势。但从实然的角度看,国内外的知名大学都是以科学研究赢得地位和荣誉的,学生慕名而学的MOOCs并没有大学知名度那样的高水准。MOOCs彰显了控制学费增长、推进教育公平、转变教学模式、彰显教师价值、完善自主学习、增进学习自由的价值诉求。但传统大学不仅是课程实施场所,它还是学生发展人际关系和受隐性课程濡染的场所,更是公认的、权威的学位颁发机构以及国家实现规训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和思想的机构。MOOCs对大学进行课程、教学、教师相关的改革是一个警钟,而不是敲响了大学的丧钟。

MOOCs;大学;警钟;丧钟

一、教育技术之透视

近代以来,教育技术的重大创新常常引起人们的美好遐想,在实际中也的确产生了相当大的教育效应和教育变革。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教育技术的MOOCs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教育技术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对此进行分析对于确定其对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教育技术之辩

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性的过程。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使沟通和互动更有效实现的工具,其初衷是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不能否认新兴技术引领了教育的变革,如资源配置模式变革、教育模式与在职教师培养模式变革、网络教学模式与在线学习方式变革等。但是,教育技术不等于教育,教育是价值,教育技术是实现价值的手段。

首先,教育技术不应是经济的一个分支。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教育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通常不是受教育目的驱使的。在教育后面,有更为强大和直接的力量——经济。MOOCs最初的发起者不是来自校方而是个别院校的教师,他们具备的信息技术经过教学实验获得经验,在风险投资的介入下在校外创办了公司,如Coursear、Udacity等。

其次,工具理性不应支配人类。技术、工具本是人类使用的方法和中介,但在社会实践中却总有成为人的主人的趋势。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来的“工具理性”是以解放人类为目的的,然而其却从解放工具退化为统治奴役人的工具。在社会其他领域,“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们不是由最终目的的明确信念和关于个人幸福的传统定义所推动,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术能力所驱使的”。[1]在教育领域,改进教育技术以提高教育效率也不幸地成为普遍法则。

最后,教育技术不应使课堂重蹈灌输式教学的

覆辙。教育技术的初衷是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为高效。但是由于使用不当,当下使用新型教育技术的高校课堂成为了多媒体展示课。在课堂教学中,课件形式成为主角,图片、声音和动画的大量使用,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注意”转向对课件形式的“无意注意”,上演的是华丽的“商业大片”,忽视了“大片”背后对智慧和人生意义的追寻。

(二)新教育技术下的MOOCs

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直译就是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的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是修饰语,课程是核心。“大规模”意指课程数量巨大,可满足多种学科的需求。“开放”意指课程零门槛,向所有人开放。“在线”意指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在线实现,通常认为课程内容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才能称为MOOCs。“课程”指包括视频讲义、课后论坛讨论等实现实时交互的全部教学过程。为了清楚地认识MOOCs,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对研究者自身和教学做出反思,有研究团队以学习者、教师、研究者三重身份对对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网络课程进行研究,并给出比较权威的MOOCs课程模式(见图1)[2]。

图1 圣塔菲研究所MOOCs课程模式

之前的教育技术(基于印刷、交通、邮政的传统的函授课程,基于无线电的广播教育课程,基于电视、录像的电视大学课程,基于卫星、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视频课程)和MOOCs旨趣相同,但后者程度更甚。它使一节课程同时被无数人共享。加上网络时代的顺风车,使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学习内容以及数字接口在节点相遇。所以说,MOOCs顺应了互联网文化,是网络文化特征和教育的结合。MOOCs与之前的教育技术相比,其创新在于品牌大学课程的应用。比较之前的教育技术,MOOCs的真正突破是使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学习内容以及数字接口在节点相遇。

二、MOOCs之警示

MOOCs之前的教育技术,都曾经或仍正在对教育产生影响。而作为最新技术的MOOCs,其对时代的影响有多深远呢?其对教育有警示性作用还是有革命性作用?

(一)警示一:控制学费增长,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通常和两个因素显著相关:获得教育的价格,即教育“入口”的公平;获得等质的教育资源,即教育“过程”公平。有了入口和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教育“出口”的公平。所以说,价格低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降低成本是MOOCs在其诞生地美国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之一。MOOCs为美国高校解决经费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案。[3]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体制。“最终,形成了公办高等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民办高等教育以收费为主的高等教育筹资体制。”[4]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传统大学学费水涨船高,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一年重于一年。于是,2007年,教育部颁发“禁涨令”,要求大学学费“五年内不得上涨,维持在2006年的水平”。然而“禁涨令”之后,传统大学的学费呈现“累积性报复式”增长。伴随新一轮的学费“涨声”,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花钱上大学,到底划算不算?花“大价钱”能购买到优质的教育吗?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MOOCs难免让学生和家长砰然心动。

教育成本低是MOOCs的一大优势,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是MOOCs的另一个优势。MOOCs对于样本学习者的主要吸引力可概括为“好学校提供的大量的、丰富的、免费的好课程”[5]。中国普通高校学生和大中专院校教师克服语言的障碍学习他国的优秀课程,一方面因为这些课程免费或者收费低廉,另一方面体现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向往,这也反映出目前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中我国的责任。在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中国的“MOOCs”往哪儿走?我们的MOOC中国(http://www.mooc.cn/)、爱课程(http://www.icourses. cn/imooc/)平台等都积极探索了网络课程,北大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汪琼提到“根据学校规

划,北大五年内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6]。这些在解决高校学费增长和增进教育公平上只迈出了一小步。

(二)警示二:转变教学模式,彰显教师价值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知识遗传型,即教师将沿袭下来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在师生间一代代传承。而目前MOOCs大都是由名校名师或顶尖优秀人才主持,学生动动手指或鼠标就能领略内容前沿、权威、互动性强、富有吸引力的优质课程。显而易见,MOOCs的警钟在传统的大学教师耳边越敲越响,传统的教师将受到最大的冲击。

MOOCs是一种开放课程,与之相对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封闭”课程。这个“封闭”指空间的密封性和课程内容的不易流动性。现有在线课程在解决一名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的问题后,教师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机器代替人是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不可替代性是工业社会每个人的立足之本。以MOOCs变革大学教育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事情,未来的一大挑战是“让面向成千上万人的在线课程带给每个学生个性化的体验”[7]。故而,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辨别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而做到这一点需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学习经历、学习习惯、知识背景,给予不同学生不同强度的支持、鼓励,这是费时费力的工作。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精神交往的地方,现在的问题是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而且也确实没什么时间和学生进行精神交流,所以MOOCs才借势而入。

(三)警示三:完善自主学习,增进学习自由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其基本机制,而价格机制的基本要素是买卖双方选择自由。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买卖”双方的选择自由是不对等的,学生的学习自由受到各种限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学者对学习自由的认识各有侧重。洪堡、杜威、布鲁贝克侧重列举学习自由的“正面清单”,各自从不同范围关注学生的学习自由。

MOOCs的“开放性、灵活性、全民性、终身性”与学习自由的核心要素高度契合,MOOCs为学习自由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方便、最愿意、最有效率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这与传统课程形成对比(你去或不去,课程都在那里——不管你是否家中有急事、不管你的身体状况等)的同时,对传统课程提出了挑战。

三、MOOCs敲响大学的丧钟:为时尚早

为何MOOCs引发了大家如此的关注?基于人-机的高度融合、信息处理迅速高效、实时交互的MOOCs真的即将颠覆传统大学?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8]。

(一)无法生成的隐性课程

1968年由杰克逊(Jackson,P.W.)提出的隐性课程并不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它却是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实践中必备的组成部分。隐性课程的习得必须要亲临学校才能感同身受。学校文化与亚文化、课堂规律与程序、师生关系、隐喻的教材内容、学校奖励方式和学风校风等无不包含在隐性课程中。

少了大学教室,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发挥的作用都受到负面影响。欧洲大学联合会也承认,“在线的MOOCs学习缺失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特色,如自发的互动,非正式的交流,尤其对于年轻的学生,大学和他们的家庭生活方式不同,他们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9]。

(二)不可替代的人际关系

MOOCs是一种教育技术,其对教学只是起辅助作用,而不是关键作用。MOOCs的吸引力一部分来其名牌效应,另一部分来自其较低的经济门槛。MOOCs的低廉价格吸引了众多学生,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和位于社会高层的人都想去最好的实体大学,以便结识最好的人,而不是网络节点上的虚拟人。因为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是“制度化了的一种特定交往机构——促使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作用和互相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10]。

MOOCs能给我们提供结识最好的人的机会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担忧,MOOCs的大行其道会使“未来有钱人的孩子由教授来教,穷人家的孩子由电脑来教”[11]。富人因在校期间建立的人脉比穷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从而将造成新一轮的教育不平等。MOOCs会使师生成为一个个虚拟人,除过学习,不再讨论其他,传统大学的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因此频临终结。生活在人情社会的中国人,不愿也不能将建立和扩大人际关系的大学经历轻松抛弃。

(三)无法完成的规训教育

规训是一种把个体训练成既有用又顺从的肉体

的特殊技术。[12]传统大学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规训教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这种对学生的管控技术在传统大学里主要表现为空间的分配和活动的控制等。空间的控制是大学依据一种单元定位或分割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一个位置都有一个学生,以便“确定在场者和缺席者——以便每时每刻监督每个人的表现,给予评估和裁决,统计性质和功过”[13]。活动的控制表现为规定严格的时间表,在时间表上规定学生什么时间该出现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事情,使学生按照时间表规律地学习、活动和作息,以达到与社会要求一致的规训效果。

大学教育中的规训旨在训练顺从而有用的个体人。有人批评规训使“校园变成准军事化的训练场:学生的身体可以被各种规范、纪律或者宰制意志随意支配、处置、压制,被形塑成顺从而有用的个体”[14]。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随意支配、处置、压制”在以学生为本等的呼声下已属个别现象。对教育规训的指责从未停止,但从规训化教育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看出,这种教育制度在一定限度内,还是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作用:“保存传统价值观念,平衡社会不平等;扩大教育规模,实现收益递增;约束各种利益冲突,规范社会分层。”[15]现代大学走向国家化,并被国家赋予政治功能。从国家利益角度看,规训教育是大学难以推却的责任。

(四)不可复制的学历学位

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且不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唯一能够流通的“硬货币”是学历学位。而传统大学是出售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包括德智体的发展、完成全部课程、完成实验和实训、毕业设计等)的法定机构——对于这一点,高等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学历学位教育项目旨在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而不像MOOCs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课程市场存在已久且种类繁多,规模不一。但是,它们都只是高等教育市场的有益补充,因为学生修完这些课程后不能得到可以用于抵充获得大学学位所要求的学分,更不能获得学位。在中国人心中,获取学历学位就是一定程度的“获取功名”。这种“学历情结”在国人心中短时期还不能打开。

尽管“MOOCs的提供者用结业生的结业证明来吸引新学生,以此担保完成他们的一门课程将帮助他们获得一份好工作的事实。但许多潜在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在线学习没有被认可能够获得学位的学分之保证的事实,而对MOOCs犹豫不决”[16]。

(五)不可忽视的文化殖民

文化的融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而融合有自然融合与强加之分。如果是强加的,那就可以定性为殖民文化,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这个民族所接受,它也是殖民文化。大学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机构,相比中小学校,它更是高层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再生产机构。由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的文化殖民防范一直是国家再三强调的问题。

MOOCs生根于美国,发展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现有的大部分课程都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所以MOOCs在话语体系和话题体系层面都是西方的。MOOCs的课程是承载西方文化、信仰、价值观的载体,西方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在宣扬西方的话语和思维模式。上述种种都具有潜在的文化殖民风险。这一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必须认真考虑的严峻课题,而且MOOCs的方便和便宜使得其影响力延伸到发展中国家的非精英群体,MOOCs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学界对全世界的影响力。[17]国家和社会为大学提供了生存发展的“舞台”,势必力图控制它的“表演”。中国大学基于文化安全的考虑,对MOOCs的态度是审慎的。

[1]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4,(8):6-7+22.

[2]耿学华,桑新民.学习者、教师、研究者三重身份的MOOCs体验——对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网络课程的学习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4,(7):14-19.

[3]韩锡斌,朱永海,程建钢.MOOCs在全球高等教育引发海啸的根源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60-172.

[4]胡茂波.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的审视与调控[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40-44.

[5]刘杨,黄振中,张羽,等.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7-34.

[6]探索中国式MOOCs[EB/OL].http://tech.163. com/13/1009/21/9APCJG8N00094O5B.html.

[7]Lewin,T.(2013).After setbacks,online courses are rethought.New York Times.

[8]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非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

[9]Michael Gaebel.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uropeanUniversityAssociation,2014,(1):16,22.

[10]姜辉,孙磊磊,万正旸,等.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9.

[11]安德鲁·德尔班科.高等教育的丑闻[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558.html.

[12]蒙石荣,蒋文宁.试论规训教育对国民劣根性的再生产[J].现代教育论丛,2014,(3):14-17.

[1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62.

[14]蒙石荣,蒋文宁.试论规训教育对国民劣根性的再生产[J].现代教育论丛,2014,(3):14-17.

[15]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91-304.

[16]胡德维.大学还会继续存在吗?——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冲击传统大学教育[N].光明日报.2014-10-12(06).

[17]Philip Altbach MOOCs as neocolonialism-Who controls knowledge?[EB/OL].http://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aticle.php?story=2013120517525882.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徐治中)

MOOCs:Traditional University’s Alarm or Death Bell?

YU Xiaoya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matively,personal training ought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college,and the fist priority of personal training should be curriculum.Now,the MOOCs seem to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traditional university.But in fact,famous universit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earn their status and glory by scientific researches.But MOOCs which student received do not have the high level conform to the high popularities of those elite universities.There are many value claims behind the rising of MOOCs,such as the control of high tuition,the eager pushing of educational equality,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pattern,the prove ment of teacher’s value,and to students,it shows their willingnes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and freely.Traditional university isn’t just a place which classes take place,but also a place wher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eceive hidden curriculum.More important,college is a recognized certificate authority and a place where a country realizes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inherits Chinese culture and thoughts.MOOCs does not ring the death bell for college,it alarms college of its relevant reform against curriculum,teaching and teachers.

MOOCs;college;alarm;death bell

G642

A

1674-5485(2015)08-0090-05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我国高校学生学习自由权的制度保障研究——基于京、沪、穗三地研究型大学的实证研究”(13YJC88010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于小艳(1979-),女,陕西商洛人,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论丛》编辑部中级编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报刊编辑学研究。

猜你喜欢

规训大学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